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丽江的新城与旧城的交界处时,我的感觉是久违的朋友相见了。看看古老的水车,站在褚红色的大型壁雕面前,我仿佛看见了古老的四方街繁华贸易的情景:那马背上驮的是纳西族人日常生活所需的盐巴、布匹……,而纳西族人则用茶叶换回他们的日常所需;马蹄的的,人声鼎沸,讨价还价的声音不绝于耳;四方街周围客栈的老板则倚在门前,细心地观察着他们的客人,耐心地捕捉着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商机。咦,那是什么,那是纳西族妇女衣服上绣的披星戴月:纳西民族是一个以女人为主的民族,女人出门干活挣钱养家糊口,男人则在家中带孩子整理家务,所以云南十八怪中就有一怪是男人出外带着孩子。而纳西族女人由于要养家糊口,则要夜以继日、早出晚归、马不停蹄地干活,披星戴月就是用来比喻她们的吃苦耐劳,勤奋能干的传统美德。
丽江的美在于她的不事夸张、不动声色,一部古老的水车,一幅大型的壁雕就把这新与旧、古典与现代、过去与未来巧妙地区别开来了;没有内地古城高大的城门和古旧的围墙,甚至没有任何特殊的标记。记得从大理到丽江的车上,导游告诉我们一个笑话:一伙从东北来的游客一脚已踏上了丽江的土地了,站在旧城与新城的交界处还一个劲的问:丽江到了没有?丽江到了没有?并不是他们没有文化不懂丽江,而是他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普通,没有任何雕饰,就是大名鼎鼎的,被许多文人墨客倾心赞美,使许多游客留连忘返,连老外也迷恋的地方,竟然会是这样的。
我们一行是在8月10日的中午抵达丽江的,在酒店安置好行李后,大伙没顾上休息,稍事洗簌后就直奔丽江古城。遗撼的是那天天公并不作美,我们刚到丽江就下大雨了,而且越下越大,根本就没有要停的意思。在来丽江之前我就知道丽江有独特的三眼井,分上、中、下,上一眼是饮用水,中眼是洗菜淘米用的,下眼则是洗衣服和其他用品的,清水顺序而下,即科学又卫生;因为,丽江的水或是流经人家,或是流经街道,几乎每户人家,每条小巷都有清冽的水流经过,真是“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城中的三眼井有的在小巷里,有的在居民家中,有的就在街道边,我一心要寻找我心目中的三眼井(我的家乡只有一个眼的井,只做饮用水,小时候经常奉母之命到井边去打水,长长的绳子系着一只小水桶,左右摆动长绳就可以将小水桶汲满,提上后倒入大桶,如此往返几回,待大水桶装满了水,就可将水挑回家了。从打水装满大桶到挑水回家,是很有些辛苦的),就是想亲眼目睹这即科学卫生又省时省力的具有无穷魅力的丽江三眼井。
象要考验人们的耐心似的,雨越下越大,虽说撑着雨伞,可是我的浑身上下都湿透了,先生催我赶紧到路边的店铺躲雨,我执意前往寻找三眼井,先生无耐只好撑着雨伞追上。从古城的路口足足走了有20多分钟,终于在一条小街的下边找到了我心仪已久的三眼井,也不管大雨倾盆,赶紧举起相机一口气喀嚓、喀嚓就是几张,以做永久的记念。
丽江的美,不仅是静态的,更有动态。到了晚上,整个丽江古城就像烧开的水一样开始沸腾起来了,酒吧街的对歌声此起彼伏,就像“刘三姐”唱的一样:这边唱来那边和,歌手们坐在酒吧二楼的窗台(酒吧的二楼是开放式的,也许就是为了方便对歌)互相地比拼着。游客也可以参加对歌,歌手们非常厉害,什么歌都能对上,多数游客唱到最后,无不落荒而逃。我们一行中似乎没有这样的雅兴,再加上几天连续游玩的疲劳,只是站在边上欣赏一会儿就打道回府了。
在这具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高原水乡,面对着古树、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学意韵,我们久久地徜徉着、细细地品味着;每一个人都留连忘返于街头巷尾,在这纯净的、尽善尽美的空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忘却了喧闹,忘却了烦恼;丽江是美丽的,美得让人心醉;丽江是纯净的,纯净得让人不忍;丽江是古朴的,古朴得让人心颤;丽江是独特的,独特得让人为之倾倒;久违了,丽江!久违了,四方街!
本文已被编辑[王先林]于2007-9-11 13:51:15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汪汪麦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