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忠方烈说铁公
铁公祠,是为明代的山东布政使、兵部尚书铁铉竖立的一座丰碑,是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中,一个标志性景点和重要的人文景观。
清乾隆57年(1792年),原康熙年间山东巡抚、大学士佛伦的族孙阿林保,非常崇拜明代铁铉的做人之道,个人捐资,在大明湖北岸,兴建铁公祠。同时,为山东巡抚、族家祖父佛伦,同建佛公祠。所以,旧时的铁公祠里有两个祠堂,即铁公祠和佛公祠。前者居西,后者居东。民国将泯时,因年久失修,两祠均渐趋废圮,仅存遗址和碑刻。新中国改革以后,于1996年,遵照原貌重修。
重修的铁公祠占地面积6386平方米。东入铁公祠东大门,可见一组锁壳式门楼,朱红大门,进门向北,是半壁曲廊,曲廊壁上,有各式古代花窗,小巧玲珑而别致典雅。北面与曲廊相接的、新恢复的佛公祠,未延续名称,现已改为明湖斋,是一书画商店。它的西面就是铁公正祠。
铁公祠为北厅三楹仿古式建筑,坐北朝南,前檐出厦,红柱青瓦,前厦中脊,木格亮窗,古朴典雅。室内居中向外增建一龛,龛门柱上饰有雕花挂落。龛内1.2米高的石砌台上置铁公铜铸坐像,像高2.3米,重1.8吨,仿古青铜色,灯光映照,可见铁公着明代文官服饰,冠带袍笏,双眉微蹙,面带愁戚,人物传神,栩栩如生……
祠内墙上石刻,有乾隆年名流墨迹“策励守城,气吞伏版,才能优裕,志节坚刚。”当代书画名家魏启后先生题曰,“铁肩担道义,碧血照湖光”。铁铉第22代孙铁明正先生题曰“凡我铁氏后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为全民族安定团结,为国家繁荣富强,鞠躬尽瘁,努力奋斗。”亦有清代曲园居士俞樾(注1)题句,“执节坐庭南,百折不回,应知鼎内肝肠皆铁;奇忠钟塞外,寸磔以报,谁识先生色目中人。”
铁公祠属园中之园,南傍碧波荡漾的大明湖,东西有曲廊相间,内有太湖石竖立,假山池塘,小桥流水,亭榭参差,花木扶疏,芭蕉芝荷相映成趣。园中风光则是,“槛外时瓢蕉叶雨,帘前不断芝荷风”。正如刘鹗在《老残游记》中所说“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清人严正烺在铁公祠门口廊柱上的撰有一幅楹联,似乎深奥莫测,难以理解,原文是:
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
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这幅对联依照铁铉为官为臣时的历史背景和面前的大明湖为题,阐发了对铁公“景忠方烈”的无上崇敬之感,用词巧妙而新奇,结构独特而严谨,颇具匠心。但尚未见到对它的诠释作品。按照我的理解,应该这样读:
上联:湖尚称明,问燕子龙孙,不堪回首;
下联:公真是铁,惟景忠方烈,差许同心。
上联:“湖尚称明”,是说,面前的湖泊,尚且称之为“大明湖”,大明湖恰好与“大明朝”的江山同名。“燕子”,不是指翩翩飞舞的飞鸟,而是指明朝时,被封为燕王、朱元璋的四子朱棣。“龙孙”指朱元璋的孙子、明惠帝朱允炆。朱元璋死后,没有把皇位传给任何一个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孙子朱允炆。“问燕子龙孙”,就是说问燕王朱棣和龙孙朱允炆,你们的“大明江山”哪里去了?人所共知,李自成一起义,吴三桂一降清,清兵一入关,最后的一个皇帝、朱棣的玄孙、崇祯帝,就吊死在了煤渣山上。于是,大明江山土崩瓦解,不见踪影。然而,济南人的大明湖还在,它还在证明着一段难忘的历史。朱棣从侄子手里抢夺来的大明江山,最终是悲哀的,他们的故事,已经不堪回首了。
