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探索NGO组织中对智障人士的社区化服务模式gzhtc

发表于-2007年09月14日 上午10:13评论-0条

[摘要]:

本文从社会工作专业的角度,通过对广州慧灵智障人士社区服务中心的社区服务模式案例的阐释来分析和探讨,与对智障人士的服务以机构性、照顾型为主的传统服务模式对比,探索社区化服务模式的优势。并针对其使用中遇到的困难,提出从专业培训、社区宣传教育、社区资源调动等三方面优化社区化服务模式,使这一服务模式得以真正的实施,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得益于这一服务模式。

[关键字]:ngo;智障人士;正常化;社区化服务模式

一、背景(引言)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上出现了特殊教育思潮和教育改革运动,其中以美国的全纳教育和英国的一体化教育为代表(佟月华,2002)。这种教育的变革都是以整个社会看待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的积极态度为基础的(甘昭良,2001)。在国际一体化教育的潮流影响下,我国也在80年代末提出了自己的一体化教育形式——“随班就读”。然而由于缺乏师资和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加上没有一套完善的一体化教育理论作为指导,这种“随班就读”就难以得到健康发展,至今也没有建设起完备的体系。

传统的特殊服务安置模式有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等,但这些主要是针对智力轻度落后人士的教育模式,那些中度、重度的智障人士在各级福利院有极少部份被接收处,大部份被拒之享受教育、融入社会的门外。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政治为非政府组织(ngo)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其中一些ngo活跃于智障人士服务的领域,有的办特殊教育学校,如86年开办为全国第一间征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民办特殊学校---至灵学校,有的开设成人训练机构,如广州慧灵、北京利智等机构,这些学校和服务机构接收的基本都是中重度的智障人士,所使用的同样是传统的教育、服务模式,有的虽然有一些改进,但显然还是未脱传统教育、服务的模式。

随着特殊教育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对智障人士的服务以机构性、照顾型为主的传统服务模式已不能适应“以人为本”的需求和新的发展需要,而政府设立的特殊教育学校、班和随班就读因缺乏自主性,故一些活跃于智障人士服务领域的ngo率先吸收各种专业人才,发起了各项改革,学习、探索各种教学服务模式,以便更好地为智障人士服务。

广州慧灵就是这种服务于智障人士的ngo组织,它创建1990年,经过十年的磨练和探索,它开率先接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把社会专业工作手法用之于服务,以人的生态导向为理论,提出智障人士教育、服务应该遵循正常化的原则,以人的社会化过程、内容为依据,集包括社工、特殊教育和服务资深专业人士等数十名骨干员工,耗资十万,在专家的引导下用三年时间,推出《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工作大纲》,使慧灵以社区化服务模式服务智障人士,这个服务模式致力于智障人士的社会化、人格化,从案主的需求角度出发又回归于案主的满足。该模式确实有其独特的创新及优势,但是由于社会因素、机构实际能力、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等限制,致使该服务模式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遇到了重重困难,甚至成为空洞的教条。怎样运用各种专业手法,让这个比较有詹前性的服务模式更加完善,解决其实施中的困难,让社区化服务模式真正的活跃于智障人士的服务领域,是下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二、机构发展状况与服务对象的界定

广州慧灵创办于1990年2月,主要为弱智弱能人士也称智障人士提供服务。作为一家典型的自下而上的民办非营利机构,他走过比自上而下的ngo更为坎坷的发展道路。在经历了十五年的风风雨雨后,广州慧灵已从最初的“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学校、职训中心、托养中心、研究所和家庭服务的综合服务机构,吸收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智障弱能人士,形成了多元化的一条龙社区服务模式。时至今日广州慧灵虽然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在大陆筹建了几个机构,也注重向专业化靠拢,但是它的发展模式——社区化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无法摆脱传统模式那种对学员的包办形式,无法与时具进,其“推广社区化服务模式,提高智障人士生活品质”的使命,与“智障人士平等参与社区建设,共享社会文明成果”的远景难以得到体现。

对于智障界定,广州慧灵遵从aamr(美国智能协会)的2002年的最新界定,即智力障碍是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方面存在实质性限制的一种障碍,主要表现在概念、社交和实用的适应能力方面;智力障碍发生在18岁以前。这个界定的理论模式是以智力、适应能力、社区参与、身心健康及背景五个维度给予相应的支持,以达到个体功能。在支持上他们又分为四个支持度,即间歇支持、有限支持、广泛支持和全面支持。

