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争斗画卷。这场争斗的结果,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人物的性格所起的作用仍是不可低估的。
民间是褒项羽贬刘邦的。为什么?因为,项羽是“大丈夫”,而刘邦乃“小人”。换句话说,就是刘邦是以“阴谋”,击败项羽的“阳谋”的。在“成败论英雄”的惯例上,这是极为少见的。
以项羽与刘邦的几次关键的交往为例,这就清楚可见了。
鸿门宴上,项羽本想杀刘邦,只因为“名不正而言不顺”,迟疑不决。他视范增的暗示于不顾,视项庄的舞剑于不见。其核心就是不想亲手置刘邦于死,落下“杀功臣”的罪名。他太“直”了,竟不知“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刘邦却故意请罪,卑辞言好。将那“欲王关中”的野心,演变成“军壩上,以待将军”。凭那三寸不烂之舌,说得天花乱坠。末了,借口“如厠”,逃之夭夭。这一“曲”,就保住了日后与项羽争天下的本钱。
项羽分封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居巴蜀关中。就这偏僻的荒凉之地,也是“三分关中”,刘邦也只得三分之一。按理说,刘邦的拥兵之多、功劳之大,绝不至于只分得这“残羹”。项羽太“直了”,就这么分,就想让刘邦不服,闹出点事来。这样,他就有了杀刘邦的理由。殊不知,刘邦还是个“曲”。不但欢天喜地地走马上任,还边走边拆栈道,让项羽失去戒备之心。
待诸侯混战的烽烟再起,刘邦又来了个“曲”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夺取了整个关中之地。又趁项羽外出攻敌之机,来个偷袭彭城,攻打项羽的老巢。打就打呗!他还就没个正经。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折腾得项羽顾此失彼,来回奔命。
楚汉之争,大战七十余次,小战四十余次,刘邦始终处于下风。项羽倒想一决雌雄,看看鹿死谁手;刘邦偏来老鼠戏猫,教你壮志难酬。项羽一气之下,推出刘邦一家老少。刘邦说:你我结拜,我父即你父。杀了,分我一羹。如此无赖,项羽最终只有无奈。
鸿沟为界,天下一分为二。项羽本以为天下从此太平,自己可以高枕无忧。谁知刘邦就要扰他清梦,令他难挨枕头。刘邦毁和约,施暗算。不敢面对项羽,就围住了虞姬。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为救虞姬,明知虎穴,也要闯入。他太“直”了,竟不会来个“曲”的,也学刘邦,来句“你我结拜,我姬即你姬。杀了,分我一羹。”
于是,垓下一战,兵败。乌江之畔,自刎。
固然,楚汉之争,胜败的原因,任后人评说。但民间就是爱憎分明,磊落的大丈夫没于阴险的小人之手,这就是令人扼腕痛惜的事。那象棋,只要还存在一天,人们就不会忘记。“楚河汉界”,就是为越河越界而设。“红先黑后”,就是让胜机让主动者把握。那“过河的卒”,是破釜沉舟的“楚兵”,那“老将推磨”,乃垓下无奈的“项羽”…···
人,生于世间,就是要干事的。无`论大事、小事,它都是事。世间是复杂的,是因为人是复杂的,而事就复杂起来了。
直,固然好。谁不想一竿子到底,一帆风顺?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好事多磨,前`行的路上,有坎坷,有荆棘,脚就有个高高低低,身子就有个躲躲闪闪……就要有个“曲”。
假使,以“成败论英雄”。那么,刘邦就是英雄。他的“曲”,是建立在“委曲求全”的基础上的,“曲”是为了“全”。结果,他“全”了,成就了一番帝业。
假使,刘邦也“直”。在他羽毛未丰的时候,以“直”对“直”,无疑是“鸡蛋撞石头”。事业一事无成不说,还死无葬身之地,那绝不是明智之举。
因此,人在世上还就得讲个“曲”字。不是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吗?不是说“退一步,进两步”吗?……可见,这个“曲”字,还是被人们广泛接受的。问题只在于,这个“曲”,是建立在“直”的基础上的。“曲”是为了“全”,“退”是为了“进”。而不是“委曲求生”,“一退到底”。
这,也就应了那句话:目光是远大的,目标是明确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奋斗是不息的,胜利是迎来的。
这,也就告诫了人们,“直”和“曲”,仅仅是个方法。在行进的路上,路是直的就“直”,路是曲的就“曲”,没有一成不变的“直”和“曲”。仅仅有个目标,缺乏具体可行的方式、方法,那只能是一事无成长嘘吁,空使英雄泪沾襟。
-全文完-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