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兴起,提出了反思理念:“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建国之后,提出了:“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健康,是多元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但现在我们强调的健康却忽视了心理的需求: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心情舒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最典型的马家爵遗书--孤独的狼泪里,可以看出他心理逐渐扭曲变形到玉石俱焚的绝望。文中,他唯留一个同学不杀,因为那个同学曾经帮助过他,在他困难时救助过他。而通篇,提到老师几句对他学业的赞誉,却丝毫没有提到对他正确人生观的帮助和影响。
他学习是优秀的,但心理却无良好的承受力,这只是个爆发的典型,还有多少的学生存在着相似的问题?
减负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学习摆在了第二位,提倡全面发展和个体个性及自由的发展。但实际运行情况是相悖的,片面追求智育而忽视德育及品格塑造,使得教育严重背离初衷,学习的高产,品质的真空。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注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培养真正具有独立人格,自强精神的知识分子,但反观: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做到关心,疏导,爱护并责任的培养他们的正常人格吗?
教师,是个良心活,也许他们在强大的市场利益和不均衡分配下,自己也迷茫、苍白,乃至绝望。
因为生存之根本,是活的美好而从容,而教师的生存现状是:“因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骨干教师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内地流向沿海,从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成了城市学校的培养基地:农村在支援城市,贫困欠发达地区支援发达地区。”
一目了然的是,这种流向代表着金钱的流向,而被金钱践踏过的理想奄奄一息。当教师还不是教师,而是学生的时候,他们又能记起几个老师对自己的人生有决定性和建设性的引导?几个老师告诉他们为了生命而不是为了金钱而奋斗?我们所遇到过的老师,又有几个是理想并快乐的不食人间烟火?并将这种理想和快乐传承下去?
育人,可以说是个千秋的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人,设计师们就是老师,但老师本身却将所有的产品压缩成一个模具里的标本,大家接受几乎是同样的知识,复制着几乎同样性格,对上恭顺,服从,恭维。对下训斥,找刺,指挥,形成了套里外不一的怪胎,何谈区别教育?何谈健康人格?
作为教师,本身又有多少健全的人格?
教授嫖娼,利用论文强j*学生……这些,折射出象牙塔内的不纯粹,和世俗一样的百态,我们也生存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是的,这是少数,但是这样的少数,确是事实,需要直面,需要警醒,教师守则中的最后一条又有几位教师能做到:乐于奉献。具有事业心,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勤奋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发扬奉献精神,为教育事业辛勤耕耘?
现在的教师沦落成成为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模式是:外快赚钱重头,养家糊口第一,补课的收入不菲,那补课所谋取的钱是正当的吗?站在脱贫致富的角度,是无可厚非的,付出劳动,换来金钱。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顾此必将失彼,试问,他还有多少精力放在本职上的专攻?又有多少时间兼顾学生的精神的引导?
由于功利化的教育,人们对人文教育的关注淡漠,因为它不能带来经济效益,不能富裕,教师,落寞,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在这种患得患失中怎能坚持在理想的乌托邦?这是教师的绝望之旅,也是断裂的理想的空落。我们的花朵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培养,无法坚定的信念,变相的谋取利益,潜移默化的根植到学生的内心。
现在的学生好像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考大学。大学扩招了500万,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又有几个教师能授予学生精神上的依托和支撑?上大学等于混大学,他们学到毕业之后面对严重的就业压力,面对过剩的市场,面对不靠关系就无法就业的地步,被打回原型,被现实冲击,再重头学起,已经为时过晚。
一个好的教师,所教育出的学生应有自信,自律,自强的生活观,有最起码的是非观,一个好教师,也是个好画家,他要展示的是他作品中的人性,明亮,色彩,奉献……而这些,无从感知,人们对整个的群体丧失了信心也是必然的。
这些,可谓是教育的失败,也是教师的失败。就算是流水线教育,也生产出有瑕疵的产品,而这些产品,会流落到四面八方,接着将下一代复制成另一种更瑕疵的赝品。
-全文完-
▷ 进入舞袖霓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