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a城是我工作的城市。
冲着a城是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的响亮声名,大学毕业时,我主动放弃留省城的机会,义无反顾地来到这片我自以为充满希冀和前途的土地。
时光如水,八年一倏忽间过去了。从当初的陌生和神秘,到如今对于这里一草一木的熟悉甚至是熟视无睹,时间老人改变了一切。但八年的朝夕相处,并没有如朋友或家人间感情的增进,我与a城反而日渐疏远,竟致于越发貌合神离起来了。这就如一对夫妻,在经历了恋爱和初婚的浪漫激情后,并没有将浪漫和激情顺利地转化为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逐渐冷漠和生疏了。这样的婚姻自然是危险的,潜藏着解体的危机。是a城不接纳我,还是我没有接纳a城?这又如何能说得清呢?!
我起初进入了一家基层党委部门工作。带着初涉社会的激动和热情,带着对美好前程的无限憧憬,我是将这里完完全全当成我的家了,我决心为我的家奉献一切。但我的神情很快就变得抑郁起来,连看人的眼神也逐渐呆滞了。
这是一个绝对讲究秩序的地方,等级森严之程度并不亚于满清时代。单位的头头俨然就是皇帝老子,臣子们在思想上必须完全地顺从,行动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外加态度上的虔诚和谦卑。否则,那绝对是离经叛道之举,甚至也可以说是大逆不道的。不同的意见只能放在肚子里,“过份”的言语只好封锁在嘴巴里,就连“不合时宜”的举动,也最好别通过你的双手体现出来,否则,你很可能就会是对着黑洞洞的枪口探出头来的那只可怜而无知的小鸟了。这对于追求自由和民主的我,实在是痛苦的。
单位里面拉帮结派,四分五裂,仅有十几个人的单位竟然分成三、四摊。因此,老死不相往来者有之,互相扯皮推诿者也有之,互相诋毁中伤甚至打击者更有之,常常闹得乌烟瘴气,更使人人自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如一根绳被撕出好多条岔线来,各人拉着朝不同的方向用力,试想又如何能团结一致往前迈进呢?
这里送礼成风,已成习俗。先别讲权钱交易,就说那些只属于人情世事的范畴,还够不上刑律,算不得犯罪的吧。初到单位上班,或最好是在到位之前,你必须想方设法打听单位大头目、二头目甚至三头目的确切住址,尽快到他们家串门去,以示亲热,以表敬意。当然了,你万不能空手而去,兜里钱多的,就准备一份丰厚的大礼,囊中羞涩的,也不能太寒酸,赶快借钱去,礼多人不怪嘛。遇上较爽快的可能会一笑而纳,但也有婉拒或狠狠推却的,这时你可千万别当真,他(她)是碍于情面而做作,心里可是想得要命哩。否则,笑话之后你不好的处境也就随之而至了,到时别后悔得肠子都绿了。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第n次,以后逢年过节,你都不得不前往“烧香”(本地称送礼为烧香)了,要不指不定人家会从你有始无终的行动、突然不恭的态度上想出许多道道来。然不知何故,对于送礼这样的事我虽不至于在心里深恶痛绝,家里也不是穷得拿不出一分钱来,但我就是转不过这个弯,撕不下这张面皮来。为此,我和单位头头的关系一直微妙着,我的处境也始终尴尬着。
莫非我是从别的星球上来的?倘不是,这么多年了我怎么仍然无法入乡随俗,仍旧学不会按这里的潜规则办事?要知道这可使我吃了多少苦果,遭受多少挫折和苦难了呀!要不就是我智商低下,抑或是我性格古怪?这个问题我在脑子里想了许久,但百思之余至今仍然不得其解。我曾经想过改变,但徒劳无功;我曾经想过逃离,但放眼a城,处处大同小异,我又能到哪里去呢?
