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女悲切切,娶媳笑盈盈。同是养儿女,心情各不同。花香蜂采蜜,辛苦为谁忙?养得乖巧女,尽作他人嫁衣裳,心浪难平暗悲伤!
长女事业有成已依依惜别出嫁成家,如今家庭幸福和谐美满,还有一个聪明活泼漂亮可爱的外孙。次女大学毕业已工作两年有余,这不,马上国庆节又要出嫁了,本是我家女儿可又成为人家家庭成员中的一员了。本来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天经地义家常便饭之事,可我一到这临近嫁女之时心里总是生出许多悲哀苍凉之感,一种莫名其妙的不平衡心理和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尽袭心头。
我有五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么多子女在这个时代象我这个年纪的人似乎有些不可思议,这个中原因和甜酸苦辣只有我深有感受和难以诉说的苦衷,真是悲喜难尽:
我的老家原来在一偏僻的小山村,直到近两年才通上电,至今进出山村仍是那两条羊肠小道,骑自行车通过都是摇摇晃晃如杂技里踩钢丝一样生怕跌倒。
由于山村的闭塞,文化的落后,人们的思想更是封建透顶,即使是八十年代我们村的男孩女孩的婚姻都还是由父母包办,你根本没有自己选择婚姻的权利,你若要反抗那是大逆不道,必遭到全村年长者的围攻和指责。
我更是无辜严重的受害者。因为我父亲可算是村子里的“头面人物”——一村之长,平日里族长式的严厉管教作风让我这个孝顺的儿子只有服服帖帖老老实实听从摆布,所以我的婚姻完完全全地由“太上皇”一手包办,由不得你有半点选择的余地。
妻家离我家仅一箭之遥,岳丈是父亲儿时的朋友两人一拍即合,我才十七岁时父亲便要我结婚,我只有以读书要紧为借口软拖硬泡才侥幸躲过暂时之劫,因为只有读书才是父亲的最大心愿。可到了二十岁那年父亲无论如何也要我结婚,我再次软拒,也惹怒了“太上皇”,为了阻止我有飞走的野心,书也不让我读了,军也不让我参了,不由分说地逼着我同妻结了婚。
父母生我姊妹八人,我是长子,我脚下都是妹妹,弟弟最小。所以农村世俗封建的“无后为大”是他们作为长者一生中最大的头等大事,我无选择地同斗大字不识一个的妻子结婚后,父亲又盼望孙子心切,可等来的是让他老人家大所失望的一个又一个孙女,封建、固执、好胜的父亲,眼红的看着人家有孙子而他唯独只有孙女,简直对他来说气得快要发疯似的,如同塌了天一般恨天恨地,立志不得到孙子死不瞑目。因为我的超生,父亲的村官也不干了,看来父亲是铁了心为了孙子志在必得一切都不顾了,我是心内如焚欲哭无泪,无为之妻更是惶惶不可终日岌岌可危,可能是苍天怜悯大发慈悲,妻子总算在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后硬是生了一个带把儿的儿子,总算是千辛万苦地完成了我家祖宗交给的传宗接代伟大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此时的父亲才显露出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一脸喜悦,更显露出他有资格做爷爷的尊严和做长辈的荣耀威风。
穷山村恶劣的环境,家庭的贫穷使这六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在缺吃少穿饥寒交迫的生死线上和我们一样的挣扎着。父母从牙缝里省出一米一粟也只能仅仅维持唯一孙子的温饱。父亲几次要把几个女儿抱养给人家我死活不肯,我义正言辞地同父亲交涉:你要孙子我由了你,可我是女儿的父亲,我有权力和义务责任保护养活她们,我就是要饭我也要把她们养大。说起来简单可做起来又谈何容易,为了她们的生活,我是吃尽了苦头仍然是衣不供身食不供口,正如朱自清在《儿女》中写道:“为了这些孩子几乎是剥了一层皮”“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是无可奈何,有时竟觉着还是自杀的好,这虽然是气愤的话,但这样的心情,确也有过的”他这一中国文豪都有如此的苦衷,更何况我这穷乡僻壤捉襟见肘一可怜农夫那就更可想而知了。
我与其在这穷乡僻壤苦苦挣扎仍然难逃半死半活的命运,到不如拼着性命出外搏一搏,或许能闯出一条求生的血路,我的想法遭到父母的极力反对,他们的观点就是农民永远就只有面朝黄土背靠天的生存方式,我的命运再也不能由父亲操控了,我要做家庭的叛逆者,我毅然决然地来到了当时可谓是[ch*]女地的南方从打工到经商,我饱经风霜,在商海腥风血雨中顽强拼搏,黄天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使我拾得我人生第一桶金。我终于在九十年代初期在县城打拼出一片天地,有了自己的房子和公司。一家人才告别了世代蜗居苦不堪言的穷山村,从此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生活环境条件一切都好了,孩子们也受到了好的教育,长女天性活泼外向不是读书的材料,但是一个经商能手,如今事业有成房子一切都有了,有一非常聪明活泼漂亮的外孙;次女在姐妹中性格最内向,平时总是沉默寡言,小时候非常的木讷,她的智商似乎没有其他姐妹高,正因为她的刻苦努力锲而不舍,率先考上了重点大学,而今又有一份好的工作,为弟妹们树立了榜样。次女的成功正如茅盾所言:“天分高的人如果懒惰成性,亦即不自努力以发展他的才能,则其成就也不会很大,有时反会不如天分比他低些的人。”但愿女儿能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
