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文化:千载熏染·一方流传——咸宁桂花漫话(3)忘川

发表于-2007年09月12日 中午12:59评论-0条

中国的花文化,足以写一部大书。中国人爱花、莳花、赏花、餐花,各种花以独特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她们不同的文化品格,认为花中蕴含着文化,凝聚着品德和气节。对花的认识,不仅仅限于美好,而是观赏她们动态的生命变化之趣,认为花不仅娱人感官,更撩人情思,能寄以心曲。咸宁人世世代代爱桂、赏桂,就是认为桂花能使人赏心悦目,能畅神达意,陶冶情操,带来吉祥。

□文化基因

与中国其他名花一样,在人工引种驯化的漫长过程中,桂花由野生至栽培,由山野而至园林、寺庙、庭院,由南方向北方推进。人们对桂花的认识逐渐深化,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繁育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流通市场出现,艺花赏花观念逐渐形成。与之相应,桂文化也从中孕育、形成和发展。这种文化,也浸染到咸宁桂乡,成为地方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桂文化首先来源于它的栽培和利用的实践。战国时期,人们就重视桂,把桂作为珍贵的植物、饮食的配料、建筑的材料、装饰的花朵。屈原的《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辛夷车兮结桂旗”的句子。汉代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桂成了著名花卉,南方产的桂花,被纷纷引种于宫苑、庭院和寺庙。除了观赏、食用,古人还将桂花入药,制成香囊和化妆品。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桂文化更与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与传说密不可分。南朝梁的诗人庾肩吾《咏桂》诗中写道:“新丛入望苑,旧干别层城;请视今移处,何如月里生。”另据唐人冯贽的《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公元583—589年)为爱妃张丽华造“桂宫”,于庭院中,植桂一株,树下置捣药杵臼,并让张妃驯养一白兔,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可想而知,当时把月亮认作有嫦娥、桂树、玉兔存在的月宫这一传说已相当普及。月中桂花的传说,更增加了桂花的神秘色彩。所以,隋朝以来,古人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轮”、“桂魄”,令清雅的桂花平添了几分仙气。

在中国文化中,除了月中桂树的传说,还有攀折桂花的典故。最初,其含义源于上古折花寄情的习俗。《楚辞•九歌》云:“结桂枝兮延伫,羌愈思兮愁人。”表现出主人公手持桂枝,久久伫立,眺望远方,离愁满怀的情形。西晋时,郄诜通过荐举贤良对策被皇帝选中,升为雍州刺史,晋武帝问他自以为如何,他答道:“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这是用桂比喻人才出类拔萃的开始。随着科举制的出现,人们又援引这一典故,用攀桂、折桂、蟾宫折桂来称科举考试得中。如赵嘏《东望》:“同郡故人攀桂尽。”由此推衍,又把科考称为“桂科”,如杜荀鹤《辞郑员外入关赴举》:“男儿三十尚蹉跎,未叙青云一桂科。”把登第人员称为入了“桂籍”,如欧阳修《送道州张职方》:“桂籍青衫忆共游,怜君白发始为州。”最终,这一意义便固定了下来,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

“木樨香”还是佛教禅宗常用的典故。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认为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自然界的一切莫不呈显着活泼的自性。《五灯会元》记载有这样一则公案:宋朝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随晦堂禅师参禅,苦于不得要领。晦堂问:孔夫子曾对弟子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你是怎样看待的?黄庭坚正准备回答,晦堂没等他开口,就摇头说:“不是!不是!”黄庭坚迷闷不已。一天随师山行,正值岩桂盛放,香满山谷。晦堂问:“闻到木樨花香么?”黄庭坚回答:“闻到。”晦堂说:“吾无隐乎尔。”山谷豁然大悟:禅道明明白白地呈露在眼前,如果舍近求远,就不会闻到岩桂幽香,从香悟入。晦堂将仲尼之“吾”,置换成自然之“吾”,启发弟子脱却知见与人为观念的束缚,体会自然的本真,因为生命的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样,无处不在,自然而永恒。禅僧有诗吟颂山谷开悟公案:

“渠侬家住白云乡,南北东西路渺茫。几度欲归归未得,忽闻岩桂送幽香。”

“白云乡”是白云万里之外的乡关,是精神的故里。游子思归,多少次努力都没有成功,因为歧路太多,找不到回家之路。忽然间岩桂送幽香,嗅闻之际,灵光乍现,方悟大道就在目前,故乡之路就在脚下。诗人心有灵犀,于岩桂飘香之际顿见本心。禅宗这种借物明心的理趣和用语言来暗示精深微妙境界的表达方式,很有山水写意的味道。

