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者常乐·此乃处世至圣名言。
曾几何,我将这话刻在脑子里。为了不至于淡忘,我常把它挂在嘴上。可是,尽管我视这话为至尊,也尽可能的身体力行,可就是乐不起来。当然,这怪我是个凡人俗夫,无法进入那至高无上的境界。但是,这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毕竟吃米咬肉的凡人多,呼风唤雨的仙子少。这话,管用的程度就大打折扣了。
何为“足”?字典解释为:够。这就让我费解了。
就小的来说,居家过日子,开门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这看起来好办,可做起来就难辨了。物是一个名称,可有个优劣高低之分呀?油,有“金龙鱼”,有“潲水油”。而茶,就更悬殊了。几块钱一斤的茶末,几万块钱一斤的名茶。以何为“足”呀?
就大的来说,人有七情六欲。若有谁敢拍胸膛,说他这些都“足”了,岂不是这世上开天辟地第一人?
怎么“知”?无非两种形式。一是自己感觉。饱了吗?饱了。暖了吗?暖了。二是同人比较。你青菜,我豆腐,他鱼肉。你毛料,我布料,他绸缎。
自我感觉,是没法把握的,因为,没有尺度。饱?粮食不够,瓜菜代。那也是个`饱。暖,补丁缀补丁,也是个暖。更何况,人的欲望永远是无法满足的,怎知何时是个了结?
要说硬要比较一番,那也就只能现在和过去比。现在比过去好,或者是不比过去差,就该知足,就该乐了。可是,你时时在那比着,而且要综合地比。时时在警惕着不走下坡路,要求一天不比一天差。如此地焦头烂额,人都累趴了,你还“乐”得起来吗?
与人比较,乃常用之法。而人们常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作为该知足的标准。是啊,,比起没饭吃的,你有饭吃;比起没衣穿的,你有衣穿。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这种比法,是以各方面条件相当的作为参照物的。比如同班同学,同时进机关的……诸此种种。当然,不能逮着个人就比。否则,与世界最穷困潦倒的比,那除了这一人,岂不是都该知足了?
然而,何为“上”?何为“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个“上、下”;一人之上,万人之下,也是个“上、下”。那么,取个中间数吧。五千人之上,五千人之下。老祖宗倡导的中庸之道,就是这么个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尴尬地位。可是,只能得意于一时,不能得意于一世。因为,不进则退。事物总是在变化着的,而且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句老话:“人心不足蛇吞象”。这话,可能是对不知足者,最形象的抨击。试问,吞什么才算知足?起码是只“鸡”吧!总不至于,吞只蚂蚁,也在那高唱“知足之歌”吧?
或许,有人会说:又不是具体的,只是讲一种心态。可是,脱离具体事物,那心态又从何而来呢?
譬如,你不去买彩票,能说是有“知足”的心态吗?去买,抱着什么心态?无非是:中最好,不中也不要紧。“好”,还是落在“中”上。中多少为“好”,当然是越大越好。就没见过,中了五元,也乐得满地找牙的!
若说买彩票可归于本身就“不知足”的范畴,那么,有什么是“知足的呢?
生孩子,生下就好。养孩子,活着就好。读书,能读就好。工作,有了就好……这够了吗?不!还要生得顺利,活得健康,成绩优秀,工作中意……人们离得开愿望吗?有了愿望,实现不了,能知足吗?
所谓的“知足者常乐”,说穿了,就是那不思进取的人,为自己的懦弱,寻来的借口。因为,他们害怕付出,就不敢去得到。就像那守着窝的鸡,怕折了翅,不敢像鹰一样博击长空。结果,翅没折,但只是摆设了。
古往今来,知足者,可有一人?事实胜于雄辩·证据何在?
就说那深山里的老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着一亩薄地,图个一日三餐·他知足了吗?他也日日辛苦,要地里多产粮食,要个肚饱!
人类的进步,就是“不知足”的产物。这道理,地球人,都懂。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尽管高处不胜寒,但这里风景独好。
应该说:不知足者常乐。
因为,人类总是在前行的。尽管路漫漫兮其修远,且崎岖、曲折、艰险,每前行一步,都要付出许多。但是,每前行一步,都值得喝彩,都是快乐的。世上有什么比征服更令人欢心鼓舞的呢?
就个人而言,也是如此。我们的哪一次欢乐不是建立在“不知足”的基础上的呢?只是要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只是在艰难险阻面前,不畏缩不前。那么,就没任何东西能阻碍我们的脚步。我们就可以享受到每前行一步的欢乐·
-全文完-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