从界定智障人士理论模式的五个维度和四个支持度来看,智障人士经过适当的教育训练发展其有潜能,增加其独立及正常生活的能力,使其能独立工作和自我照顾。如广州慧灵碧桂园之家的某学员,四岁左右发现其先天性脑萎缩与自闭症,经过老师的长期训练能做一些日常的工作,如晾衣服、倒垃圾等,如果从效率来看,当然由我们来做是又快又好,这些简单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是成就感的源泉,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所以对智障人士我们不仅要有社工理念与精神,更重要的是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来看待,也就是运用专业化服务遵循正常化原则的体系。

三、《社区化服务大纲》支持下的社会区化服务模式

很多服务智障人士的ngo组织,形式上宣传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口号上也大力倡导员工要“以人为本”。但在落实的过程却受到客观与主观因素的阻碍不得不绕道而行,无形中形成了实际操作的传统包办与对外宣传模式的社区化形式与内容的不统一,导致忽略了对服务对象本身潜在能力的发展。如广州慧灵的远景与使命得知该ngo走的是社区化服务模式,但是从实际的服务流程中感到无异于是全照顾型,当然不排除一些真正实现社区化服务项目,但我们是从宏观来探讨其服务模式的走向。

要走社区化服务,把智障人士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去考量,就要带他们走出机构的围墙去感受社会,提高其认知能力,让其感受到是社会的一份子。这个不仅需要机构支持服务对象出去,工作人员认可其有限的潜力,从专业的社会工作角度发掘并培养其独立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需要社会其他人士认同其加入共享社会文明成果。这个就需要大家正常化的看待智障人士,把他们当作正常人来接纳。

正常化的原则,不只是不把智障者当异类来界定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活动、工作、休闲等都要适合他们的年龄,都要在常太的环境中进行,他们也需经历一般人生命中经历的各个阶段,如社区活动、教育权、选择权、自主权、照顾自己、过生日、过节日、享受家庭生活等。慧灵的《社区化服务大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以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和内容为依据建立起来的。他们觉得可应用人的生态导向的常态化途径,使智障人士的生活条件(例如:收入、居住和医疗等),至少能达致一般市民平均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亦尽可能强化或支援他们的行为(例如:技巧、才能等)、外貌(例如:衣着、修饰等)、经验(例如:适应能力、情绪等)、地位及声誉(例如:其他人对他们的态度)。其服务提供和评估的方案,是倾向提升那些被贬低的群体,促使社会给予他们重新的定位,“正常化”原则应被视为生活的方式和行动的基础。其基本的含义都是强调以正常的心态视智障人士为正常人。

在现代社会学中,社区的定义尽管有上百种,但基本上可以这样来概括:社区是指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一般来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仅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而且总离不开一定的地域条件。人们会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地区性的生活共同体。(《社会学概论》王思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在慧灵的服务大纲中,所谓社区即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生活共同体,显然与社会学定义是吻合的。其社区化是指在推行服务中(包括日常的训练、生活和活动),应尽量在其生活的适龄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加强服务对象对真实生活环境的了解和体验;同时应尽量利用社区本身具有的资源,包括:社区设施、人力资源(社区志愿者)和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希望透过社区本身的资源和力量,能使服务达到理想的效果。(注释:服务大纲第八页)。

广州慧灵《社区化的服务大纲》,是把人的生态导向发展分成健康生活、居家生活、社区生活、休闲生活、工作生活、情感/社交生活、公民生活、学习生活、经济生活九大领域,每个领域下分“次领域”,每个次领域下有“评估指标”、“活动目标”和“活动建议”,其实施是依据“评估指标”对服务对象的九个领域进行生活品质评定,运用评定结果综合环境调查(智障人士生活的家庭机构及其周边社区环境)和服务对象以及监护人的方面的意见建议制定服务对象个别化服务计划(isp),计划包括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服务活动的内容和时间段、结果评定等,再把这些个别化服务计划的服务活动内容归类,形成不同时间段的小组活动形式,制定成活动总图,工作人员根据不同阶段的小组活动月、周、日活动计划,开展服务活动,计划中每个学员又有不同的活动目标,并在活动完后进行评定。他们的活动很多,如到超市购物、旅游、外出聚餐、联谊活动、外出散步、居家环境打理、家务打理、自身仪表卫生打理、公益事务活动等等,凡是社区中、生活中可行的和可利用的一切都可能成为他们的活动内容。这就是广州慧灵在《社区化服务大纲》支持下的社区化服务模式,它蕴涵了社会工作专业接纳、平等、真诚等价值理念,体现了常态化、专业化,这确实是一个有较詹前性的服务模式。

