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透析〈论语〉智慧》(3.6:真人...)无的散手

发表于-2007年09月20日 早上9:32评论-0条

6.真人无愧于行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1]。危邦不入[2],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3],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泰伯第八》

【简注】

[1]死:为之而死。为动用法。

[2]邦:国。

[3]见(xiàn):同“现”。

【意译】

孔子说:“坚定地信仰并刻苦地学习大道,誓死遵循并保全大道。充满危险的国家,不进入;充满祸乱的国家,不居住。天下太平,就出来从政;不太平,就隐居。政治清明,自己却贫贱,是耻辱;政治黑暗,自己却富贵,也是耻辱。”

【理释】

真人在世,因心中有准则,故行为不错乱:一举一动,必符合天道;一颦一笑,必符合人伦。行与言合,言与心合,心与道合,是真人的自在体现。

人之有愧,即在损人、违心与背道。人之无愧,即在无私、无我与有道。损人而利己,为道所不容,道必反过来均衡,给损人者以德,与利己者以祸;因此,损人者实则利人,利己者实则损己。违心而自欺,为道所不容,道真实无妄,道只按大真、大善的标准衡量是非与正邪,道足以勘破一切遮掩与矫饰。背道而逆天,更为道所不容;道以慈悲为本,慈悲却与威严同在。

所以,得闻大道的人,必定终生坚守,决不半途而废;心中有道的人,无论天下太平还是大乱,无论君主圣明还是昏庸,无论百姓淳朴还是奸诈,他只有行为的不同应对,绝无本色的任何改变。

【例述】

许衡七岁开始读书,有一次问老师:“读书是为了什么?”老师说:“为了获取功名利禄。”他奇怪地反问:“难道就只为了这些?”老师十分窘迫,却知他悟性非凡,将来必定大有作为。

后来,他和许多逃难的人路经河阳,看到路旁有一棵梨树,果实累累缀满枝头。和许衡一般大小的孩子,由于一路颠簸劳累,饥渴难耐,都争先恐后跑去摘梨子,惟有许衡端坐不动。有人问他为何不去,他说:“不是自己所有的东西而去摘取,这是不道德的。”那人开导他说:“而今天下大乱,恐怕梨树的主人早就跑了。拿没有主人的东西,有什么不可以呢?”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们的良心也没有主人吗?”

许衡能成为元代著名的理学大师和鲁斋学派的创始人,显然与他从小坚持的准则相关。心中没有准则,行为必定只受欲念支配;欲念无常,欲念又无止境,人就只能成为外物与本能的奴隶。如此,最是天道所难容许、所要淘汰的对象。人之初生,本来纯粹。倘能保持这种纯粹,必定自幼聪慧;心性与天道之间毫无间隔,天必打开他的智慧。倘若很快变异,终为俗气与铜臭所熏染,他必蒙昧无觉;心性与天道之间,既已遥隔一道鸿沟,上天就必定封锁他获取洪大智慧的通道。 

本文已被编辑[王先林]于2007-9-20 9:45:03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真人无愧于行,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