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伤感的南京秋雨滴梧桐

发表于-2007年08月30日 下午4:25评论-0条

对一个只有一面之缘的城市所了解的不外乎书本上的文字,船队装满青铜、丝绸、茶叶和陶器;黄瓦、青砖、汉白玉、雕梁画栋;河流的臂弯建满宫殿、庭院、画舫;还有吟诗作对秦淮儿女风流倜傥,这是我梦中的风姿绰约的金陵城。太阳低悬白色骷髅,惨死同胞的鲜血粉刷大街小巷,头颅滚滚落下,温热的尸体浮出水面,刽子手消失在白色轮船上,这是我了解的苦难深重的南京城。南京城有太多太多的文化沉淀在这片土地,让人悲怆、让人沉重,一时半会儿真不知从何说起,开心的、悲伤的、快乐的、痛苦的文字都一股脑儿的涌了上来,突然意识到南京这个城市已然牢牢的刻在我脑海,它给我的任何细微表情,都让我无法忘却!连同满街的法国梧桐都让人无法忘怀,在缦回的街道里,静默地低着头似乎向行人问候,更像一个个守一方水土的卫士,守卫它们厚重的泥土。还有铺着青石砖或鹅卵石的小巷里都藏着婉约,优雅和古朴……留心看看脚下的砖块,上面还刻着些字呢?很是模糊,已经很难看明白写着什么,但是总会让人止不住地想象,想象着曾经是怎么样的一个历史。

城里有山,青山环水,清水绕至城门,这是南京古城给我的初步印象,六月的莲花,大部分已经开败,八月的桂花还没有开放,历史不再青春焕发,凋残着满塘的古典温情与近代悲伤,我之所以独自在一个陌生的斜阳古道漫步,是想看看秦淮河畔妩媚多情的脚印是否真的已被历史翻过?是想看看饱含沉重壮阔的雨花台上血痕是否被风雨抹去?是想看看层层叠压的遗骸是否已被尘土掩埋?是想知道惨绝人寰的屠杀是否被同胞们忘却?是想倾听三十万条生命叫所有中国人的血管咆哮的铁蹄声?

十代都会、三吴胜境该蕴藏着厚实的文明。山应当是烟雨熏染的,水应当是悦耳动听的,树应当是浓绿凝翠的,所有的一切该是沁人心脾的。当我踏上这方厚土时,却有了别样的滋味,昔年的古道西风瘦马已了成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梦中悠悠千古的秦淮河,灯火依然辉煌,游船依然隐约,秦淮河依然流淌着,只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没有了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内容已化成西洋的玫瑰、西洋的咖啡,西洋那万弦齐鸣、千鼓竞敲的交响乐辉煌得震耳,华丽的噪音漂浮于城市上空,昨日古筝荒凉冷寂,寂寞如斯,那淡淡雅雅的芬芳和叮叮淙淙的旋律,似成千古绝响。历史的车轮一天天向前滚动,一个时代的秦淮河、夫子庙的繁华已经过去。曾经的南京,充满温柔风情,“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当年“烟笼寒水月笼纱”的秦淮河畔,妩媚多情,幽幽咽咽隔江传来李后主凄凉的《后庭花》曲调。多情刘禹锡幻化成淮水东边的那轮明月,夜夜升过墙头来。曾经的南京,总是匆匆见证着一个个王朝的兴盛又没落。

飘荡的尘土,没有一个王朝的能在这片土地安稳的扎下根。这片土地上洒满暴戾的血腥,一次次沦为战场,浸渍着腥风血雨,在高高举起的屠刀下倒下又站起,血写的不屈将坚硬的脊梁永远挺直,在血泊和阴影中艰难的回到自己的土地。我远道而来,风尘仆仆看见一袭沉重古老的战袍,看到一位历史名人——孙中山整装待发的肃穆,他永远都把自己放在战斗的状态,历经磨难,经过数次起落,如那些铜墙铁壁,如那些大块青石堆砌而成的战略要地——城门,守护着一种精神,播种救民于水火的希望。秋风穿越发丝轻易地在人们的遗忘中穿越历史,闪亮的瞳孔浸透了荣辱盛衰的变迁,“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曾有过的繁华和显赫如过眼云烟,抹掉了夜色中的酒香和萧声,古老的南京只留下了一个苍凉而平静的轮廓。都说南京人是中国最绅士一族,比任何其他城市人都会享受生活,有些悠闲,有些懒散,风中带有些许的伤感,灰飞烟灭的往事弥漫在空气里,涤荡着凡尘浮燥,许是南京人就是这样在不经易间,用最朴素、最放松的生活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最无争的自己,也许正是这样,才是南京性格的魅力之所在。梧桐叶摊开片片手掌,承载厚重的悲喜,所有不堪思忆的繁华都成了最绝妙的传奇背景,岁月长流,诸往矣……一路走来,繁华与凄凉,兴盛与没落,风雨兼程,这般沉重,这般的艰难,真希望南京日后步履稳重,让后人少些概叹和忧虑,多些赞颂与怀念。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秋雨滴梧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chen红叶点评:

优美的文字,流畅的文笔把对南京这座城市的期盼展现在读者面前。
更充实体现出文者对城市的感怀与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