下联:“公真是铁”,作者称赞铁铉为“公”,而且是名副其实的“铁”,即“铁公”。铁公之祠,耸立于大明湖畔,好像要永远守候着大明朝的江山。“惟景忠方烈”,“惟”,只有。“景”,按古意,属名词。《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求中和儿经处,揆景纬以裁基。”吕向注:“揆,度也,景,日也。”所以“景”,不是指景致,不是指风景,而是指明亮的太阳。“景忠”是说铁公捍卫朱允炆的大明江山的意志,忠君报国的立场,就像太阳一样光明磊落、忠贞不渝、刚直不阿。“方烈”,按古意“方”亦为名词,不指方向,不指方法,而是指并行的两船。《说文解字•方部》:“方,并船也”。“烈”,指刚烈、惨烈。说的是朱允炆和铁铉君臣二人,在反抗朱棣篡夺皇位的斗争中,一个茫然失踪无考,一个惨遭凌迟处死,他们像两艘并行的大船,被政治斗争的风浪,残忍的击毁了。“差许同心”,“差”,通“嗟”亦读jie嗟,“许”,读hu(胡),“嗟许”,感叹词。“嗟许同心”,是感叹铁公与朱允炆君臣同心抗击朱棣篡位反叛、同心同德、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作这幅对联的清人严正烺,是何身世?笔者未作考证,但可以肯定,严正烺曾经是清代一位对铁铉先生充满敬佩、崇敬之心的文化名人。
铁铉,字鼎石(1366-1402),明朝河南省邓州(今邓县)人,元朝色目人的后裔(回族)。洪武年间,曾任都督府断事。建文初年,为山东参政,督管粮饷,后镇守济南。
时值燕王朱棣,对“父皇”朱元璋身后传位于孙子朱允炆大为不满,决心篡位夺权而举兵南侵,当朝皇帝朱允炆为防事变屡屡“削藩”。在这场“靖难之役”中,燕军南侵包围了济南府,铁铉率众监守三个月,屡败燕军。铁铉曾劝谏朱棣效法周公旦辅佐周成王的做法,不要篡位夺权,遭到朱棣拒绝。铁铉派城中百姓中长者代替守城军做使者,到燕王大营代他跪伏请降,假说:“朝中有奸臣进谗,才使得大王您冒着危险出生入死奋战。您是高皇帝亲儿子,我辈皆是高皇帝臣民,一直想向大王您投降,但我们济南人不习兵革,见大军压境,深怕被军士杀害而不敢降。敬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受降,我们恭迎大驾!”
燕王朱棣不知是计,闻言大喜。出征数日,燕兵已经非常疲劳,济南的铁铉一投降,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因此,朱棣忙令军士退兵三舍,自己高骑骏马,大张黄罗伞盖,只带少数护骑,过护城河桥,径自西门(泺源门)入城受降。城门立刻打开,铁部守城明军都齐聚于城墙上往下看,见燕王朱棣刚进城门,众士卒高呼暗号“千岁到”,预先置于门拱上的铁闸,轰然落下,旋即砸烂了朱棣的马头。燕王知是中计,连忙换马急返,侥幸得脱,幸免一死。
朱棣回营大怒,以重兵围城,攻城甚急。铁铉伏于城头,大骂朱棣反贼。燕王大怒,并用数门大炮轰击城内。城欲破、事紧急,铁铉急将朱元璋画像悬挂城头,又亲自书写大批朱元璋神主灵牌,分置垛口,使燕军不便开炮,济南城得以保全。相持之间,铁铉广募壮士,囤积粮草,开城门,出奇兵,骚扰袭击燕兵,大破燕军,使朱棣不敢正视济南。
济南解围之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即现在的铁公祠处)设宴,犒赏三军将士和百姓。得以免受战火之苦的泉城百姓,称铁铉为“城神”。同时,明惠帝朱允炆遗官来济赐金,慰劳济南守军,又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敕封为兵部尚书职衔,暂理军事,协助盛庸准备北伐燕军。
于是,铁铉与盛庸率军北伐燕王朱棣,在东昌之战中大败燕师,击杀燕师大将张玉。
公元1402年,一心篡位的燕王朱棣,知道铁铉厉害,不敢取道济南,便绕道南侵,渡过长江奇袭南京。但是,打进皇宫之后,明惠帝朱允炆却悄然失踪,留下来一堆堆历史谜团。
朱棣在南京继帝位,自封明成组,发兵济南,铁铉死守城池不肯投降。久之,朱棣承大统势大难御,铁铉终因寡不敌众,济南城池陷落。朱棣又设伏兵计擒铁铉,铁铉终于在淮南被俘,被槛送南京。
铁铉见了朱棣骂不绝口,立而不跪。朱棣使其面北一顾,终不可能。愤怒的朱棣令人割下铁铉的耳朵、鼻子,煮熟后塞进他的嘴里,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当然好吃!铁铉决不屈服,仍是骂不绝口,遂受凌迟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另有一说,当时朱棣吩咐左右,架起油锅把铁铉炸了,大殿上顿时充满了焦煳气。朱棣怒道:活着叫你朝拜我你不肯,炸成骨头灰你也得朝拜我!太监急忙把铁铉的骨架用铁棒夹着令其转身,没承想此时油锅里一声爆响,热油从锅里飞溅出来,只烫得太监们嗷嗷乱叫,铁铉的骨架硬是没有转身朝拜朱棣!