(二)
由于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招牌,a城曾吸引了以数十万计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为特区的建设贡献了无数的智慧和精力,流了大量的血和汗。可以说,a城一度出现的繁荣景象,与他们的辛勤劳动和付出是密不可分的。但他们的遭遇和处境显然不好。与开放城市极不相称的是,a城的人是保守的,是排外的。尽管地处海滨,但多数a城人并不具备如大海一样开放的心态和博大的胸襟。这从他们对待外来工的态度和举动上便可一览无遗。曾在网上见过这样的说法:北京人称北京以外的区域为“地方”,上海叫上海以外的地方为“乡下”,而广东人将广东以外的地方统一称为“北方”,这里面所反映出来的是一种狭隘、偏见而不乏自大的地方文化。a城也是如此,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a城称呼外来的人为“外省仔”——一种饱含嘲弄、轻蔑、鄙视,带有侮辱性质的称呼。不少a城人办公司、开工厂,老板喜欢雇佣“外省仔”,因为可以支使他们干最脏最重最危险的活,而付给比本地人少的工资,还可以任意安排他们超时加班,不给他们办社保,甚至千方百计克扣或拖欠工资等等。“外省仔”是不受本地人欢迎的群体,许多本地人都认为他们素质低下、穿着邋遢而不愿与之交往,甚至告诫自家的小孩别和他们的孩子在一起玩。“外省仔”在a城是没有任何地位的,他们处处受到歧视和排斥,很少人会主动去关心他们的冷暖饥饱,排解他们的忧愁苦难。由此也造成他们从心里上对a城的不认同、不融入,因为他们没有从这座城市感受到丝毫的温暖和感动。他们至死不愿学说本地话,就如本地人极不情愿甚至厌恶说普通话一样。这样的隔阂实在难以弥补,外地人永远游离在a城的边缘,这里不是他们的家。后来许多人无奈地选择了离开,而外面的人又不再想进来,这使a城的外来人口逐日减少。a城人的排外其实是有深层的文化内因的,许多人认为自己是沿海发达城市,而内地都是老少边穷地区,难道不是吗,他们抛家弃小、背井离乡,不就是想到我们这个富庶之地淘金吗?经济上的优越感很快就变成思想文化上的优越感了,甚至于夜郎自大地认为自己是优越的族群而高人一等,言谈举止上也就很容易下意识地表现出来了。这种莫名其妙的自大优越感令我倍感厌恶,也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它又确确实实地存在于许多a市土著的脑子里、骨子里。其实于我看来,a城人较之外地人有更多的弱点和劣根性,不愿吃苦就是其中之一,很多a城人在下岗或家道败落而致穷困潦倒后,仍然转变不了就业观念,不愿去从事那些脏、重、累一点的工作,他们认为这种活只配让“外省仔”去做,否则就太掉价了。
a城,你没有博大的胸襟和包容的心态,你不主动接纳别人,别人又如何能接纳你呢,要知道,心灵是需要沟通的呀。
a城一直背负着走私和造假的不好名声,这里曾是全国走私和造假活动的重灾区之一。虽经多番扫荡和整治而改观不少,但喜欢违法乱纪、不讲商业信誉的名声却从此保留下来、传扬开去,并为此不得不吃着自酿的苦果。有些做生意的外地人已不愿与a城的人打交道,怕上当受骗;有的一看产品上挂着“a城制造”的牌子就不想买,怕是赝品。事实上确实是这样,许多a城人就是靠走这条道发迹的,经政府打击后便迅速衰败下去,而走惯了歪道,一时便无法转上正轨,只好从此一蹶不振了。走私和造假的发财便道被堵住了,习惯于走捷径和渴望一夜暴富的人们转而迷上了“六he*c*”赌博。虽有政府高悬利剑、频施重拳,无奈因范围过广,人数过多,难以奏效。在a城的许多农村,买“六he*c*”泛滥成灾,往往是全家皆兵,父子上阵,完全将之当成了一种职业,甚至有的人已将之当成精神寄托,乐此不疲。好在a城已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并重视起这些状况了,政府和民间开始联动起来,以努力使a城“重塑形象,重树树誉”,尽管效果无法立竿见影,但如果持之以恒,顽疾也是有可能根除的。
a城曾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这可是牌匾上明白写着的,也有政府的红头文件和大红盖章为证,似乎有着无庸置疑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但只要你亲临其境走上a城的街头,所看见的又将会是另一种景象。你会惊奇的发现,行人在随意地往路上丢弃着纸团和果皮,很随意地往地上吐着口水,动作是那样的潇洒自如,那样的熟练,令人叹为观止。而每一堆垃圾的旁边,分明正静静地立着一只果皮箱或垃圾桶,它大大地张着饿极了的口和空空如也的肚子,仿佛嗷嗷待哺的婴儿,无助地等待着路人少得可怜的“施舍”。再来到一些地方,你又会发出惊奇的疑问:a城的道路怎么会如此狭小?你这是在明知故问,因为你的眼睛已清楚地看到了,许多路道的两边都成了商贩的免费的露天店铺,原本就不甚宽阔的马路,自然就更加拥挤难行了。不知何故,一些场地宽敞、设施完善的市场人迹罕至,小贩们显然更喜欢挤在马路边上摆摊设点,也许这样更方便向行人兜售商品吧。