可以说,桂花的芬芳,神奇的传说,折桂的典故,成了桂花文化的三大遗传基因。正是这些,引得文人墨客纷纷挥弄翰墨,长歌短咏,千百年来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咏桂之赋,辞采华美,意境清幽。如唐代崔琪《桂林一枝赋》赞许道:“倬彼众木者,其桂林一枝。淮南擢秀,月上标奇。光雨露之新沐,拂相逢以徐吹。故能使颢气凌空,孤阴耀质。心既丹而不二,花又白而纯一。”这样的作品,还有唐代赵蕃的《月中桂树赋》、宋代杨万里的《木樨花赋》等等。至于咏桂的诗词,更是难以一一枚举。当我们仔细品读,就不难发现,文人的咏桂诗赋,既是对桂文化发展的推波助澜,又是对桂文化的浓缩和提炼。

□千年积淀

正是神话的流传,文人的歌咏,百姓的日用,风俗的流播,才使得中国桂文化的脉络日见清晰,桂花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呼之欲出。而作为桂花之乡的咸宁,在千年的熏染中有着深厚的桂文化积淀。

高洁。这一文化含义,源自爱国诗人屈原的歌咏。岩桂幽独自赏,凌寒不凋,正好与“清者自清”的人格期许相吻合。古人赞桂花是:“虽无艳态惊群目,却有清香压九秋”。北宋末年爱国名相李纲最爱桂花,他曾有题桂花的《采桑子》词:“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他晚年退居福州,就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桂斋”,而且亲手在窗前种植桂花以示其高洁之情趣;清代福建人林则徐仰慕李纲,也非常喜爱桂花,他将自己的书斋同样命名为“桂斋”,来表明他的高洁之志。在咸宁,旧时有些附庸风雅的老先生,就以桂斋、桂堂、桂亭、桂庵等作为自己的字号。

优雅。桂花来自天上月宫,不是人间之种,自然是高贵的品种。古来咏桂诗作,多从品种和芳香着眼,描摹桂花高雅的神韵。如宋之问的“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李峤的“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李贺的“联翩桂花坠秋月”,虞俦的“桂子飘香月中闻”,李商隐的“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杨万里的“身在广寒香世界,觉来帘外木犀风”等等,诗人把月和桂的形态、神态、仪态和情韵刻画得活灵活现。正是因为人们着眼桂花的优美,与桂有关的词牌有“桂殿秋”、“桂枝香”等,都是取其优雅之义。

荣誉。唐代诗人白居易先考中进士,其堂弟白敏中后来中了第三名,他写下《喜敏中及第偶示所怀》一诗祝贺:“自知群从为儒少,岂料词场中第频。桂折一枝先许我,杨穿三叶尽惊人。”宋代,咸宁人冯京连中解、会、状三元,成为蟾宫折桂、一枝独秀的佼佼者,后代学子一直把他当作楷模。明代,咸宁学宫里有一棵桂树,当时人把它视作吉祥之兆。学宫有这样一幅对联:“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二月杏花”,是指每年春天在京师礼部举行的考试(春闱);“八月桂”是秋天在直省举行的乡试(秋闱)。现在,人们也常用折桂、蟾宫折桂来称在竞技场上取得好名次。

长寿。桂树象征长寿,正因为它是“仙树”。古人特别是修道学仙之人相信,桂树是能够让人长寿的。葛洪《抱朴子》卷十一里说:“桂可以葱涕和蒸作水,可以竹沥合饵之,亦可以先知君脑(或云龟)和服之,七年,能步行水上,长生不死也。”韩终《采药诗》:“闇河之桂,实大如枣,得而食之,后天而老。”还有更离奇的,《列仙传》里说,有一个叫谿父的人,长居山间吃桂子等,“食之二十年能飞走”;《神仙传》也说:著名的长寿之王彭祖喜好“食桂芝”,而离娄公则“饵桂得仙”。四五百年前,咸宁人就把桂花作为配料,制作出了桂花茶、桂花糕等饮食佳品。

