我是烟雨人 ▷

“三顾茅庐”的时代李存章

发表于-2007年09月23日 下午6:58评论-0条

“三顾茅庐”是《三国演义》最脍炙人口的故事了,此也成为千古美谈佳话。当我看到这段描述之后,掩卷深思,似有所得,似有所悟,结论是“三顾茅庐”乃是时代之产物,乃是环境之所然,乃是穷途之所求。也可以说,诸葛亮常有,而刘备不常有也。

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奸臣专权,群雄四起,各霸一方,战乱纷纷,各方霸主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武力互相征伐,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曹操统一北方,孙权雄霸东吴,均是雄才大略之人,人才济济之邦。惟有刘备乃平民出身,虽备素怀大志,然缺少高士贤才辅佐,连个站脚之地都没有,被曹操追杀的四处逃窜东躲西藏。后经徐庶举荐,得知诸葛亮可帮其成就大业,才下决心把诸葛孔明请到手。

我在想这个理,刘备若不是穷途末路,处在极其危难之际,还能否三番五次屈尊枉架造访聘请诸葛亮出山呢?经过刘备三番亲临的诚心,终于感动了诸葛先生,一番“隆中对”给刘备制定了行动计划、纲领和目标,使得刘备诸葛相见恨晚,如鱼得水。一得任命,诸葛氏就是二把手,统领军马,掌握军权。

勿用说,刘备任用诸葛亮是大大的破了格的,难怪关张二将开始不服。请试想,关张二将也可谓是盖世英雄了,况且还是刘备的拜把子兄弟,凭什么听令于一个初来乍到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羽毛未丰年纪轻轻的白面书生?令人欣喜的是,关张的度量是惊人的,当诸葛亮博望坡初用兵时的神机妙算,使得关张佩服得五体投地,甘受命于其领导之下。

刘备任用人才委任官职上没有任人唯亲没有优亲厚友,这也是他最终得以成功的先决条件。

从“三顾茅庐”的故事来看,这从政当官,是何等之易!这躬耕于陇亩的青年农民,也可以说是农村知识分子,一日之间便成为统领三军的大统帅,并且还未见诸葛孔明向刘备行贿送礼,屈膝献媚,拍马溜须。何也?是时代环境使然,是刘备急需这等人才的缘故,“得卧龙凤雏之一便可得天下”嘛,这不仅不是下属向领导献媚,倒有点儿上级向下级屈膝了,你看,刘备低三下四地几次拜见,请求赐教,人家都不肯相见,。实践证明,刘备屈尊枉驾相请是多么高明的举动。历史上还有不少相类似的例子,像周文王之与姜子牙,齐桓公之与管仲,等等。

在和平年代,就很少有这等求贤若渴的例子,真正的贤才很难得到起用,因为和平年代大多君王好于摆功,乐于享受,喜于酒色,善于豪夺暴敛,勤于发号施令,忙于游山玩水,听不得真言,进不得善言,信不得忠言,受不得诤言……因为真正的贤才从来不会阿谀奉承,从来不会献媚拍马,永远不会行贿送礼,永远不会出钱买官。所以真正的贤才往往被埋没在人间,一生怀才不遇,不被重用,无用武之地,不能施展才能,无法发挥本领,不得报效国家。不仅如此,一个创业君王,一旦大功告成,也很难与自己同患难共创业立下汗马功劳的贤臣们同享富贵,共守荣华。历史上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故事也是俯拾即是的啊。

任何的买卖都是一种交易,一种投资。买卖交易投资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官场亦然。只要官场腐败,官场也成了一种买卖一种交易一种投资,那结果是相当不妙的。请试着算一算这笔帐:某人花掉五万元买到一顶官帽,这顶官帽当然就是权力。他买这权力干什么用呢?难道有只管投入,不求收益的傻蛋吗?没有!他投入五万元,起码要设法用买的权力收益五万元以上。如果以上的数字很可观的话,他就要第二次第三次投资。每投资一次,他的权力就加大几倍,他的收益就会增加几倍(自然他的罪恶也随着增大几倍)。这样驴打滚的滚下去,他会聚敛民脂民膏成为巨富,这等官吏越来越多,自然会造成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天下大乱。一旦出个明君,赶紧起用贤才来治理国家,铲除腐败,惩处贪官污吏,国家便可大治。如若天下大乱而仍然不能起用贤才,奸臣继续专权,佞臣依然当道,那自然就会群雄四起,各霸一方的局面形成。

贤才是治国安民之才,贪官是祸国殃民之虫。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地方是这样,一个单位也是这样。一个国家不能用贤才,一个国家则亡;一个地方不能用贤才,一个地方则乱;一个单位不能用贤才,一个单位则毁。

如何起用贤才?简单得很。只要上不昏,下则明;只要上不歪,下则正。只要把那些有真才实学,而不向你行贿送礼,不向你讨好逢迎,不向你拍马溜须,不向你套近乎拉关系的,你大胆地起用就是了,甚至也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求贤若渴地枉驾屈尊求贤招才就是了,也正像诸葛亮在《出师表》上说的那样:“亲贤臣,远小人……”

但愿刘备的“三顾茅庐”不再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但愿刘备在和平年代也频频出世!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李存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漠孤寒
☆ 编辑点评 ☆
漠孤寒点评:

三顾只是找一个军事,纵观三国局势,蜀汉最凄惨。坐拥天府之国,居然最为积弱。大权在诸葛孔明一人手里,为什么,就要问他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