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小脚和格律诗都曾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不同的是裹小脚现在已经基本绝迹了,而格律诗在当今诗坛却看似火热起来,它们都是遗留文化,命运为何不同,下面简单分析一下。
裹小脚,又叫三寸金莲,是把女子的脚用布条扎裹起来,使其变得又小又尖的一种封建陋俗。这种经过紧密缠裹导致筋骨畸形的小脚曾被古人美化为"三寸金莲"而受到广泛赞美,乃至男子为之颠倒,女子为之痴迷。
那么裹小脚是怎么来的呢?据考证:这是由南唐后主李煜引起来的。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复国无望,成天在那儿"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天与妃子[gong]女混在一起,等着灭亡的到来。宫中妃子,争相向皇帝献媚。其中有一位妃子,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缠起来,缠得很紧,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走起路来一摇三摆,因为疼,又紧皱双眉,见了皇帝,又相勉强笑一笑,那李煜见了,真是又疼又怜,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这事一传出,宫中所有的女子,全都学着她的样子,也裹起小脚来。后来,凡寻找民间美女,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全国的女子,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
为什么中国会流行裹小脚那么长时间呢?大致有两个原因,一是统治者的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另外就是文化人的欣赏和赞美。
裹小脚就其起源,就与统治者相关。自南唐后主李煜开始,后来的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也都推崇小脚,那些明主贤相,竞相延续,也便逐渐成为流行。中国历来就是这样,只要统治者喜欢什么,民间一定会流行什么,唐代的皇帝喜好道教文化,唐玄宗甚至号称自己是道教皇帝,所以,道教在唐朝达到了发展的顶峰,乾隆皇帝酷爱书法,所以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李后主喜欢小足女人,所以就流行了裹脚。关于裹脚的起源,还有几个说法,有的说是起于唐末,有的说是起于隋炀帝等等,但是无一例外地都与统治者们发生了关系,这也说明了这个原因。
除了统治者的意志之外,那就是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古代妇女很注重头饰,然后就是脚了,成语“品头论足”、“品头题足”都有议论妇女的容貌体态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文化人有很多对小脚的赞美之词,什么“金莲”、“三寸金莲”、“香钩”等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苏东坡《菩萨蛮》咏足词云“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甚至还制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又总结出了小脚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文人墨客,从王安石到曹雪芹,满腹经纶,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历经一千年,害了多少人啊!
裹小脚就其逐渐消失来看,也是与统治者和文人有着紧密关系的。这种现象,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才遭到了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与周作人等为代表的现代文人的猛烈批判,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讲究妇女解放,政府也把裹小脚当成一种陋习来批判,此后,就渐渐绝迹了!
而格律诗呢,它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是与统治者和文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到了唐朝,其实是把格律诗给出了一个死的框架,可惜的是,现代好多人还热衷于严守和维护这个框架。
现代社会一说起诗,往往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诌”,所以,对诗体有一种误导,似乎只有唐诗才是诗,是诗就要按唐诗的格律来要求,甚至认为唐诗就是古诗,这其实是对古诗概念的一种歪曲。
真正的古诗也讲韵律如现在所说的古风或古绝,但是,是绝对没有像唐诗那样严守格律而登峰造极,也就是说,没有那么多的禁锢。
近代的好多文人都对这种变态的禁锢的格律进行过深刻的批判和革新,例如,清末的“诗界革命”,五四时期的“新诗革命”。
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八项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模拟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呻吟;务去烂词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以此八大主张来改革旧诗。一九一八年,也就是五四的前一年,《新青年》杂志率先改刊白话文章,小说,议论文字之外,也兼及新诗。这即是新文学革命的序幕,也是新诗革命的开端。
胡适在发表白话诗并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同时,进一步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向中国传统诗歌的“立命之基”的传统形式开刀,以“活工具”造“活文学”。诗体大解放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认为中国诗歌要想起死回生,必须打破五言七言的格式,打破平仄,废除押韵,另外就是重视域外诗歌作品的译介,以便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胡适的文学主张,引起了当时文坛竞写新诗的热潮,康白青、刘半农、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都是那个时期涌现的诗作者。这些人的新诗,无论题材,内容或表现技法,都令人耳目一新。
关于诗体的变化发展,好多的诗人比我要清楚的多,有的之所以不想进行新诗革命,主要原因是唐朝的格律诗确实是有其登峰造极的美感,不忍心去批驳它僵死的框架,在百花齐放的年代,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可让人忍受的是有些诗人却老是拿唐诗的格律来评判新诗,那么就往往引起争议,使“文人相轻”发展为“文人相攻”。新诗与严格的格律诗的斗争,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结果如何,我的看法是新诗会逐渐占据上峰,因为再也不会存在像唐朝那样的政府了,更不会存在那么多复古的文人。所以,我觉得如果诗歌再以恢复到唐诗的格律才叫美,那是文化的一种倒退,是现代中国人的悲哀。
不过也有可能,也有可能现代的女人再以裹小脚为美。现代社会,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管怎样,在我看来:裹小脚是古代对人体的扭曲,唐朝的格律诗是对诗体的禁锢。
现代有些诗人喜欢写古体的自由诗,但不受唐诗格律的禁锢,这些诗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生命力。自由诗与格律诗相比,我更喜欢自由诗。下面的三首自由诗就比较耐人寻味。
敬请欣赏:
风语
杨柳依风静
沉枝馨不停
草飞笑飘叶
何处不归根
猴禅
黄山雾顶寒
有猴似老耽
甘睡晌午懒
导游奈何忙
遥雾
慧质兰心貌
仙录踪不渺
黄山云雾深
树间荡逍遥
以上三首诗的作者就很明确地表示自己的诗不是古诗,而是自由诗,我却很愿意接受这种诗体。我认为这种诗更接近生活,更容易被大众所欣赏,我们有什么理由来用唐诗的格律来严格地框架它,甚至嘲笑它打击它呢?
我相信,在一国两制的开放的中国,诗体将会得到更加开放和发展,而不是禁锢和单一。因为开明的政府和文人都希望看到诗文化有一个光辉灿烂百花齐放的理想天空。
-全文完-
▷ 进入东方唯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