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今早出发去想念很久的彭山。昨晚下了雨,天气也凉快,早晨八点出发的时候天上不曾见太阳,正是我盼望的天气。拿了雨伞,戴了太阳帽,邀儿子乘坐摩托车前行。
我喜欢飙车的感觉,如风的自由也是儿子喜欢的。儿子问我为何几次三番要去滟洲(也就是彭山),我说,滟洲山上有新翻修的思王庙妈妈经过很多次,但从没上去烧过香,再有,思王庙是我们澧洲外八景之一,那些景致,我都要去的。
儿子五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与他出去旅游,北京、张家口、省城、边城、张家界、桃花源等地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儿子的摄像技术比我要好,我喜欢被儿子戏说成笨蛋妈妈。更喜欢与儿子同行的感觉,有他在身边是不用担心什么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风景在远,有心则美。驱使的目的一是为了看风景,也是为了还多时的心愿。附近地区有寺庙的地方无论大小都去过的吧,就是喜欢寺庙里那种清静安逸的感觉,仿佛那里真是世外避难之所,身到了那里,心自然就静了,途中的纷乱情绪也没了,脸上的尘埃一旦进入寺庙的绿荫之处好似顿然落得一干二净。
早就听人说上思王庙需爬上百等的石阶,很累人的,而儿子边上边拍照,居然没有觉得一点累的感觉,心里还在埋怨那些心不虔诚的人——既要上山,为何惧怕上山的路曲折劳累呢?何况石阶被收拾得一尘不染,被加上昨晚的雨清洗过,可以随时随地坐下来小歇。小歇下来可以将风景装进心里,装进摄像头,还可以对天长望,对山长慨,对树长语,对隐约中的庙宇畅想。
路其实并不远,走走停停也花不了半小时,寺庙的全观就落入眼帘。寺庙的外观早就在网上搜索过,和照片上的一模一样,但亲睹的感觉比照片的感觉要好得多,有一种:啊,我来了,终于见到你的感觉,儿子有时象我的影子,有时又自顾跑开了,脑子里不知怎有那么多希奇古怪的问题和想法,弄得我目不暇接,有时候还弄得哑口无言。儿子与我说话不准我做其他的事情,眼睛必须得跟着他的嘴巴走,还要盯着他的脸看,否则就说我只顾看风景不管他的情绪了。这个时候的儿子是最可爱的,风景都被压了下去。
进入寺庙正殿的时候发现没有十块一张的钱了,无论到那个寺庙,我都是象征性地烧香,没有象有钱人一样捐钱上书,想到与儿子是两个人,就将唯一一张二十元的钞票买了香蜡。这里的香比蜚云寺的香要精致一些,或许不该用“精致”一词形容,同样是十块钱,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蜚云寺的香要划算一些,看,我还是不能脱俗,在这样一个非商业的场所居然还想到价值的关系。但,我也是可以原谅的,为何来寺庙的香客非得要用金钱体现自己的诚心呢?公德箱里躺着的可都是面值不一的钞票,可是花花绿绿的钱啊——为何,寺庙也有惹红尘的地方呢?可见,这世间真是难有一尘不染的境地了,至少思想上多少还是蒙了灰尘的。真是遗憾。
寺庙好象没有其他的主持,从进朱红的大木门开始我一直都在用目光搜寻寺庙里的动静,内外打理的好象就是一个小和尚,我们好象也是今天第一个上山第一个烧香的人,香炉里的香灰被昨晚的雨水压得很紧了,未燃尽的竹签东倒西歪里躺在湿灰上,没有一柱点燃的香火。
寺庙的香火应该栩栩不断,才显得山的灵气寺庙的旺盛,可见,我们还是与佛有缘——今天的头柱香应该将由我们点燃。
小和尚给我弄香蜡的时候问过他那么小为何要在寺庙度过一声不响。他说是与佛有缘。他才十四岁。十四岁还是一个孩子,尽管他剔了度,穿了僧衣,但脸上的稚气还是藏不住,那些颂经还礼的举止也不是很在行,见儿子调皮的样子笑过,居然没有责备,跟在儿子屁股后面不停的走动,还叮嘱儿子一定要洗手之后才能点香朝拜。我从小和尚的神情里好象闻到了来自他内心深处的寂寞和孤独,本想问问他一个人在山上晚上害不害怕,那些雷声,雨声,还有山下水电站冲浪的声音,那么多的声音,在倦鸟归林,人群散去之后,会显得格外分明,他会是怎样的感觉?有没有想过要下山看看山下的世界?会不会象歌里唱的“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和尚有交代……”然,寺庙除了他没有一个年长于他的和尚,他们去哪儿了呢?
过着寺庙的生活想必是小和尚自愿的,去过寺庙的斋房,墙上有粉笔写的字迹:佛渡有缘人,字体好象出自小孩子之手,至少不是搞书法的,很想知道当初是谁写上去的,为何会在去往斋堂墙上一个毫不起眼的地方写上那几个字。一个“缘”字,在不长的时间我听到了也看到了。很想在一个醒目的地方也见到那个字,因为很多地方的寺庙都有着一个大大的醒目的“缘”字,好似专为香客或者游人设的一个景致。
在寺庙想的是心静心沉心低,静如山如止水,沉如香如木,低如尘如烟,都是要进入骨子里去的,起码,在寺庙的这一时间,心是无杂念的,红尘的烦忧是可以抛弃的,风景再美,山上山下,又与此刻有什么关系呢?
-全文完-
▷ 进入轻轻走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