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父亲是教师的原故,导致我从小就喜欢看书。而我看书的过程,却是有明显的阶段性。
初中时候,我极爱小说,不管是武侠的还是言情;也不管是金庸的,古龙的还是琼瑶的。那时的我,只是一种纯粹的喜欢,只要是小说,拿到手里就想一口气读完,根本不会去选择,也没有想怎样从文章中收获点什么。记得那时老师常说看书不是看情节,而是看其中的文学性,这对当时的我来说,又如何明白得了。等我明白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以后的事了。说到这里,我得感谢我的父母,他们不会因为要我学习而杜绝我看课本以外的书,在我看书这方面他们给了我最大的自由。
高中的时候,我已经很少看小说而迷上了杂文,而且这个时候的我,看书已经带有选择性。从看到鲁讯先生的杂文之后,我对杂文的偏爱达到了一个不不可思议的程度:逛书店非杂文集不买,看书时非杂文不看。在我的心里杂文和诗词一样都是很精炼的东西,我喜欢杂文中犀利的手笔,能用最精炼的文字揭露着一切,在这种犀利的揭露中,一切都无所遁形。
高三的时候,我才把对杂文的这种偏爱淡却下来。有同学给我介绍一了本散文集,是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只看了第一篇《道士塔》,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文章没一处哗众取宠的地方,可以说很朴实,然而就是这种朴实的文字,将一个文人在看到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被大肆糟蹋时的那种痛心剥悉的彻彻底底,其中有怒吼、有责问、有惋惜、有无奈更有一个文人对文化遗产的挚爱。也就是这千百来字的文章,让我头一次领略到散文的真谛。书我看了、也明白了,同时我也享受了,散文真的很美,在这美的意境中,人都会受到熏陶。在其后的一段时间里,我看完了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借我一生》,接着又看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发现真正的名家,总能够用最质朴的文字,敲击出震撼山岳,激动人心的声响。
人有时真的很奇怪,总会在走了一圈之后回到原地。在大学的时候,我对书的追求又如初中时一般,什么样的书都不拒绝,有看就行。当然,区别还是有的,至少不再像初中时那样不明所以,我会从中得到我自己想要的东西。
一路走来,始终都没有离开过书,也没有隔断过阅读。现在我明白每一本书,不论它怎么样,始终都会有地方值得我去读、去看、去想。没有一无是处的书,只有缺少发现其优点的心灵。这或许就是老师所说的学会怎么看书,只是我直到现在才真正的明白。
-全文完-
▷ 进入曾失意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