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六七月总有一批大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毕业了,面对自己的昔日男友或者女友,是选择“分手”还是“结婚”呢?
据关于“大学生毕业后的恋爱”的调查显示,2903名受访者中“选择结婚的有13·61%”,选择“分手”的超过30%,“仍然在一起,但没有进一步打算”的占50%以上,“相信爱情有结果”的仅有701人,33%的人对分手没有感觉,表示“不后悔”。
一:“毕分族”——离别就在眼前
“毕业了,分手吧,有缘的话,我们会再见……”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校园情侣的暧昧倩影是象牙塔里的美丽风景,或者说是昙花一现,过去了什么也没有了。但是据说“80后”大学生情侣中,一毕业就分手的情况超过了30%,,很多因为“孤独感”而走在一起的校园情侣在毕业一刻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分手,毕竟结合只是因为彼此内心的寂寞,而分开又不“分手”那还照样会寂寞。同时又因为就业、经济等压力也促使昔日纯真的校园爱情在不知不觉中变了味道。
听大四的人说过一个分手的故事:分手的两人没有伤感,而是潇洒地祝福对方。男的说:“以后找到男朋友带给我看看哦。”女的则说:“那你得把我们两人的关系保密。”这段对白,很难想象他们两人是一对曾经同居两年,刚刚才分手的校园情侣。
或许曾经他们不是因为深爱这对方而走在一起。当我们看见校园内的情侣卿卿我我,暧昧至极的时候,而自己却依旧孑然一身。那份内心的寂寞无法排除,那份羡慕“鸳鸯”般生活的心情也难以解除,于是试去追求自己并不深爱或者接受自己并不爱的人的爱,只是两颗同样需要排解心中寂寞的缘故,同样的心,很容易走到一块。于是,在别人眼中,他们恋爱了,他们是一对了,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明白这不过是一种“虚荣”,可是彼此又心照不宣。
像这样的爱情故事在象牙塔中并不少见,曾作为校园记者采访一些即将别校的毕业生的八卦时他们有些亲口承认自己的爱情故事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报道说如今的在校大学生都是8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由于长期习惯了对父母的倚赖,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生活,在大学环境中感觉少了关心和爱护,于是期盼着用一段爱情来摆脱寂寞。当然不凡有糊糊涂涂的人也糊糊涂涂的接受一段爱情,哪怕对方并不是自己最好的对象。
还有些在毕业前或许真的相爱过,可是即将毕业,却吵得不可开交,导火线都是经济问题。不能光有爱情,没有面包。在大学里面呆着,自己就是父母的希望,要是缺钱就问父母要,大手大脚的花费好多也不心疼。女朋友也正是因为这样爱上了自己。可是一毕业,经济来源变成了自己,一出来工资都不高,再加上生活中杂七杂八的费用开支基本上每个人没有剩余的钱。当明白挣钱的辛苦后,男生很有可能提出不要像以前那样铺张浪费,而过惯了公主生活的“女朋友”却误以为男生不爱自己,于是争吵,分手也已是定局。
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听过师兄师姐类似的教导:大学里的爱情,“物质条件”并非首要考虑的,但一旦走进社会,考虑的东西太多,经济是最重要因素。正如一位大学生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爱情在想象里都是童话,在缺钱看病、没钱吃饭、买个东西要掂三下的条件下,你还能把爱情当作童话吗?”
还有些曾经真的是郎才女貌,一度视对方为结婚对象。两人相约,毕业找工作就成家。
然而,曾经的海誓山盟因为“就业”问题而逆转。本以为两人都能顺利找到好工作,但男女双方却机遇不同。或许女的找到很好的工作,男的却只能做个很普通的职员,两人薪水与前途差距立杆见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尤其是男人,那男的默默承受着周围人们的议论。尽管女方一再强调她并不“不介意”,并以自己最大能耐为男友寻找更好的出路,但她越努力,男友却走得越远。因为每个男人都能忍受肉体的伤害,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忍受别人能淹死人的口水的议论。
与以往大学生情侣群体一样,80后大学生也面临着毕业后“两地分离、前途悬殊”等问题,然而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距离感”加速了校园爱情的触礁,有人出国深造,有人执意留守;有人高成,有人低就······在80后大学生看来,彼此的分歧与矛盾在这个阶段都是不可调和的,与其苦苦维持,不如斩断情丝,各自从头再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向阳认为,“80后”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因为成长的外部环境不同,他们与上几代大学生相比,爱情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张教授分析,如今大学校园的恋爱成功率偏低,出现“毕业就分手”的现象,一方面与“80后”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优先考虑自己有关。这代大学生眼中,爱情并非无上的“神圣”,变得更为平淡,是处于“一般朋友”和“爱人”的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爱充分体现的是更多的大学生并不知道理解爱情为何物。
