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后两次到过眉山。在我的如烟的记忆中眉山是一个高雅美丽的小城。也许是它曾经蕴育了三位惊世骇俗的文豪的缘故,“三苏”的流风余韵千百年来滋润浸渍着川西平原的这块沃土,使你一到城中就感受到了浓郁的书卷气息。眉山留给我的最深的印象除了三苏祠就是那些小家碧玉般的书屋。
第一次到眉山是春日载阳的三月。眉山早已被柳绿花媚絮乱丝繁的浓浓春意包裹着。斜辉脉脉一片橙红洒遍了大街小巷,街上的行人早已身着薄薄的裙衫,擦肩而去都会留下一个个美丽飘逸的靓影。在眉山住了三个星期。每每晚饭后便邀约几位好友,沿着清洁美丽的街道去逛书屋。书屋真多,大大小小的书屋不下几十家。一家一家相距不过一两百米,有的甚至隔街相对而开。那些书屋日夜开门,不象新华书店到了下午六点就早早关门谢客了。什么良友书屋、七色书屋、希望书屋、绿叶书屋——众多的书屋店名,高雅的文笔中蕴含着秀美朴素的意韵;广告装潢雅致大方,字体端庄,图案简洁;有的淡绿,有的粉红,有的嫩黄,有的黛碧,铅华薄施中显示一种“清水出芙蓉”的丰韵魅力与格调。书屋一般是一间当街的屋子,书架沿墙而立,架上一层一层都满满的排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眼。书籍纵向列立,有长有短,厚薄各异色彩不同,齐齐的书脊朝外。在参差错落中显示着均衡整齐美,是建筑的也是工艺的。走进书屋,即使不买书,也可随便翻阅自己感兴趣的书。从封面到内容,从整体到局部,在不知不觉的欣赏中既有目见心会的欢悦,又有获取不少知识和信息的享受,时光是多么的充实美好而富有意义。真乃“芳菲菲兮袭予”。逛完一家书屋又可到另一家,淡淡的书香墨味熏染得你情思陶陶。
书屋多,书也多。在那里要买到需要的书是非常容易的,无论你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是工具书还是名著典籍都会满意而归。比如,在那些小小的书屋里可以随便买到《管锥篇》、《荒原》、《变形记》等名著,但在别的县城书店一般是难以觅到的。一些珠光宝气的售书员仿佛仅能识别钞票和钻坠,那些世界级的著作他们甚至于连名字也从未听到过,让你哭笑不得。有一次,我们学习艾米莉的《呼啸山庄》,在眉山就可随便买到需要的版本。当时,我想名著到处都能买到,不如回来买。可是回来后,跑遍所有的书店也没有那种版本的,真遗憾,一念之差失之交臂,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时隔三年,又到眉山。刚下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精致的书屋。夜间,顾不得休息便去拜访街市上的书屋,就如同去拜访阔别多年的知己朋友。使人欣慰的是有的歌舞厅已经停业转向而那些书屋却依然如故,春风不改;有的地方还新开了书屋。书屋的经营方式大大改进,既卖书又租书。书的品种数量更多。在雪亮的灯光照映中,顾客或相携相依或只身独往,留连翻检,都在寻找选择心悦的书籍。我惊异居然有众多的人爱读书。在温馨淡淡的书香包围中,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兴奋毅然解囊购买了《变形记》、《诗集传》、《百年孤独》等心仪已久的书,如获至宝心满意足。
众多的书屋营造了眉山浓郁的文化氛围。书屋与服饰店相间相错,在购物与购书的时空中穿行,物质与文化相辉互映,相互促进,这就是我心中秀气流行文彩斐然的眉山。徘徊在广场三苏父子的巨大雕像前,沐浴着如锦如诗的灿烂晚霞,我久久凝视着父子那笔管书卷和扬眉瞬目的奕奕神采,我突然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绵远前延后续。
只有市民大众爱读书才有众多书屋的生存发展。有了书屋有了书,市民才能读到众多的书。二者相得益彰,就有城市品味和大众精神面貌与智慧才情的提升。如眉山。在一门父子三文豪的故里,不读书就无以缅怀前贤开创的文风与传统。
在名利喧嚣泡沫横飞的今天,我期望我们所有的小城开更多的书屋,有更多的人读书。像眉山。
洁尘飞飞2007·9·20·
-全文完-
▷ 进入洁尘飞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