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一的新生问我,学语文有什么好处?
这个问题真是难答,难答的原因之一,是我以前也不知道学习语文的好处。我从学校启蒙之前就在学语文了,那时才三四岁,母亲手把手教我,虽然一本小人书能背下来,但其实并不识字。我自知资质驽钝,没有白居易生识“之”“无”的天才,当然也不好强作人师的。后来上大学,也是选的语文,不是爱好,是其他的科目也学得不好,觉得反正是读书,学哪科都一样的。四年下来,除了在小报上发过两篇名副其实的“豆腐干”之外,也没什么成就。因为出生僻疆,见识寡陋,四年中还养成了读古书的习惯,待到又一样偏僻的小厂任教时,旧习不能改,有同事劝读“托福”之类有用的书,我竟无词以对。真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学语文有什么用。我只托了父母宠爱的福,心无旁骛的读书,并不真想当作家,因此书读得很杂,纯粹为的兴趣,或者说,因为读杂了,当作家的梦就恍惚了。学语文而不想当作家,我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是个“不敢再偷的偷儿”,有何用处可言?
难答的原因之二,是不知道学了语文拿来用在什么地方。倘使要靠教书来糊口,则学历史、地理都一样。如果要有实际知识,则“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们学校就有化学老师给人配料,英语老师广招门徒,月收入七八千的。学语文,除了认识几个字,耽于幻想之外,似乎没什么实际的真本领。有家长就说,语文他可以教,数学就没法,因为他会查字典。这话也有理,虽然只说了语文的“语”(语言),还不及“文”(文学),但会读小说,有什么用?看《红楼梦》而使未来的才子佳人自杀了,是谁的过错?不看还能寿终正寝的。
难答的原因之三,是说来话长。现在的我,答学生这个问题,是可以回答的了,但说来话长。首先是“用”的问题不好界定。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将来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其实不过说要能挣钱养家糊口而已,国家、民族之虑,尚在其次。那么,就是能卖钱的才叫“有用”了。但是,学语文,教书,做秘书,可领工资糊口,也是用,不过,人心不足蛇吞象,比起当官,发财,好象又没了用。但既承认有小用,也不能就说没用,那就是李白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我的看法,学了语文,它使我爱上看书,看书而能教书以糊口,则看书时我获得了快乐,教书时又得了生计,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用马克思的话说,是“劳动成为自身的需要”。按人是好逸恶劳的动物来说,爱语文而教语文,就克服了“劳动”与“需要”间的矛盾了。其次,学语文而使人能明智的生活。文学是人学,见间接经验多了,精神境界得以提升,自家的人生就少走弯路,以攻则下,以守则固。人生是自我感觉的过程,这个自我的感觉,得有充实的内生活才成,学语文,能使我们的内生活充实。比如杜甫,家贫志艰,但“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出来就是诗;“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写出来就是美。人生,按唐伯虎的算法:“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恼奔波烦。”(《七十词》)学语文,那些恼奔波烦就少或淡些了。
老庄之徒有“无用之用”的说法,比如大葫芦,虽然当不得舀水的瓢用,却可以用来横渡沧海,保护你的性命;比如散木,虽不能作栋梁之用,树之无何有之乡,长在戈壁滩上,也能给将死的旅人以阴凉,延缓他死亡的时间,等救援队的到来。语文,就是那大葫芦,那生长在人生荒漠上的大树!
我得了语文这棵大树的阴庇,徜徉其下,遂觉她魅力无限。
2007-8-26
-全文完-
▷ 进入柴立中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