四、社区化服务模式实施中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要实施社区化服务模式,需从社会化的两大因素入手:即人和环境。人的因素即是智障人士融入社区。这是要通过智障人士参与社会大大小小的活动来达到与社区人士相互接触和互动交往,从而为社区人士所接纳,享有参与社区的同等权利。环境的设施是指智障人士活动的环境和作息程序,要和普通人士的区别不大,并能达到和使用各社区设施。要实施社区化服务模式,难点也在这两个方面:人的方面包括工作人员和社区人员的观念转变、人力资源等。环境方面包括政府方面和机构方面两问题,政府方面是在执行提供资源方面的支持及推动,使智障人士在生活和活动中不致因资源问题受到制肘;机构方面包括物财资源和对员工工作技巧、态度观念的培训,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如果社会环境达不到,所有的智障服务机构全体成员(包括智障人士及其家长、社会有志于推动弱残服务人士)还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去推动它,但如果没有物财资源,而员工又没有社会化的康复技巧和观念,那就一定不会有成就的了。

广州慧灵从创办到现在的发展规模可以说在服务智障人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因为大部份一线工作人员的观念未能真正的转变,加上物财匮乏和社会人士对智障人士的排拆,使其服务模式还停留在形式与内容的不协调统一,阻碍了其服务的质量影响机构的运作,这个也是大多ngo的“通病”。社区化服务模式难以摆脱传统“成人幼稚园”的学习模式,社区化服务模式在实施中难以实现。

(一)员工观念未能转变使服务流于形式

对员工培训不足,使员工在日常的教学和服务过程中不明白正常化的真正含意。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从一个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把自己的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传授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点生活目标;提供角色扮演。以这些为依据的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开展,所有员工应很清楚这个理论,明白它的实质内容(《社区服务大纲》),可是,在慧灵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在一次社区活动中问及一个导师,下面是一系列对话:

问:你们今天去那里?

答:去某某公园。

问:去做什么?

答:开展社区活动呀。

问:你们班有多少人(指智障人士)?去几个老师?

答:15人,老师加上司机4人。

问:你们是先做了计划的吧?计划怎么开展这次活动呢?

答:当然要先做计划了,计划很详细的,包括出发前的物品准备、安全注意事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活动流程、经费预算等都有。这次活动我们从xx时间上车,到公园后分成两组,分别带去玩,到xx时间在xx地方集中,再回中心。

问:有目标吗?

答:有呀,让他们享受文明成果!整天关在课室很闷的,出来换换环境,见识一下新鲜的事,可以曾长他们的知识,他们也很开心,还有就是可以和大家接触,让社会各界了解我们的学生,接纳他们。

……

从上面的对话可以看出,这个工作人员带领的社区活动只是让他的学换换环境、见识一下新鲜事,只是让他的学生们不要被关在教室里闷到了,而且他认为这就是季受社会文明成果,就能让社会各界人士接纳他们,就能……

真正的社区化服务模式的活动应该是怎样开展的呢?从服务大纲上得知,同样的这种去公园的活动应该有下面几个情形:

1、在活动中不会有大批队伍的形式出现,应分别带领进行,如一滴水融入一碗水中,让人寻不到踪迹,这样才能避免产生人们好奇围观的现象,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常态化(正常化);

2、在活动中,每个学员有不同的活动目标,活动在常态化的情况下围绕这些目标进行;

3、活动完后分别进行评估总结,检验是否完成目标,是否需要跟进等;

由此可见一线员工对《社区化服务大纲》的生疏度,经了解,慧灵一线员工大部份不知《社区化服务大纲》的详细内容,有很多人甚至没有见过《社区化服务大纲》,大部份员工参加社区化服务模式的培训只有一次或两次,有的连一次都没有参加,慧灵的服务大纲现在还掌握在有限的行政与少数骨干手中,如此的团队怎么能真正实施社区化服务模式?又叫他们在实施中如何不流于形式?

