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欧行散记(八)山鬼哭月

发表于-2007年09月01日 早上9:17评论-1条

(八)小絮轻飞话短长……

走马观花一遭,除零星杂感外,再选几朵花絮,道几句家长里短。

1 心 境

记得刚到欧洲,小杨就在法兰克福的恩玛丽广场问我:“老刘呀,当施主了么?”

我莫名其妙,施给谁去?

他指指立于广场入口那位乞讨的“雕像”。

“布施了多少?”我问。

“一欧。”

“何故要如此?”

“也做一次洋人的施主呀,嘿嘿……”他美美的笑道。

这未说尽的话里究竟饱含着怎样的心态,我一时讲不清。可从他的笑颜中,我不难感受到他此时复杂而又简单的情感。

能够行走于欧洲这块遥远的土地,心里难免会有一种期待,一种洒脱,一份难以抑制的自豪。

的确,自走出国门踏上国际航班那一刻起,我曾被同样的情感跃动过。

是啊,只要回顾一下近代史,谁会忘记“东亚病夫”屈辱的称号?

可苍天难料,谁知道时过境迁的今天,“黄皮肤”不仅也能一波接一浪的跑到洋人的地盘上来走一遭、看一看,而且还可布施于临街乞讨的“洋人”。虽然只是区区一欧,他人与我和我与他人毕竟不可同日而语。一正一反间,印证的是一个时代的过去,印证的是一个民族的兴起。

小杨的举动及漾在脸上的笑容,实在是有点可喜可贺,可圈可点了。

2 乡 情

身处异国他乡,对于来自东方或根植东方的人们,不管是来自云南四川还是重庆浙江,只要不是金发碧眼便不得不一慨视之为“老乡”了。

细观欧陆处处,“老乡”真还不少。

观景之处可见“老乡”,购物之处可见老乡,餐饮住宿可见老乡,即便是闲逛街头,不经意间也会眼睛一亮,那些擦肩而过的黑发黄肤不蒂也该是“老乡”。

行走在欧洲这块土地上,苦于语言不通,寻的自然也就是有着“老乡”的去处,亏也罢,赚也罢,一副笑颜就是一次乡情的记忆,一句乡音就是一个民族的认同。

既然是带着一种期待、一种洒脱、一份难以抑制的自豪同行于西欧这块土地,“老乡”间的相扶相助似乎应在情理之中。

可是……

在国内,我常苦于乘公交的“一窝蜂”。且不说高峰时段的你推我攘,即便站上仅有三人两人,车门未开就已摆开争先恐后的阵势。

照理说,一人一座的旅游大巴应该免除了座位之忧,争先恐后已属不必。

没想到放行李时“一窝蜂”,行取李也“一窝蜂”,寻座时“一窝蜂”,离座时依然“一窝蜂”。就连每日早餐,仿佛不“一窝蜂”就失去了“国粹”。不仅“一窝蜂”的取食方式常令“洋人”侧目而视,而且不经意间,一人一份的东西也早被他人先拿了去……

我无心要揭“老乡”的短,只是从这些陋习中,让人窥见了一个大大的“私”字。

我不由得想起人格闭锁的问题。

我们也曾有过共同的意志,助人为乐也曾成为一代人的风尚和楷模。

可曾几何时,一个“私”字竟随着一个“钱”字泛滥起来,看重“钱”的人似乎越来越多,珍视“情”的人却日渐稀少。

撰写本文时,惊悉一则“路人溺水,千人围观”的新闻。大难临头的鲜活生命竟然无望于围观同胞的援手,这是何等的悲哀和苍凉。

如果说“见死不救”只是极端事例的话,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却不容质疑的普遍存在着。

在西欧,一纸“申根协议”便打破了国别的界限。无关无卡的千里行走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为了更为强盛而彼此敞开的胸怀。而在国门开放之际,国人的人格为何却日见的闭锁?

过去常听到“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老话,可如今,这“泪”也不知是喜极而泣还是痛极而悲了。

3 作 派

行于欧洲,我们不难看见陌生人友善的微笑。行于大街之上,我们“一窝蜂”横穿马路时,主动停候的车主也决不会探出头来骂“找死”。

当今国内,先富之人纷纷制产买车,一时间倒也车水马龙,繁华初现。

但可叹的是,人行道上杂车横陈。需过人行横道时,又不得不如过鬼门关般战战兢兢的提防不可一世的轿车。

我亲见一位未及走完横道就被突然启动的私家车吓瘫于地老妇,本以为车主会惊惶失措,熟料车门未开却甩来一句:“老东西,想找丧葬费呀!”

我毫无嫉妒之意,更无仇富之心,只是不能明白某些富人目中无人的作派。

同团有位老姜,始见之初便有一股凌人之气。既有此像,只好敬而远之,只用一双眼睛远远的看着。

每日用餐,四人还未落座他便旁若无人的先吃先嚼,末了还牢骚满腹:“妈妈的,哪是人吃的东西,简直就是猪食!”

一日早餐,六十九岁的老唐离座取食,端着满盘满碗的老姜走来便一屁股大咧咧坐下。

“有人呢。”我说。

老姜睨我一眼,依然置若罔闻的挪盘动盏,老刘取物回头竟不理不让。

每日乘车,老姜不困不倦,财大气粗,语惊四座:“妈妈的……妈妈的……”

仿佛欧洲之旅一直是坑了他,累了他,亏了他、害了他。

后来我问老唐:“此人何许人也?”

没想到老唐来了句:“何许人?臭暴发!”

