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认得“幸福”这个词时,我就知道那是要“追求”的。几十年过去了,我幸福过,也不幸福过。总之,我和“幸福”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也就是“追求”了几十年。末了,我才认识到,幸福是一种感受。换句话说,幸福不是一个实体,你只能体味到。“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体味到。
这话,说得有些隐涩,或者说有些疙疙瘩瘩。我也没本事,把它说得精辟、准确。我只能说:幸福,你感受到了吗?
幸福与痛苦,是人的感受,是人在某件事情中的一种体味。这种感受,是因人而异的。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甚至于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即便有同样的感受,那也有程度上的差异。
譬如说,给你一辆只能使用的桑塔那汽车。有钱人说:“我要那干嘛?跌我的价!”没钱的人说:“饶了我吧!开,没钱买油。放着,折腾人。”只有我这类的,才会幸福得跳起来。因为,我开得起,买不起,正在这“痛苦”呢,天上就掉馅饼了!我那“幸福”呀,世界充满了阳光。
我有位认识的人,他的家乡是个偏僻的又小又穷的山村。他富了,不忘乡亲,就在家乡建了栋六层的住宅楼,邀请全村十几户人家都搬进来住。可是,乡亲们就不给他面子,就守着自己的破屋,愣是不搬。倒不是他招惹了乡亲们,而是猪呀牛的怎么办?那田呀地的怎么种?人,住好了,那随之而来的麻烦事多着呢?
我认识他时,这位亿万富翁已沦为向我讨“的士”钱了。他对昔日的辉煌只字不提,喋喋不休地说着这平生的一大憾事:我干嘛不建房,盖他妈的楼呢?他痛苦着,一点也不幸福。
再说,幸福不是对“物”的,而是对“事”的。怎么说呢?凡人,对自己投入的事,都投入了感情。而在这投入中,就不断地产生着感受。就痛苦着,就幸福着。
家里桌上摆着又大又好的苹果,就是没那食欲。转过身,到那果园里,摘的都是又小又差的苹果。吃起来,又酸又涩,哪比家里的又香又甜。可是,人就这么贱,这青涩的苹果就吃得那么津津有味。那一脸的幸福,就在那洋溢着。
此果比彼果好吃?傻子都知道。可是,事实明摆着。再聪明的人,此时也犯傻!关键所在,不在果,而在参与。只有投入了,才会有感受,才会有幸福。
当然,对一个喜欢吃苹果的人来说,无论是桌上的,还是树上的,甚至于是地上捡的。无论是香甜的,还是苦涩的,甚至于是平淡得几乎是没味的。吃起来,都是幸福的。但是,细细追根究底,他喜欢吃,为什么?还是有个根由。那根由,还是参与。
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有两个层面的。一个是人们的共识,一个是自己的感受。简言之,人眼里的和你身上的。
人们眼里的,大多是比较而言的。怎么比?老办法,人比人。于是,就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之说。凡“有余”,则“幸福”。能“绰绰”,则“很幸福”。若能“上”,无疑是“最幸福”了。
殊不知,这些“幸福”,在当事人那里,不全是幸福。或者,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幸福。甚至于,根本就不是幸福。更甚至于,那是痛苦。于是,又有了“生在福中不知福”的指责。
幸福,是一种感受。这,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意义上体味。别人是无法越俎代庖的。既是这样,又有什么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呢?你觉得幸福就是了,就尽可能享受吧!
其实,也有些当事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明明自己就幸福着,可偏偏要把自己的和别人的比。这一比,就来了个“人比人,气死人”,倒把自己的,比了个荡然无存。这个傻呀,真没个边际,到姥姥家了。还真应了那句“生在福中不知福”了。
比,还是要比的。只是要个“会”字。
一个喝玉米粥的老农和一个咽燕窝羹的老翁,谁更幸福?
从物的价值来看,燕窝比玉米贵的多。自然,老翁幸福。从吃的情态来看,喝得爽快比咽得艰难美得多。自然,老农幸福。其实,这根本就没法比。结果,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他觉得幸福就幸福了,他觉得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
要比,只能(也只该)比在这过程中,他俩各自的体味。谁更珍惜这一过程,谁更能在这一过程中体味到更多更大的感受。
人,生命是有限的。那么,他能获得幸福的感觉,就更有限了。所以,人们要珍惜。珍惜生命,珍惜幸福。而珍惜,就在于最大程度地让生命有意义,让幸福时时包裹着你。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些阿q。我的生活平淡如水,怎么幸福?我还痛苦着,哪来的幸福?
我只知道,我当了七年多的上山下乡的知青。在那近三千个日日夜夜,我认为苦不堪言。无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而当我回想往事的时候,我竟发现那段日子,有许许多多值得记忆,值得回想的事。当然,有许许多多的幸福……
我想,幸福就在身边,就在现在。只要去感受!
-全文完-
▷ 进入牛尾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