对《社区化服务大纲》有抵触情绪,认为教他们不如自己做快和好,在常态中事故发生率高,不愿从心里改变观念,致使社区化服务模式成为教条。

在广州慧灵成人托养中心做义工期间,感受最深的是机构工作人员“越俎代庖”而忽视智障人士权利,学员没有基本的自我护理能力,而造成这种本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在操作层面上有违初衷。一位托养的生活老师是这样说的:教他们做还不如我做的快,有些学生根本什么都不懂而且这个需要过程。不是说有耐心就可以,就比如叠被子吧,他们有些会啊但是不做,我们生活老师就是做这些日常照顾。在广州慧灵学员多是中重度的学生居多,生活环境及年龄影响也加剧了某些学员能力的退化,在职训班的某学员班主任是这样评价他的:以前他什么都帮忙,现在也偷懒就不动了,我这班10多个学生就我一个人,如果去教,那有时间呀。在交流中副主任则说:服务大纲从开始的讨论到后来的撰写、编辑等我都是主要力量之一,其社会化的依据还是我提出的,运用到实践中该怎么做我很清楚,可是因人员不足,我根本不敢让老师们带出去,就是东拼西凑找上有限的几个人的带学员去社区活动,也根本起不到真正的社区服务模式的效果,没办法,我要先保证我们学员的安全,没有安全,那来的服务?

(二)物财的匮乏让服务不能走出社区

人们常中国ngo,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我国ngo组织工作状态的概括,它有褒也有贬,对此,活跃于ngo的人们常是开心之余加上一份苦笑,因为这是他们的光荣,也是他们的痛苦。

广州慧灵从90年开始创办,15年的时间,广州慧灵已从最初的“慧灵弱智青年训练中心”发展成为拥有幼儿园、学校、职训中心、托养中心、研究所和家庭服务等六个单位的综合服务机构,吸收了不同年龄、不同类别的智障弱能人士,形成了多元化的一条龙社区服务模式。并且其服务已从广州幅射到广东清远、北京、长沙、上海、西宁、西安、重庆、兰州等地创办了慧灵服务,其规模之强大、经验之丰富、名声之响亮算得上是中国大陆ngo的领头羊,但他们和众多的ngo组织一样,时时受着物财匮乏之痛苦,据说前几年有一段时间,广州慧灵员工有三个月没有发放工资,为了让有限的经费做出更多的事,就需在各方面压缩开支,人力资源当然也是压缩中的一种,这就有那个职训老师所说的10多个人只有一个工作人员的情境,1个人如何带领10多个人开展社区化服务模式?当然是一切为智障人士包办来得快而又能保证“效果”了,自然也就有了那副主任的无奈取舍了。

(三)社区的排拆使工作人员处于尴尬和迷茫的局面

智障人士跟正常人一样存在于大千世界里,一样拥有平等的各项权利。慧灵的社区化服务就是从其社会参与和享受社会文明成果做起,然而客观社会环境和人们主观认识的误解等无形中使真正的权利在生活中没有体现。社会界人士对待智障人士的态度常使那些智障工作者处于尴尬和迷茫的局面。

案例分析:

案例一:

案主:章某,男,1988年12月22日出生,父母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4岁多发现有自闭症倾向,轻度脑萎缩,2002年十月入住广州慧灵碧桂园之家,每隔一周周末接回家。该学员主要有打人肩膀的行为问题,特别是陌生人,还有玩佛珠的习性。对他来说,这个行为不一定是打的意思,有时候也是打招呼的一种方式。他的这种和人打招呼的方式在老师的长期引导下已改进了很多,只是还时有发生。

2005年8月24日我们三个老师及所有成员去顺德大良残联发些慧灵的宣传单。之后我与家庭妈妈带案主与另一位学员去超市购物,但是在我们疏忽的情况下,案主“打”了一下迎面走上来的一位女顾客。这个女顾客不依不饶,我们怎么解释和道歉都没有用,她说:这种人你们就不应该带出来,就该关在家里……等等,结果惊动了超市的主管,她还打电话叫来了她正在上班的丈夫,最后在她的丈夫和众人的劝解下方才离去。

案例二:

北京利智智障服务机构在05年的一次社区活动中,他们的一个学员和一个80多岁的老人“打招呼”——推一推,结果那老人摔倒在地,一腿骨拆,老人的几女得知后当即赶来,对智障人士和工作人员大骂,并把老人送到最贵的医院,用最贵的药(有很多药根本可以不用的),最后把这个机构告上法庭,一场官司下来,利智智障人士服务机构赔偿约9万元,最奇怪的是原告方律师在法庭上直言不韪地说:你们这些人就不该到公众活动的地方来,就该关在家里……。

慧灵的工作人员说,这种事、这种话我们听多了……,不过和十年前想比,已不知好了多少倍了,现在已有很多人开始关心、接纳智障人士了,最开心的现象就是当我们需要帮助时,总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如有时我们带坐轮椅的学员外出,很多地方都不是无障碍实施,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需要抬,这时很多人都会帮的……