从报纸杂志还是周围的人或者事务,我们发现很多人恋爱的动机是“在大学好歹要谈一场恋爱”,不是真的懂得“情为何物”。由于缺少很深的感情基础,大学生们在面临考验的时候表现得耐性不足,也较易为现实动摇。
80后大学生所面临的毕业与爱情问题在以往的大学生群体中也有出现,只是如今社会的恋爱自由度大很多,可以一方在黑龙江,另一方在海南,这样使得这个问题更为突出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远距离的恋爱都存在着失败和成功的例子,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失败的例子恐怕要多很多。恋爱本来就因人而异,如何处理爱情与现实环境的关系,并无定律和经验教训可言,但有一点值得注意,无论是“大学毕业就分手”的情侣,还是“大学毕业就结婚”的情侣,双方在作出决定前,都要认真考虑,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成熟的心智去面对感情的考验,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情绪或生活态度,这样不利于年轻人今后的长远发展。
“毕婚族”——毕业就领结婚证
有人说,毕业就是失恋,虽然说话很绝对,可是对大学生来说却是很普遍的现象。当然,也有不少大学生恋人却选择了另一相反的路———“一毕业就结婚”,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爱情,一毕业就结婚的“毕婚族”自然引起了社会的充分好奇与广泛关注。
有一对恋人,拿本科毕业证那天,他们便赶到了民政局,把结婚证也一同领到手。尽管这个“疯狂”的举动,惹来身边亲友的极大非议,但他们最终还是排除万难,在大学附近的城中村租了房子,安了小家。
虽然小两口毕业前都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但试用期收入很低。除了房租、水电煤气、伙食费、交通费等,已所剩无几。偶尔也会为生活琐碎事和钱的问题,向会向对方发点小脾气,但毕竟小两口相知相爱,矛盾很快化解了。两人经常安慰和鼓励对方:“只要我们夫妻同心,爱情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自己爱的人的一句话,哪怕自己的心情再烦躁,也会被“软化”,毕竟我们风风雨雨一起走过,这些问题又算得了什么呢!
有报道说,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毕婚族”越来越多了,其中女生占绝对主力,一些女大学毕业生把结婚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条特殊“出路”。
某重点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小徐一毕业就嫁到了深圳。先生家境殷实,大学毕业前夕,已经为小徐在深圳某单位物色了一份“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
小徐的同班女同学对她羡慕不已,认为“这样小徐可以少奋斗十年!”女同学普遍认为,尽管现代社会女性的受教育程度、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但对于传统的中国女性而言,找个“好归宿”还是终极目标。越是只是分子,她们的心地就越深,总是想走一条捷径。于是她们有些利用自己的天生丽质飞优势,一毕业就找个能让自己前途远大的人嫁了。
在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眼中,“钱”是所有问题的“恶源”。同样,经济不能独立,是困扰“毕婚族”婚后生活的主要问题之一,“毕婚族”往往都是“月光族”。
有些毕婚族夫妻在“购房”问题上遇到难题。眼看着沿海城市的房价日益高涨,两口也按捺不住想买房。但银行存折一翻,全部家当不足五位数,还不够买两平方米。他们不得不向双方家人求助“首期”。很多“毕婚族”都有这样的经历。尽管生活上,他们已经脱离了父母,但由于没有牢固的经济基础,只能靠刚工作的那点收入来支撑一个家。一旦遇到要花大钱的时候,还是摆脱不了对父母的依赖。
如今的“毕婚族”大都是“80后“的独生子女,温室中成长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走到一起,家务事谁做,是个大问题。协调不好,立即可能爆发家庭“危机”。
“毕婚族”的小家庭从来不敢轻易接待客人。因为家里除了每星期钟点工来的那一两天是整洁的以外,就似乎没有干净过。男方经常向母亲“投诉”老婆不会管家;岳母心疼女儿既要工作又要做家务,也埋怨女婿不疼老婆。婚后生活自理能力,成为了这个“毕婚族“家庭纠纷的导火索。一旦发生纠纷也不是容易解除的。
过早走入婚姻的大学生们,一下子从“未婚”到“已婚”,很多人一时之间很难转变。一方面,他们害怕自己“已婚”身份遭年轻同事和朋友疏远;另一方面,他们又受已婚观念的束缚,尤其不希望对方过多地参与其他社交圈子,害怕“红杏出墙”或者外面有“情人”。这都是因为结婚了,两个人已经是一个整体,从内心上已经不分彼此,你就是我的,我也是你的,一旦发生和别的男人或者女人有亲密行为,就吃醋,继而理智大乱。这也是一些毕婚族中途“夭折“的原因。
不管怎么样,大学生应该慎重对待婚姻。因为一个成熟的婚姻需要双方有处理婚姻的能力,处理双方家庭的责任心,以及经济上的独立性。同时,双方要有稳定的感情基础,能够用合适的沟通模式来处理差距和分歧才具备结婚的条件。毕竟结婚不是小孩子玩家家戏,而是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情之一。
-全文完-
▷ 进入湘西南箫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