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沉重的“文化苦旅”啸林

发表于-2007年09月03日 下午4:22评论-1条

盛夏,骄阳似火。时常相聚的同学们择了日期,买了一只肥羊宰杀,带了扎啤、烧烤炉、桌椅等餐具,乘车前往座落在市郊房身村(音)的市“博物馆”野餐嬉聚。

大约十多分钟的路程,车在村中央的一座青砖青瓦,带有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宅前停下。下了车,与大家一起将所带物品搬下车后,我便打量起这座“博物馆”来,在贯通村庄东西的主道边,与乡村房屋对比,这座大宅还算得是气势宏伟。大宅座北朝南,有约两米的高墙围护。我用步子大致丈量一下,东西跨度长约一百二十余米。仅中间的大门便显示出当年主人的显赫地位来。门高约四米,宽约三米,约十厘米厚的两扇对开大门的朱红色漆,虽经多年风蚀雨侵,斑痕累累,但还依稀可见;上面对镶着两个据说是一种龙子的兽头,威武凶煞。门前左右各有一个上马石(也可叫下马石),石的正面雕刻着精致的花卉图案,侧面雕刻着一种叫不名的古兽图形。进了门要通过青石板铺就的一段约十米长的门房通道,令人大有“候门深似海”的感觉。想当年豪宅主人沿着这条宽敞的黄土大道骑马出宅进宅,该是多么的威风、霸气。

当年这座豪宅的主人究竟是谁呢?

我带着种种奇疑,与看守此宅的米姓老者攀谈起来。原来此宅是一九二七年所建,当时的主人是东北王张作霖驾下的一位重臣,名叫高玉恒,字君革。此人深受张作霖器重,大权在握。据说当时要想升官的人大都去结巴他,走他的后门。“妥不妥,找君革”,这是当时流行的一句升官快捷指南,与红楼梦中的“护身符”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揣着奇异的心理,顺着方砖甬道,在宅院内转了一大圈。此宅从门房进入后,是一个比蓝球场地还要稍大一些的庭院,与门房正对着的是大宅主体建筑,一座青灰色具有风格古雅的四合院,房脊两端与檐角均有一个古代传说中的辟邪兽。门窗保存的比较完整,这是当年主人居住的地方。四合院正门西侧有一座乳白色玲珑剔透的假山石,衫托青灰色主体建筑,给人以庄重素雅之感。庭院东西各有一个跨院。进入东跨院月亮门,院中几间房舍紧闭的门窗满目苍凉,北拐经过一个小门,顺着四合院左侧墙边寂静的小路走到墙角西转,才发现原来四合院后面,是一个东西走向的长方型大院子,差不多有一个小学校操场大小。可惜放眼播种满院的玉米,与宅子的建筑风格极不谐调,平添了荒芜凄凉之感。从院子西侧南拐走出一个与东跨院小门相呼应的小门,便进入了西跨院。西侧小门的门斗两侧绘有四幅古代仕女图,细看略显拙劣的笔法不像是出自国画大家的手笔,再看各院房屋的卷云檐还是比较鲜艳的,应该是当地政府为保护文物修缮时补画的。虽然补画的技术并不十分高超,但内心略感慰藉。我踱步环视着西跨院房舍院落,从布局及门窗的精美造型,依稀可看出昔日的华贵典雅,但眼前一片萧条景色令我刚刚有点平和的心又沉甸起来。用尘满面,蛛网连,荒草剌破天来形容西院环境决不为过。历史的“辉煌”与现代的凄凉交织着在我脑海中闪现,眼前这一切好像是要为这座宅院增添一抹历史的厚重感,而我内心却感受到的是一种沉痛感。米老先生为我介绍说,当年西跨院主要是主人藏存书和字画古董的地方,另住着少数女眷。我有些疑虑地问:“现在里面还有书画古董吗?”米老叹口气,摇头道没有了。原来,早先里面还藏有一些书典和字画古董等文物,后来,大多被一拔拔走马灯似的官人们堂而皇之的窃为己有,又被具有文物价值眼光的小偷乘黑夜光顾几次,现已基本空虚无物,只剩下眼前这些青砖瓦房了,可大部分门面窗格也已是残旧不堪。我想米老说应是真话,否则,若大一个院子至今藏有书画古董,只有米老与老伴在此看守,实在是危险的很。米老还告诉我,这座高家大宅院属省级文物,解放后被当地政府易名为市“博物馆”。我再次环视眼前的景色,感到叫博物馆真有些滑稽。博物馆重点在“博物”二字,里面所存物品不仅要多,还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否则就是“薄雾馆”了。可现在这里除了带不走的青砖瓦房,还有什么呢!然而,米老的下面话更是令人叹息不已:“整个大宅原共有九十九间房屋,近几年的人为土地占用,被推倒了一部分,现在还有七十多间了!”房子尚能推倒,书画古董些小物件焉敢望存。

