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笛的嘹亮和车轮的轰鸣载我向林海深处驶去。
此次是陪同省民间艺术家协会的时仁杰先生前往古驿站的十八站鄂族乡考察鄂伦春乡俗和统计鄂伦春民间艺术品的。
列车驶出加格达奇站,就穿行在万倾碧波之中,两旁的翠岭和起伏的松涛唤起了时先生的仰慕之情和倾慕之意。
于是,我俩就从绿色谈到了林海,继而又谈到了大兴安岭的开发和木材及矿产情况,最后落到了此次行程的主旨——鄂伦春的风情上。
我介绍说“鄂伦春繁衍生息于大兴安岭,早在一九五三年以前靠游猎为主,住的是斜仁柱,鄂语叫撮罗子。它在游猎时容易盖和拆,用时随便砍几根桦木杆削掉皮后斜着一支,把兽皮往上一盖就成了,不用时把兽皮一卷放到马背上就驮走。而自一九五三年就己全部下山定居,住进了与汉民一样的房屋,政府并派去军队帮助他们适应各种生活,现今己四十三年之久了,可他们仍离不开养育他们祖祖辈辈的母树林。也就是他们那些具有传奇色彩的狩猎生活,传留下许许多多浓郁浪漫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他们的爱与憎,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时先生说:“这些具有浪漫色彩的民间故事,己编入《黑龙江省民间故事集成》之中,也算对鄂伦春人祖先的一种告慰吧!我此次深入居住在林海深处的鄂乡,主要是收集民间手工艺品。听说他们不仅有自己最好的猎手,而且也有自己的民间艺人。不知这次能不能见到更多更好的、能够突出表现鄂族风情的艺术品吗?”我迎着他的话说:“鄂伦春人世世代代都出过机智勇猛的阿亚莫日根(最好的猎手)自不必说,而你所说的手工艺术品,他们不仅有,而且具有别的民族没有的罕见品。到时一定令你爱不释手。”
就这样,怀着迥异的心情,我们来到了塔河县十八站鄂乡:
到达乡政府,接待我们的是孙副乡长和王馆长,言谈几句之后,急欲饱眼福的时先生就要求去鄂伦春族手工艺品展厅。
一进展厅,我和时先生虽说己听说了展厅的情况介绍,己做了一些思想准备和精神准备,但仍大大出乎我俩的意料:所有的物品按制作用料的种类摆放,而且有不少有关鄂乡建设的史照。
时先生看后,不无感慨地说:“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一个如此小的民族,竟有如此大的艺术成就,我全部把它们运到省城让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大兴安岭八万里林海深处有鄂伦春人,都了解鄂伦春人的艺术天才和自我完善的民族气节。”
我想:这些资料都将成为国宝,在不久的将来定会进入国家的民族博物馆,让鄂伦春人绿色的历史穿越出八万里的林海,进入北京,在中华辉煌的史册上闪光成夺目的篇章。
-全文完-
▷ 进入天风神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