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石头
石头从小伴我成长,我与石头有缘,对石头有一种特别的情愫。
记得自己还很小的时候,一天夜里,听母亲与父亲说谁家被搜出一箱书后被拉去群众大会上批斗了,接着父亲忙着从旧箱子里找出几本书丢到火塘烧掉了,我还蒙胧的记得,大哥问父亲是什么书时父亲说了《石头记》(若干年后才知是《红楼梦》的别称)、《西游记》什么的,还一再叮嘱千万不要乱说出去的话。不知是对石头感兴趣还是对书感兴趣,从那时起就把书与石头联系到一起,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一九七三年,我在不满七岁时启蒙入学了,那年代,“阶级斗争”、十年“文革”的阴霾尚未散尽,农村里,像生产队长、政治队长、党支书、小学校长一类的干部,他们深知政治运动的严酷性和无常性,政治“神经”这根弦还绷得有些吃紧,因此对“黑五类”子弟仍然存在一定的戒备和歧视。我的祖父一代据说有几亩田地,还收养了一位乞讨路上差点饿死、不会说汉话的苗族小孩,到“土改”的时候|,我家就以有田有地并且养有一个“长工”被评为“富农”。为此,我的两个有些读书天份的哥,读书、招工、招干、参军等所有权利都被剥夺了,本人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也因为自己是“黑五类”家庭的“土狗崽”,经常平白无故受人欺负,一本作业本常常是没写上一两页就被那些“根红苗正”的同学你一页我一页的扯走了,稍微和气一点的说是借,但从来没见有谁真的还过,有时好不容易买得一支铅笔,硬是被别人明目张胆的用一截断笔换走,至于象头上经常莫名其妙的挨上一枚“五眼果”、衣服被人用墨水洒脏、后背被粘纸条等恶作剧那是没少挨,就因为自己是“土狗崽”,受了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其时,就算告了,老师也未必会理。有一次学校劳动推土平整操场,一个大很多的同学几次偷偷的用泥团打我,被发现了也不停手,我不敢叫喊更不敢还手,实在受不住了才捡起一团泥握在手里,示意对方再不停的话自己就要还手了。其实,自己哪敢还手,只不过以此给自个壮壮胆而已。恰好这时校长抱手走过来,一双瞪着的眼睛煞是吓人,到了我跟前,停下。“你叫什么名字”?“昊”。“你家是什么成分”?“富农”。我不敢看校长那张凶巴巴的脸,低着头胆战心惊的回答着。“怎么打人?人家是贫下中农子女你懂吗”?“是他打我的,我没有打他”。“就是你打人,我亲眼看到的”。“没有,真的不是”。校长连说三个“就是”,我也连说了三个“没有”委屈地申辩着。“还硬,象块石头”。校长转身离开时嘴里滴滴咕咕的说了些什么,脸上还带着一丝奸笑,那位大同学在一旁差点笑出了眼泪。就是那一天,我幼小的心灵里又多了一个结:自己怎么像石头呢?我寄希望于能在书本中找到答案,但是,那时要想看到一本课外书比上天都难。找不到书看的情况下,我就把注意力转到石头上,放学的路上,常会久久地蹲在路边的大石头旁反来复去的看,碰上大人打石头,也在一旁注目凝视,看着一锤下去冒出的一遍火星呆呆的出了神,小石子飞来打中自己都不懂。有一回,一粒石子飞来正打在额角上,血汨汨地往脸上流,但自己却浑然不知,嘴里还在喃喃自语“真够硬啊”。或许,那时是我初识石头的“硬”性吧。
过几年后,动辄上纲上线、人为制造“阶级对立”的紧张气氛在逐步淡化,很多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不断地得到纠正,大批“四类”份子、“右派”份子陆续得到平反,学校教育正向着规范化发展,教学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办学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时的我已上初一,适逢全乡中学生作文竞赛,我有幸成为参赛选手,并意外地获得初一年级组第一名,此后,我开始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从某种角度讲是那篇作文帮助我找到了自己在学校里的位置和做人的自信。三十余年过去了,我对自己那篇参赛作文还记忆犹新,当年竞赛的作文题是《我为“四化”作贡献》,其中有两句我是这样写的“科学家在四化建设中贡献是最大的,如果我当不了科学家,我宁愿做石头,因为石头有硬度,可以用来建桥梁、铺路和建高楼大厦……”就是这篇现在看来十分稚嫩的作文,当时曾经成为全乡各中学(七十年代时各乡大的村那时叫“大队”都有初中)老师作文教学的范文。看来,我还真与石头有缘呢。
高中时,学校图书馆有不少藏书,我每周都借一、二本,偶尔读到一些盛赞石头的诗句,其中明代大臣于谦《石灰吟》中四句话“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算是我对石头认识的一次升华,从此,我对石头和石头品格更增添了许多敬仰,在日后的岁月里,不管是高考场上的意外失手还是初入社会后人为因素造成的求职上、仕途上的屡屡受挫而不消沉,靠的就是石头那种顽强精神的支撑。之后又陆续看过题写石头的诗作,如郑板桥在自己画作《石峰》里题写的“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挺然直是陶元亮,五斗何须折吾腰。”和伟大革命先贤、爱国主义者沈钧儒的自题诗“吾生犹好石,谓是取直坚。掇拾满居所,于髯为榜焉”。这些诗作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或多或少起过一些影响作用。
从开始对石头的好奇到后来对石头的崇尚,从在路边观察大人打石头到从文学作品中解读石头,进而发展到躬身采集、收藏石头,休闲时间都泡在河滩上、大山里,受过伤、吃过苦但还是乐此不疲,除了对石头本身的形奇、质坚、色异感兴趣之外,更主要的是感动于石头的无论严冬三伏,不管时序更叠,不因外在的变化而变形变质,不理身前身后的风吹草动和天崩地陷,永葆自己坚韧顽强、不卑不亢、泰然淡定的秉性。
石头,我的知己,我一步步与你走近,我将以自己全部的心智解读你。
-全文完-
▷ 进入盘江冷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