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两件事入耳入目,就如那鱼刺卡喉一般。可这入耳入目的“刺”,比之那入喉的,更叫我坐卧不安。趁那”刺”还没入喉,赶紧把话说了:父母,管管你的孩子。
先说那入耳的。某日,一家长问我:“你们学校管得严吗?”我答:“全封闭的,挺严。”他如释重负地说:“这就好。学不学的无所谓,不出事,不学坏,就行了!”我愕然,这学校几时成了“托儿所”了。
再说那入目的。第一节课,我就被新班的一位女学生给“迷”了。那发型“酷”极了,整个一个太阳的光芒,就没一根头发是坠的。看来,这又是一个没有委托书的“代管”了。
别的,请允许我保留。毕竟,我不是来揭疮的。就上面两件事,都是“下定决心”的产物。再说,我就怕“牺牲”了。我悄悄地告诉你:我是正规的职业学校的。你可不能当“甫志高”哟!
学校当然是要教育学生的,这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但是,为人父母,自有自己的责任,将孩子往学校一推,自己做个“甩手掌柜”,这好像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吧?
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尽心尽职的父母。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留下了多少教子美谈。那“子不教,父之过”,那“相夫教子”,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都到哪去了?
中国的父母何时变得如此的功利?起初的“望子成龙”,眨眼间,就成了“求子不成虫”。这中间,似乎连个过渡都没了。即便,那些成为“龙凤”的,除了学习成绩,又有多少金光闪闪?
也许,有人会指责说:一竿子打翻了一船人。但愿是乱打竿子。我一人掉水里还会游,一船人落水,怎么去救?
“棍帮教育”变成了“糖棒教育”,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当“小太阳”成了“小皇帝”,父母就完成了从“将军”到“奴隶”的蜕变。在“人上人”的灌输时,竟忘了“苦中苦”的前句。其实,不是忘,而是坚决彻底地抛开,“为了新时代的儿童”,就只能要“甜中甜”了。
善良的人们,将辛勤采来的蜜,喂给了孩子,却没有传授采蜜的方法;用自己的肩臂搭成了新的长城,托着孩子到山顶去领略那无限的风光,却忘了让孩子经历那跋涉的艰辛。而当自己对这些惯坏了的孩子无可奈何时,才发出那颤抖的声音:谁来帮我管管孩子!
城市是这样,农村也毫不逊色。当问及有谁干过农活?举起的手,寥寥无几。那手正在往耳里塞耳机。
板子只打父母,自然不公。那教育部门也该主动翘起屁股。重点学校,重点班,重点学生,将那一时考差了的,划入了另册。幼小的心灵如何能过早地承受这般打击。假如,小草都要在石缝里生长,还要大地干什么!
怨声载道又怎样?重点的牌子,换个“示范性”。药没变,药罐没变,熬药的火也没变。变的只是那包药的纸。就这,“纸”可以贴在校门,贴不到父母们的嘴上。
至于那学非所用,学了没用。那当然是谁的“孩子”,谁领回家了。
板子也打了,我的屁股没肿,也有点痛。我可不是县衙的衙役,没资格打别人的板子。我要说的,还是前面那句:父母,管管你的孩子。
社会的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要想事事公平、公正,显然是不现实的。如同人们期盼风调雨顺一样,愿望是好的,实际是不存在的。矛盾是两方面的,是可以选择的。假如,矛和盾,任你选一件,你选哪件?当然是选矛了。掌握主动嘛!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大浪不淘沙,金子怎出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面对困难,抱怨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正视它,认识它,战胜它,才是唯一的选择。
就有那人,放着学校不进,自己教。还真教出来了,株株茁壮。
当然,那是有条件的,不是大多数人能做到的。而且,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庄稼还就是要在一块长,才能抗风雨。即使,在树林的环绕下,种两棵高粱,长得再好,也有些孤零零的。只是,那也不乏是一种思路。
怎么管?简单。起步要低,循序渐进。先做人,再做好人,再做有用的好人,再做有价值、有贡献的好人。能做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能做将军,就不在校官止步;当不了尉官,就当个好兵。
因材而管。自古华山一条道,人生可是条条大路通北京。早些年,就有人发出警告:高考路上那座独木桥,人满为患了。俗话说:行行出状元,这话真的就假不了。人,没多大的脑区别,只是兴趣不同罢了。他有兴趣,就会自觉投入,就容易见功见效,比那牛不喝水强按头强多了。
说白了,自家的孩子自家疼。你不管,交给别人管,别人能有你尽心吗?如果,你比不过别人,你这爹妈也白当了。
以前,有个故事。说的是一家茶馆,楼下一帮粗人下象棋,楼上两个文人下围棋。粗人吵翻了天,老板就叫他们学学文人,人家多斯文。粗人说是该学,就上去看。那文人倒真的不吵不闹,只是一个掐着一个的脖子。
其实,人人都有本难念的经,真没值得照葫芦画瓢。不就是希望孩子好,标准就是孩子觉得好就是好。当然,是在有益于社会的前提下。否则,他也不可能好。
那样,我这老师也就好当了。
-全文完-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