假如你是一位初到a城的外地人,今天你又这么迫不及待地要去逛街了,那么请你务必打醒十二分精神,路上要迈着象小脚女人那样的细碎脚步,还要眼观四面,耳听八方,因为保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一架摩托车或三轮车从你耳旁呼啸而过,而把你吓了一跳,或者朝着你的面前风驰电掣地冲了过来,让你高度紧张,担心随时会被撞倒。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这样的情景随处可见。大汽车、小汽车、电动三轮车、人力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一些叫不出名的车和行人,随时随地都拥挤在同一路道上,争先恐后,互不相让,险象环生。这情形象极了一窝蜂,乱糟糟地争着采花酿蜜,嗡嗡地叫着。说真的,a城的交通状况之乱、a城人及到a城来的人交通意识之差,在全中国应该是排得上名号的。这里的红绿灯似乎并不起作用,因为没有人把它们放在眼里;这里的人行天桥似乎少有人行走,因为人们更喜欢横穿马路或干脆在马路的车道隔离栏上练起“跨栏”动作;红灯路口上的电子眼似乎也并不总是使人害怕,许多人已学会怎样绕线行驶以避过它的拍摄……
(三)
a城有过沧桑的历史。一百多年前的一天,在隆隆的炮声中,a城被迫对外开放,成为大英帝国的战利品,成为弱小中国战败的屈辱见证。此后,a城神圣的土地,任由英国人来回践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由主人而变为仆人,任凭外族侮辱欺凌。至今在老市区一些路道两旁保留完好的排排欧式骑楼,依然在诉说着那段屈辱的前尘往事。后来,英国佬走了,日本鬼子又来了。日本人对a城施加较之英国人更为残酷的统治和掠夺,对a城造成无可弥补的破坏。一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一百多个往往复复的春夏秋冬,a城是怎样经历和承受着一个又一个的耻辱和苦难啊!但屈辱的经历和苦难的过去锻造了a城人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无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誓死不屈抵抗侵略、追求真理反抗封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过去,为生活所迫,这里的不少人们毅然鼓扬起红头船的风帆,漂洋过海抵达异邦,在异国他乡创造了一个个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不朽传奇,也使a城人吃苦耐劳、聪明能干的性格在全世界广为传扬。
a城有过辉煌的过去。这里因面向南海,得地利,华侨众多,有人和,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被辟为经济特区,可以说是再得天时,或得风气之先了吧。在十几年热火朝天的特区建设中,a城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现代化的高楼平地而起,一条条宽阔马路修建而就,工厂鳞次栉比,进出货物有如轮转……城人的智慧和精明在建设特区中发挥到了极致,a城人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胆略和气魄更为时人所称道。五湖四海的人纷至沓来,有来投资创业的,有来学习取经的,也有专程前来观光旅游、想亲眼目睹a城在经济发展上是如何创造奇迹、抒写神奇的,迎来送往,熙熙攘攘。
(四)
星移物换,时过境迁。也不知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起,a城咄咄逼人的发展脚步戛然而止,曾经活力四射的身躯开始变得疲软。如今,a城风光不再,经济萧条,百业凋敝,财政困难,人才匮乏,有的只是极尽繁华之后的孤单落寞,有的只是回首往事时的无奈和伤感。a城,你有着厚重深沉的历史人文积淀,有着优无比越超的地理条件和区域优势,得逢如此千载难逢的当今时代,为何反而失去了活力和闯劲,迷离着远眺的眼眸,蹒跚着前进的脚步?a城,在自省中痛定思痛,也许是如今摆在你面前的最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课题了。
本文已被编辑[千山我独行]于2007-9-1 10:51:16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工夫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