自古以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恒古不变之事。次女已工作两年有余,马上国庆节要出嫁了。我从来尊重女儿们的婚姻自由,有时适当适时地做做她们的参谋发表一点我的建议和看法。但一到女儿临到出嫁时我总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亲情好像在缺失,更有一种如自己用心用血喂养的一只金丝鸟要打开笼门放飞蓝天,将有永远不再属于自己的了的感觉。怪不得古人有:“嫁了的女,如泼了的水。生十个娇女,不如生一个傻儿”的传统说法。
如今时代不同了,男女平等了,应该说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再没有重男轻女的歧视和封建意识了,可为什么至今仍普遍存在着这种倾向和做法:据我调查,在城市仅生一女孩家庭除非父母双方都是国家正式干部或铁饭碗工作,否则打死他也要再生一个;有钱者或明星为什么都千方百计地到外国去生;农村老百姓不管你计划生育有如何政策,有一点儿能耐者,那怕是倾家荡产四处奔波拘役坐牢千方百计地想着法儿不生个男孩誓不罢休。如今时代的人民为什么还是那样的意识和做法呢?难道真是古人说的:“养儿防老,积谷防荒。”是每个人繁衍后代的必须首选任务。君不见自古以来“痴心父母天下有,孝顺儿女见多少”吗?
我想人们的思想和负担也无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女孩也和男孩一样能瞻养父母(我地还是沿袭过去的规矩,即:乔麦不纳粮,女儿不供爹和娘);能和男孩一样分担农村的体力劳动;能让父母老有所养死有所葬;能象男孩一样能在膝下承欢尽孝;如果国家对这些无子女瞻养的孤寡老人有一个好的生活保障政策……,我想中国的计划生育也不会显露出如此重男轻女和性比例失调的严重现象来。
我的儿女们是非常孝顺的,不怕儿子怪我偏见,实际上打心眼里我是最喜欢女儿的。但美中不足的仍然是心里的不平衡,我辛苦养大培养的女儿总是女大不中留,似乎是把自己一份绝作的珍贵礼物拱手让给人家,寒了我们的心,降了我们家庭的温;让人家父母白白多一女,暖热了人家父母的心。真有一种我苦心栽树,别人现成乘荫的悠悠不平之感。我有时感觉自己的这些想法的确有些幼稚,自古以来不就一家养女百家求吗。
人是高级感情动物,所以想的问题和观点看法也太多,纵然对女儿是从心底里和儿子一样心情对待,可女儿她偏偏是“女生外相,”的雏形似乎从娘胎中就行成,我也有女儿和我住在一个城市,有时有好吃的或想念女儿打电话唤女儿回家一同进餐,女儿有时总是托词,不是太忙就是搪塞,我曾发信息戏谑她们:“养女莫养女娇娃,辛苦养大不为家。纵然父母恩如海,丈夫情感胜过爸。”我若“责怪”她们,她们则反过来忽悠老爸:说什么不回来吃是让老爸多吃点,让老爸多补补身体好健康长寿。请问诸位看官:你们做父母的那一个不是宁可自己省,不教儿女苦啊!天下那一个父母不是尽着自己的舐犊之情而呵护着儿女。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女儿在家是乖巧女,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三好学生。我相信女儿出阁后一定是好儿媳、好妻子,我有理由相信女儿一定会象尊重我们一样地孝顺公婆尊重丈夫。我做父亲的只有一个愿望:愿儿女们好好做人,好好读书,好好工作。成家的家庭幸福和谐美满,读书的刻苦学习莫负好时光。最重要的是始终不能忘记你们永远是一个农民的子女。永远不要数典忘祖。
我地农村嫁女有许多旧俗规矩,(县城区有所不同)如出嫁的女儿每个亲戚朋友家都要接去吃嫁饭;在出嫁的这一个月里由母亲牵头和姐妹及亲戚女眷们要经常围着嫁娘边哭边祝福的一些吉利的话;新嫁娘在临走的前夕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向父母跪拜辞别,我最怕此刻的情景,本来是女儿的大喜事以后也经常有见面的机会,可心里似乎有一种生离死别的感觉。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这是唐诗中韦应物为嫁女作的一首诗,诚挚感人读来让人伤感。十月一日随着女儿出嫁的日子一天天的缩短,我的心肠也在一天天揪紧。排场的婚礼、豪华的嫁妆一切的一切都可以用金钱买来,唯独这流失割舍的亲情用再多的金钱也买不来的。我真怕女儿临别的时刻,我如今只有对女儿的出嫁视作古人说的:“女生外相,如出家的和尚”的这句古训来冲淡充值对女儿的情感,只有这样或许能闯过女儿出嫁临别时的那一关。
2007·9·13·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9-14 0:20:0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舍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