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进<呼啸山庄>洁尘飞飞

发表于-2007年09月20日 中午2:44评论-0条

我与《呼啸山庄》相识是1994年的冬天。说实话,在此之前,《呼啸山庄》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其时,我们学习外国文学史,教授讲座后,布置的作业是在《呼啸山庄》、《荒原》、《百年孤独》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精心研读,并写出一篇有见解有质量的读后感。

给我们讲课的马老师是北大的研究生,上课时一本正经,非常严肃。讲起课来滔滔不绝,连续不断,就如急管繁弦,连珠发炮似的,叫人应接不暇。我们谁也不敢缺席,半点也不敢马虎。聆听着他对《呼啸山庄》的进述,飞快地记写着笔记,尽量将讲解的内容原汁原味地暂时笔录在纸上。马老师讲着,不时把眼光投向我们,奕奕有神,向我们交流着,示意着。名著中那些纷纭复杂的人物,动人的故事和深遂的思想纷至沓来,时时激荡起我心中的涟漪。那些精辟新颖的讲解与思辩,不断地在我的心田里播下了新知的粒粒种子。在会心的认同中,我渐渐地认识着,理解着十九世纪英国约克郡桑顿村的那位旷世才女艾米莉。

“寂寞生前事,哪管身后名。”在英国,人们除了朝拜莎士比亚的故乡外,就是艾米莉三姐妹生活过的约克郡这块文学圣地。1947年,艾米莉发表了《呼啸山庄》,当时,人们不理解也没有引起反响。次年,在贫困和忧伤中她离开了人间,英年早逝,年仅三十岁。可是,到半个世纪后,艾米莉和她的《呼啸山庄》却一夜之间声誉雀起,有增无减;对她的关注与研究态势骤然上升,成为西方文学的一大热点,经久不衰。艾米莉性格内向,生性腼腆,没有恋爱过,却写出了惊世骇俗激动人心而又令人“费解”的爱恨情仇。这也正是《呼啸山庄》深深吸引我的原因。况且《荒原》和《百年孤独》不易买到,自然阅读《呼啸山庄》就成了我唯一的选择。

课后,在成都逛书店时,本来可以买到指定阅读的译本,可一念之差错过了。回来后,无奈之中只好买了另一个普及版的世界名著译本《呼啸山庄》。十六开彩色封面复膜本,字很小很密,几近三百页。虽然看起来有些吃力,但却经济实惠,翻阅方便。

我定下计划,一边认真温习老师的讲义,一边坚持每天阅读两个章节,边读边作读书笔记。白天我要上班忙公务,大多是在午间和夜间阅读,有时甚至是坐靠在床头阅读的。由于我每天都在看那本《呼啸山庄》,这引起了喜爱看小说的妻子的注意。她不知我为何看得那样津津有味和入迷。趁我未看时,她也一边照看孩子一边读起来。几天后,竟然也爱不释手,被小说吸引着,感动着,并和我一道讨论交流来。

“这个小说真好看,作者是想说些啥呢?”

“不是我说不清,就连一些专家也没有搞定呢。”

我和妻子一同沉浸在《呼啸山庄》营造的氛围里,不能自已。一边读,一边想,一边谈论,引发出许许多多的令人深思的话题。书里夹着两张系有丝线的硬塑唐诗书签,红色丝线是她的,蓝色丝线是我的。疲寝忘餐,乐以忘忧,阅读成了家庭的重要功课。

《呼啸山庄》创造了落空的期待,未酬的愿望和痛苦的精神饥饿互相纠缠不清的生存状态,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正是促使我必须认真阅读文本的重要原因。对照着老师的点拨,我反复琢磨思索着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几代人主仆颠倒轮回的真实,百思难得其解;每每为一个新的领悟和发现而欢忻内悦。阅读渐次深入,材料的积累和占有日益多起来,但要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读后感来绝非如写一篇小学生作文那样易如反掌。为此,我又找出了我多年来订阅的《中文自修》和《中文自学辅导》等专业杂志,广泛涉猎和查阅有关《呼啸山庄》的辅导和研究文章,以求开阔思路,拓展视野,得到点拨和启悟。

那时,正值雪飞霜冻的寒冬。书中描述的北欧严寒的庄园景象,令人倍感真切。围绕作品中人物内心热烈的冲突和外在行为的冷酷,结合自己的理解,我完成了一篇作业,竟然得到老师的肯定。之后,我又以问答的方式拟出了复习提纲,以期做到师从一家,兼收并蓄。

往事如烟。时间虽然过去近十年,但《呼啸山庄》却一直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底;置放在案头,成为时常翻阅的老书。我虽然提不出高超的见解,不能深识鉴奥,但我深情地关注着它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无论走到哪里,只要碰到研究它,解析它的文章,我都要一睹为快。

洁尘飞飞2007·9·20·

本文已被编辑[王先林]于2007-9-20 15:08:04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洁尘飞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王先林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对经典的解析有待更深入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