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设计未来三十年的理想图景
三十年之于人生,往往会有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坐井观天之辈,自然不会从一生一世的角度设计自我,也不会在此时此刻,规划三十年之久的远景。
可是谁这样做了,谁就有了清晰的轮廓与方向,谁就有了成竹在胸的从容。即使中途的变故可能使理想转化,但它都无损于你全局的观念,更不会浪费你为之付出的任何努力。反之,心存三十年远景的志者,他的音容笑貌,一定与鼠目寸光的庸碌之徒不同;他的言谈举止,一定透露了某种坚定的执著与信念;他的每一个想法与每一次作为,肯定都与远景相关。
所以,当你为他怪异、迂腐、沉迷、憨痴、匆忙等等表现而忍俊不禁之时,其实他已远远将你抛在身后。他径直奔向三十年后的大目标,你却只能为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奔忙。当你频频为自己的吃喝拉撒、喜怒哀乐及一针一线而患得患失之时,他的悲喜却是长远的悲喜,他的得失却是非凡的得失,他的标准却是未来的标准。
在美国某个小学的作文课上,老师给小朋友的作文题目是“我的志愿”。一位小朋友非常喜欢这个题目,他在簿子上飞快地写下自己的梦想。他希望将来拥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庄园,在壮阔的土地上植满如茵的绿草;庄园中有无数的小木屋、烤肉区及一座休闲旅馆,除了自己住在那里以外,还可和前来参观的游客分享自己的庄园,且有住处供他们歇息。
写好的作文经老师过目,这位小朋友的簿子被划了一个大大的红“x”。老师要求他重写,他却不觉得自己有错误,便拿了簿子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我要你们写下自己的志愿,而不是这些梦呓般的空想。”小朋友据理力争:“可是,这真的是我的梦想!”老师坚持说:“不,那不可能实现,那只是一堆空想,你还是得重写。”小朋友不肯妥协:“我很清楚,这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不愿意改掉我梦想的内容。”老师摇头说:“如果你不重写,我就不让你及格,你要想清楚。”小朋友不肯妥协,那篇作文也就得到一个大大的“e”。
三十年之后,这位老师带一群小学生到一处风景优美的度假胜地旅行,在尽情享受无边的绿草、舒适的住宿及香味四溢的烤肉之余,他望见一位中年人向他走来。中年人告诉这位老师,他正是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小学生,如今,他拥有这片广阔的度假庄园,真的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老师不禁感叹:“三十年来为了我自己,不知道用成绩改掉了多少学生的梦想。而你,是惟一保留自己的梦想而没有被我改掉的。”
与之相比,叔本华则不那么走运。
他于1788年出生,16岁时父亲因经商受挫而自杀身亡,母亲却不以为意,依旧寻欢作乐。他不能原谅母亲对父亲的冷漠,因此而失去母爱,最终被赶出家门。从1814年5月开始,他即与母亲再未谋面,直到1838年身为作家的母亲去世。
与母亲决裂后,他更多沉缅于读书、沉思与写作之中,潜心于自己哲学体系的建构。1816年他出版了《论视觉和颜色》,然而没有引起丝毫反响。此后,他开始撰写立志为之贡献毕生精力的哲学巨著《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宣称:“我活着,就是为了撰写这部著作。”但当1818年春天问世时,他的书对于世人而言,“只是一堆废纸”,一年里几乎无人问津。1820年,他带着屡屡碰壁却毫无减损的狂傲激情,在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堂欲与哲学之王黑格尔一决高下,又遭到灰溜溜退却的惨败。1823年,他得了严重的胃病,右耳又突然失聪。1843年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二卷,购买者仍然寥寥无几。1851年写成《附录与补充》一书,作为对他毕生为之奋斗的力作的发挥,全部酬劳只是10本样书。直到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他的唯意志论的悲观主义哲学才终于找到知音,因而一炮走红。
他在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版写序言时,对自身的哲学命运作了如下归结:“当这本书第一版问世时,我才30岁;而我看到这第三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对于这一事实,我总算在彼得拉克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那句话是‘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就该满足了’。”
叔本华是用一生来走自己早已设定的理想之路。这条路虽然曲折,但他毕竟走到了。我们或许可以发现,途中任何一次变故,都可能改变他的方向;他稍稍怯懦、优柔一些,他就难以为继。
那么,到底是何种力量,驱使他坚定不移,始终往既定的目标前进?
答案只有一个。他和前边的中年人一样,早就预计了全程人生的方向,并且坚信这方向是他最正确、最惬意的唯一选择。
你可能还没有想到那么远。如果尚有远一些的,或许底气还不够充足。我说,不如大胆一想,放手一搏;犹疑与变动不居,都将白白牺牲太多的时间、精力与机会。
-全文完-
▷ 进入无的散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