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无比空洞的日子里,将自己弃置于城市虚伪的文明里,心被空虚与落寞情愫塞满。在这里找不到一块净土,安置我颤栗的心,没有一片阳台,可以晾晒我湿漉漉的心。
直到那年那月那日的那时,与它邂逅,我才知道在亢杂的尘缘之外,原来有一瓣净土莲花,开在那样的一方土地。
在一个偶然的日子,在异地江南书城发现了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绿色的封面的,很薄的十六开的册子,仅八十多页,我迫不及待地将它捧到手中,一股脑读完。
适逢此时朋友约篇关于《边城》的稿子,于是便把这一沟清凉湿于纸上,呈现给读者。
我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掩上书的最后一页的。深深为书中古朴的民风所感动,所感染。没想到在当地当时那样一个充满虚无虚伪的世界里,竟然还拥有这样一片心灵的桃源。
咀嚼着这单纯、善良,朴质的人们的言行心灵得到净化,灵魂为之飞升。感觉书的每一页都流淌自己纯朴的气息,人性的光辉闪光。
首先体现在主人公翠翠,这样一个灵魂性的人物的身上。她是人之子,更是大自然的女儿,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如一直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怒,从不动气。”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敢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幼小的翠翠在这样古朴又祥和的小屋里继承从爷爷身上应该继承的东西,弘扬了本该弘扬的内容。
随着岁月的迁移,翠翠长大了,出落成一个妙龄的少女,她爱上了傩送,却爱地那么自然含蓄,不受金钱,势力等一些腐浊气息的侵扰。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蓄的东方传统美德。作者有意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其次,人性的美体现在那为可爱的,憨厚朴实的船夫身上,他在碧溪岨生活了一辈子,为人撑渡了一辈子,却从不收一分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 时, 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 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 “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多么朴质的话语,那么纯净的心灵!但有时遇到“不管如何”都要还“给钱”的人,他也决不心安理得的地收下,而是“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
无论何时何地,我们的身上都散发着一种悠悠的淳朴的香气。有时不免为这些现实的聪明人为人是一种愚昧。但他们“可笑”的举动,却透着一种伟大,足可以让我们这些自持聪明尘缘中的人感到汗颜。
《边城》中邻里之间的互敬互爱,也是值得称慕,船总顺顺便是一个代表。他虽身为商人,却有一着一颗,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有着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的正道直行的品德。
在翠翠的祖父去世,无依无靠的时候,他忙前忙后。就连城中扬马兵也赶来帮忙,并重新担任了老船夫的重任,照料失去祖父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在这里没有地位的尊卑之别,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在这里没有勾心头角,强取毫夺,有的只是心与心的交换,血与血的对流。
正在湘西世界纯朴的民风,造就了这样一群朴实可爱的人民;而他们勤劳、善良的品格也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湘西世界的独特的美。他们仅仅可爱,更是可歌颂的、可赞美的、更是伟大的,那种纯朴的伟大,体现了人类灵魂深处那一抹最原始的纯真,久久散发着不朽的光辉。我坚信这种光辉,我坚信这种光辉必然照彻时间的空间的河,照彻着一起自恃聪明的人愚昧的的灵魂。
关于此书的感受到这里就写完了,或许我拙劣的文字,难以言其美妙的一二,所以我希望对它感兴趣的读者,不妨亲自去品读一下。
23:03 2007-8-26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