慧灵工作人员的满足正说明了他们那艰辛的历程,社会对智障人士从一开始就多加了层膜,人道主义的人人生而平等没有得到体现,慧灵的员工感到人(智障人士首先就是人)为什么就不能出现在公众活动的地方?正常化的原则究竟是对还是错?是否还要坚持?社区化的服务是否有推广的必要?难道还要象很久以前那样只是把这些智障人士关在一处养起来?这些都影响了机构开展社区化服务的质量。也常使这些工作人员处于尴尬和迷茫之中。

五、如何走出困境,让社区化服务模式得到真正的实施。

大部份人都认为,ngo组织最大的困境就是物财匮乏。但是,ngo组织是一个自负亏盈的组织,从事非企业领域的ngo组织虽说其是属社会福利机构,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市场为导向,故很多ngo组织中形成了一个很奇怪的循环:组织因为没有钱,导致服务不好;又因为服务不好,导致组织更没有钱。怎样解决物财、服务和社会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困难呢?其实这也是ngo组织的长处,因为ngo组织不象政府组织那样没有太大的灵活性,相反,ngo组织的结构模式让它们处事灵活多变,行动如风,行成高效率的体制。

(一)建立多渠道的筹款网络,优化、调集社会资源。

ngo组织应建立专门的筹款部门,开展活动筹款、项目筹款、产品义卖等活动,还要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争取得到民办公助,让政府更加关注这些弱势群体;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化、调集社会资源,让更多的社会资源特别是本土资源为为机构所用,相信通过专业的手法,经过同心协力的努力,一定可以让组织的经济状态得到改善。当然,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同时,要做好服务,没有服务做为坚强的后盾,那些活动、手法都是苍白的,人们不会相信你。

(二)加强培训和团队建设,优化组织管理。

一个组织是否成功,主要看那个组织是否有过硬的专业和坚强的团队,专业知识是经过培训和学习中得来,故作为ngo组织,要成功,首先要对员工进行长久的有计划有目标的培训,并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特别象广州慧灵这样作为服务转变时期,更需人人熟悉《社区化服务大纲》,需让员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才能切实地实施社区化服务模式。

团队建设也是一个组织成功的重要组成部份,作为ngo组织,更应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计划组织各项活动,加强机构人文建设,加上一些培训,让大有归属感,有强烈的集体荣誉心,这样大家才能团结一致,向着同一个目标奋进。当然,不管是过硬的专业知识还是坚强的团队精神,都离不开一个好的组织机制,一个好的组织机制,必定是信息上下通畅,事事有人负责,做到层层管理,同时还要有良好的激励措施。

(三)积极开展社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支持、参与工作。

对社区的宣传教育可以运用家长说法、专业知道巡回展、招聘义工等,在招聘义工方面最要重视的是高中、大学方面的人学生,因为这些人很快走进社会,他们本身就是很好的宣传教育的出发点。但最主要的还是推广社区化服务,因为大家看到的效果,就会转变观点。另外,还要组织智障人士家长进行专业培训;在社区进行咨询和巡展活动;在社区做一些知识窗,让大家了解智障人士,真切为智障人士的生活、生涯着想。

七、结束语

无论是哪种服务模式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应是指向服务对象,在扬弃传统的集中式教育,结合开放式办学的基础上,社区化服务服务模式在人的社会化的理论和内容的指引下,透过正常化的服务活动,让智障人士在社区中学习技能,熟悉环境,体验生活(甚至危险),达到规范行为,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社会性,同时也推进社区文明建设,促进社区居民对智障人士的认识,让智障人士真正成为社会的成员,使整个社会和谐的发展。在现阶段服务于智障的ngo组织来说,确实是一个詹前性比较强的服务模式,希望能透过社会专业工作、康复教育、心理等各种专业手法,使这个服务模式更加完善,解决其实施中的困难,让服务模式真正的活跃于智障人士的服务领域。

参考文献:

(一)专著

[1]王名、刘培峰等著:《民间组织通论》, 时事出版社, 2004年版。

[2]罗肖泉著:《践行社会正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3]宋林飞主编:《个案社会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01。

[4]王思斌主编:《社会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

(二)电子文献

老乌·正常化原则http://www·gzyoung·net/cgi-bin/leoboard·cgi

(三)其他

《慧灵服务大纲》最新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gzhtc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灵苦渡点评:

这是一篇很有专业水准的论文,值得一读。

藤蔓居点评:

这是专业论文,学术化浓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