铁铉遇害后,铁铉的家族未被全部屠灭,其父母被发配到海南,他的三十五岁的妻子和两个女儿被送到“教坊”里充当军妓,长子充军,次子为官奴,后被虐待而死。
一说,永乐皇帝朱棣的“圣意”似乎是,你们越是想在青史中留下清正之名,我偏要让你们污浊下贱。于是,铁铉之妻杨氏年三十五,送教坊司。对所有建文年诸臣,皆逼其污浊,奉圣旨:吩咐上元县抬出门去,着狗吃了。钦此。
铁公祠西廊有一石刻写道:“明湖千载激清风,神涛苍霞白水中,莫为公家叹潇飒,天昌两姓报孤忠”
文后面的落款写道,“铁公后,马李二姓——咸丰己卯春越舰宗稷辰”。另有一说,铁公有一妻三妾,皆生有子。铁公殉难后,侥幸存活下来的子嗣,为避朱棣政权缉拿,不敢性铁,分别改姓了“马”和“李”。
正义总是不能永远蒙昧的。就在朱棣的永乐年间,铁铉故里河南邓州小东关的百姓,就背着当局悄悄建起了“铁公祠”以祀铁铉,为避嫌疑、躲灾祸,并不是明明白白的称“铁公祠”,而是称作“关帝庙”,实际上是以关帝庙作掩护。
直到朱棣死后,他儿子仁宗即位,当即下诏:“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悉宥为民。”这些苦命的奴隶,终于获得了自由,只可惜这仁政施行得太晚了,建文诸臣的妻女已经受了二十年的非人凌辱,早已死的死,老的老。
自明朝中叶起,当时的济南官府便先后在华阳宫为铁铉塑像,为纪念铁铉及其他六名为反抗朱棣遇害的七个忠烈之臣,建起了“七忠祠”,为铁铉设立祀位(原址在西门高都司巷以东路北胡同内,现已不存,但胡同仍叫“七忠祠”)。南明弘光帝谥之曰“忠襄”,清乾隆帝追谥曰“忠定”。
铁公祠中的碑刻,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的诗篇,赞扬铁铉,现抄录几首:
(一)
满城春色湖上船,
堂前零落殿外喧.
惆怅千秋大明水,
清风依旧说铁铉。
(二)
狼虎燕师压历城,
朝上何人解军情?
孤旅竟堪三月守,
多是赵郎北去兵。
(三)
莫道周公辅成王,
早许此心付国殇.
何惧钢刀三千刃,
留得忠魂碎骨香。
(四)
忍看河山作泪流,
孤臣背阙夫何求.
唯见茫茫千里月,
照得丹心一片愁。
铁公祠的修建,虽然迎合了封建统治者对忠君臣子的表彰之意,但忠、孝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是应该永远弘扬的做人原则,这种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积极作用和现实意义;铁公祠的修建,也反映了济南人民对忠于职守、热爱家乡,誓死保卫家乡的不屈精神和刚直性格。
现在的铁公祠,已经成为济南文化的一陌象征和不可或缺的人文景观。
注1:俞樾(1821-1906)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著作极丰,有《春在堂前书》,近五百卷。
-全文完-
▷ 进入斗南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