吉祥。因为桂谐音“贵”,加上它是“仙树”,富有神仙气息,它是长寿树,经冬不凋,欣欣向荣,特别是与登第、显贵有关,所以又成了吉祥的象征。传统配植中自古就有“两桂当庭”、“双桂留芳”的说法,也常把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传统名花同植庭前,以取玉、堂、富、贵之谐音,喻吉祥之意。在现代园林中,因循古例,充分利用桂花枝叶繁茂,四季常青等优点,用作绿化树种。其配置形式不拘一格,或对植,或散植,或群植、列植。在咸宁民俗中,因“桂”谐音“贵”,所以象征富贵的图案常以桂花入画,衣料、器什、鞋面、鞋垫,如“连生贵子”,绘的是莲花、桂花的花样;“福增贵子”,描的是蝙蝠和桂花的纹图;“贵寿无极”,画的是桂花与桃花。

而这些桂潜藏在桂花内部的文化密码,与咸宁当地文化结合之后,又增加了它的浓重乡土气息。

□桂乡风情

桂花文化犹如一条长河,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流淌而来,沿途有接纳一些不知名的小溪,河床越来越宽,水流越来越深,它滋润着两岸的花草树木,不时泛起一些璀璨的浪花。

咸宁桂花文化积淀深厚,流传一方。在今天的桂花镇,女孩子多用“桂”字取名。以品种取名的,有金桂、银桂、丹桂、月桂、春桂、秋桂、晚桂等;以花朵取名的,有桂花、桂英、桂朵等;以花香取名的,有桂芬、桂芳、桂香等;与其他美好字眼搭配取名的,有桂芝、桂珍、桂玉、桂凤等。一村之中,同姓同名、异姓同名者不少,有时喊一声“桂芳”,会有几个女孩子同时答应呢。

咸宁挂榜山原名洪崖山,因为产桂,又称作挂榜山,蟾宫折桂就是高中皇榜,这挂榜山,自然挂的也是皇榜了。向阳湖镇一座清朝道光年间重修的宝塔,七层八面,高达28米,底座门楣上的匾额,题写的就是“直达蟾宫”四字,意在激励后生学子攻读应试,蟾宫折桂。至今,桂乡人子女启蒙入学或升学,父母要带着他们在向阳坡上栽上一株桂花树,指望其出类拔萃,金榜题名。

尽管食桂未必能让人长生不老,但桂花还是广泛地渗入咸宁的饮食文化,尤其是节令饮食民俗之中。桂花之乡除了春节,还有元宵、端午、中秋三大节日。元宵节,俗称正月半,是一年中除春节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有“年小月半大”之说。这天,各家灯火通明,玩龙灯,舞狮子,还要合家团圆吃应时食品——元宵。元宵都用糖桂花作馅,借月中桂子的传说,把月亮和人间联系起来,取一年中“月圆人圆,事事如愿”的吉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咸宁人称“端阳节”。世传五月为恶月,因此,桂花镇等地除了许多避灾食俗,亲友间还互相馈赠桂花绿豆糕、桂花麻烘糕、桂花云片糕、桂花糖果和桂花茶等,借以预祝对方得到桂花仙子的护佑。八月十五中秋节,传统习俗认为这一天是土地神的生日,土地神是决定一年收成的神灵,每到这一天,农民要隆重祭谢,以求土地神保佑。时值桂花飘香,所以家家采一束鲜花作为贡品,祭奠神灵。中秋之夜赏月,咸宁人称为“守月华”,是中秋节重要活动。月亮升起来了,一家老小围坐在月下或桂树旁,仰望月中桂树,尝桂花月饼,喝桂花酒,吃桂花糕,品桂花茶,老年人便跟小孩闲聊起嫦娥奔月、吴刚伐桂、桂花仙子下凡的故事,小孩子望着月中阴影,问这问那,刨根问蒂,直到兴尽而散。中秋前后,店铺中卖桂花酒的生意总比平时好得多。

桂花吉祥的文化含义,在咸宁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桂花镇,凡嫁娶、寿诞等喜庆之期,如适逢植树节,必定要栽植桂花树以为纪念;女儿出家前,要在娘家屋后山坡上栽一株桂花树,表达对亲人和家乡的眷念;新婚夫妇也要在房前屋后栽一株桂花树,以期玉树交柯、夫妻恩爱,兰香桂馥、早生贵子。

最为动人的,是那摇曳多姿的桂乡情歌:“郎在山上打桂花,姐在门前喊喝茶,喝了茶来歇一下,饱满精神再去打。”“郎在山上打桂花,姐在家中团糍粑,桂花芝麻加蜜糖,情郎吃了乐开花。”

万种风情,一尘不染。桂花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咸宁桂乡人的生活之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忘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王先林点评:

诗花文章竟风流,文化气息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