“身家多少?”我戏谑道。

“我看是不值一文。”老刘显得有些愤然。

再后来,冷眼渐多,旅途未半老姜便已孑孓独行了。

我暗想,贫也好,富也好,到头来终归都是赤条条来又赤条条的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啊。何故做人做到这种份上,即便身家百万又价值几何呢?

我还想,作派尽管可憎,最好不要再有贪赃枉法或造假害人之嫌。如果进而为富不仁,恐怕便该十恶不赦了。

4 绿 意

行于欧洲,不经意间导游便会指着某处:那里是大公府,那里是市政厅,那是州议会所在地……

细看之下,这些首脑机构多半竟是历经沧桑的老屋,我常惊讶于欧人的“刻板”或“守旧”。经济如此发达,何以要坚守老屋而不大兴土木呢?

可细想一下,也许他们是要留住些什么,也许是人不满而无患,也许是政府不敢或不会乱用纳税人的钱……

凡此种种,既是走马观花,不加考察便不敢乱下定论。

归程时有位“老乡”问我:“感受如何?”

我笑道:“走马观花,感触多多,可感受最深的就一个‘绿’字。”

刚到西欧,令人不解的是它何来如此明澈的空气和蔚蓝的天空。及至看到沃野千里难觅裸地,绿树青青不见伐痕后我方才大彻大悟。

乘于大巴之上,凭窗看去处处绿茵;走入市镇,绿荫之下还是绿茵;走进阿尔卑斯,即便是高峻的山体或是连片的丛林下,出现的空地同样也是绿茵依然。

在这里,他们对于自然的崇敬和爱护也如同对于自己的文化遗存一样,利用而不破坏,相生而且相容。

也许正因为有了这种呵护的态度,便有了一个文化纷呈和景色迷人的欧洲。

现实的中国,我们不难看到轰隆声中一片片老屋的倒下,乒乓声中一座座大楼的跃起。市政改造固然令人振奋,可对于人造景观和形象工程却实在难于恭维和首肯。

“美化绿化”中,一株奇木古树动辄成千上万。暴利之下,一时间挖树成市,卖树成风。这一买一卖中,离奇的价格里不知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这里,且不说这样的“美化绿化”付出的是怎样经济的代价,仅就这挖墙补墙的做法来讲,“绿”了城市某一处,严重伤及的却是必须认真保护的大自然。

这样的“绿化”于理何在,这样的“美化”美在何方?

……

“何苦如此认真,干你何事?”老乡们笑我。

“为了,为了……”我只能嘿嘿笑笑,无言作答。

5 代 价

行此一遭,总想带回些许的纪念。

究竟是意大利皮具,还是米兰的时装?斟酌再三,选的是缀于匙扣上的荷兰小木鞋。

一双精致的小木鞋缀于匙扣小链上,也许在我开关门之际便可时时的惊醒自己:人该怎样做,路该怎样行。

乘上荷航飞机,归途又是漫漫的长路。由于时差的原因,黄昏刚刚过去,转眼间又是灿灿的黎明。

云海里,一轮朝阳正蓬勃而上,那朝阳之处该是故乡吧。

才别故乡又返故乡。哦呵呵,真正是光阴似剑、日月如梭呀。

空姐送来例行的早餐,打开餐盒,意外的发现竟有两套餐具。塑制的一套极为平常,可不锈钢的另一套,那一刀一勺一叉在玲珑中竟透出异样的小巧和精美。

我的左邻是位四十开外的老外,右邻是位黄肤百发的妇人。早餐并无四盘八碗,三下两下便解决了问题。

餐毕,老妇碰碰我:“你要吗?”

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见她指着餐盒,我便摇首道:“吃好了,不要了。”

她喜滋滋的把我面前的餐盒挪了去,欲将不锈钢餐具收入自己的囊中。

“要收回的吧?”我有些不安。

“管他呢,留个纪念。”她取出餐具,合上盒盖,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回收餐盒时,老妇一脸的惴惴,不难看出,她对自己的举动也并非完全的心安和理得。

眼前这一幕,自然被左邻的老外看了个究竟,他看看我,又看看她,末了似笑非笑的微闭着眼,佯装出睡去的姿态。

突然间,我感到一阵难堪的耳热。尽管我与老妇非亲非故,但毕竟同是黄肤黑发的中国人。

以国格人格的尊严换取两副这样的餐具,代价是何等的惨重与不值。

看着老妇闪闪发光的项链和耳环,我想欲言,但却无语。

我难以想象,当向儿孙展示这个“纪念”的时候,她给他们留下的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启示和传承。

一路无话。伤感之下,飞机又越过天山,脚下已是爱之恋之的热土。

6 结 语

如此连篇累牍说西欧,道西欧。褒有几多,贬有几多,一时难以细究。为避“张扬”“媚外”之嫌,似乎也该到了搁笔的时候。

俗话说:“子不嫌母丑。”

外面纵有千般好,终究百川要入海、叶落要归根。

俗话又说“亲不亲,家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眼前的无奈却须认真去面对。

揭一下身上的伤疤,为的是沉迷的惊醒,叹一声今日的“短处”,为的是日后的长足。

搁笔之时再回首,我突然想到这样一不知在哪里读到过的段话:

一个能够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要的是对于自身文化精髓执着的追求,要的是对自身卑陋糟粕坚定的扬弃,要的是对过往经验教训深刻的认识,要的是前行路上认真的思考和吸取。

呵呵,低首沉思间,心头猛然涌出几句拙劣的小诗:

小絮轻飞处,时过境已迁;低首再起步,盼花在来年。

(全文完)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鬼哭月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山我独行点评:

欧洲之行作者观察入微,沉淀并提练过的游记很有深度。

文章评论共[1]个
千山我独行-评论

欣赏~~at:2007年09月01日 上午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