西跨院与正院连接处是一个六棱形拱门,与进入东跨院的月亮门遥相对应,面对拱门,后退几步,透过拱门向东院望去,月亮门套在六棱门里,贯穿两门中间笔直的方砖甬路,给人以极佳的透视效果,宛若一幅精美的水墨园林画。

高家宅院的设计颇具匠心,布局呈回字型结构,风格别具优雅,体现了含蓄美的传统审美意象。象这样比较完整,又具有着传统文化底蕴的私家宅院,在全国可能也不多见。

米老问我东南角还有一座碉楼是否看看,我当然要看。米老便带领我再次进入月亮门,直奔东南角。紧挨着东侧门房山墙的碉楼是一座二层小楼。大概是楼层比较矮的缘故,刚才在门外还没有注意到这个碉楼。一楼内脏乱不堪,通往楼上的木梯虽已十分陈旧,但可以看出木梯材质是非常不错的。上了二楼,里面没有杂物,但尘土很厚,活动面积近二十平米,东南西三面墙有十余个瞭望口,可看清外面的一切情况。由此看来,当年高家是拥有私人武装的。

一九二七年,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年代,人民生活于水火之中,多少户高家大宅院里的人过着院内“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当卞州”奢华沉沦的生活;院外人民却是生活在“国破山河在……感时花溅泪”的苦难深渊中。沉寂的碉楼折射出当时大院与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和背景。昔日的富贵荣华已似流水烟云,留下的只是日渐破旧的屋瓦园舍,还有闪耀着我们先人智慧之光的残缺结晶。历史就是这样无情。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置身于高家宅院,思维穿越时空,即有对历史的悲痛辛酸,也有对眼前的愤慨哀伤。静而思之,千百年来,中国的灿烂文化的传承经历了一个多么沉重、艰难的“文化苦旅”!南朝四百八十寺,今天我们还能看见几座?敦煌的残缺、圆明园的断壁在向我们昭示什么?与这些相比,高家大宅的文化含量很是轻微的,而就在今天如此高度文明的年代,这样一块小小的民族文化传承载体,也得不到完整的保存!

微风吹送,宽敞的门房通道内凉爽之极。我们就在通道中间放了两桌席,清香凉爽的扎啤将我郁闷的心情沁淡了许多,我与米老对面坐着,忽然想起张作霖时代并不算遥远,高玉恒的孙辈们应还健在。米老略有感慨的说,高家的后人现有在北京的、还有在国外的,每隔一两年还回来看看老宅。现在不是“阶级斗争”的年代了,高家的后人们回来看看,也就是故乡之情所系,一种人生怀旧的情怀罢了。

当年豪华的家院变成今天的萧疏清冷、残垣荒芜的“博物馆”,我想高家的后人们目睹怀旧之时,心底定有一种隐晦的无奈吧!

本文已被编辑[文清]于2007-9-3 20:10:38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啸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 | 荐/文清推荐: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比较厚重的一篇写景叙事的文章。
如今有多少曾经的豪华的庭院都变得萧条了。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在朋友的笔下,了解了这所曾经的豪华庭院,也从中了解了许多历史。帮朋友转到散文版面了。问好!
  【啸林 回复】:多谢文清朋友,祝您快乐! [2007-9-4 8:27:48]at:2007年09月03日 晚上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