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裁判”是恩格斯评价巴尔扎克的时候提出的一个概念。所谓“诗意的裁判”就是真善美的统一,它既是对情感评价的价值品格内容的规定,也说明了情感评价的实现方式。(引自童庆炳《文学理论》修订二版内容)我今天引入这个概念来评价网络上流传的一些赵华丽的诗歌,并非想为赵丽华本人马首是瞻。只是想从赵丽华的诗歌中找到她情感体验中真善美的价值取向。
【情感性裁判:如何面对受众】
如果说把诗歌看成一种抒情文学之灵魂的话,如何面对受众的裁判显然是灵魂能否安息的重要条件。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一直有所谓的“我也可以成为诗人”的人为赵丽华的诗歌左思苦想、寝食难安,在他们眼中,写赵丽华那样的诗歌,“一天能写一百首”我们不能说这些所谓的也能成为诗人的人有什么不对,但我想借尹丽川的话对他说:“如果恶搞的你能连续模仿赵丽华的诗歌写上50首,恐怕就能看到他自己和诗人的差距了。”事实上如果我们用一种“蜻蜓”的复眼观察,我们就不能得出什么答案。但如果能换位,我们能不能发现这些 “精神病患者的自言自语”的背面,还潜伏着我们现代人需要思考的不协调,不痛快,不对称,甚至是完全相悖的一些东西。
的确,赵丽华的有些诗歌确实很俗,俗得让人无法接受。比如:《我发誓从现在开始不搭理你了》,全诗只有两句“我说到做到/再不反悔”,实事求是地说,这是她诗歌里比较失败的一组,但也绝不像有些网名说的大白话。要真正理解一个诗人,就要全面的体会诗人写诗的时候的心境,如果有人处在赵丽华当时面临的处境,我想他就不会说是大白话了。或许从字面上她仅仅是说了一句话,但在这话的背后隐藏的,却是诗人深深的痛苦和说不出的无奈,延开去,想到一些人生中面对的种种不如意,这种心境就更明晰了。诗中尤其一个“再”字用得巧妙,这说明她在此之前发过誓言后依然放弃过,而现在不会,我想一般人写免不了要用一个“绝”字吧!其实在文学的角度,你还是你吗?我还是我吗?一般来说稍稍片面一下,是可以把诗歌理解成胡思乱想,胡言乱语的,但关键是怎样通过艺术概括创造艺术真实,怎样将那些个别的和偶然的东西在文学创造中统一起来。
网友许杪杪说的:“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内心世界或许根本就不同。或者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上。”我想这些都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正确去面对一个诗人,以及让一个诗人如何以一个正常的姿态来面对受众。如果连真实的情感体验,即著名文学理论家童庆病所说的“诚挚的情态”都要受到指责,是不是意味着广大受众要在面对矫饰之情时应该无动于衷呢?
诗歌是一种比较凝练的东西,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也就是这个意思,而赵丽华的诗歌很大程度上只是用极少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情,集中地反映生活的,所以在安排语言的时候有很大的随意性,所以作为受众,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怎样用简单的眼光去看待简单的事物,也不是用怎样刻薄的话语去中伤一个人的内心活动,只要我们能抓住其余的某些细节和冲突去理解她,我想文坛上也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人间惨剧了。
正如一位名为贾司徒的网友说的:“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诗人赵丽华在进行先锋探索中,有一些不好解读的甚至是探索失败的作品,但我们不能由此就将她的诗等同于垃圾。我们对诗人的各种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应该予以更多的鼓励。试想,一个蔑视创新和探索的国家必将是奴隶之邦,一群只会恶搞甚至只懂从中八卦取乐而不知道尊重探索精神的人,才真正是这个国家的垃圾。”
(我知道,一旦有些人看到的我的这篇评论,作为我的受众,对我的批驳也在零零散散之中。不过我想广大文友还是看完我的文章再去做评论会比较客观一点,因为,半年前我都不知道赵丽华是谁。)
【艺术性裁判:题文、意象与哲思的完美构架】
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司空图又说“象外之象,景外之象”和“韵外之致”就是说明一个道理:要在情与景之间构架一座桥梁,让言外之意来表达诗人内心所想。而赵丽华的诗歌正是题文与自由意象的完美结合才构成了她诗歌的比较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首先,通过题文之间的紧密结合创造意境。就诗歌本身而言,她不是完全用内容来表现题目的,内容也不是围绕题目进行的,而是通过题目和内容的统一来构建一个完美的意境,在这个方面讲,她所创造的意境对自己来说已经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理念了。如《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张说一个人/来到院子里/感到孤单/就吟出上面两句”(“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是唐朝诗人张说《幽州夜歌》中的第一二句,全诗如下: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这首诗是对张说孤单的现实在一个小小的侧面给予了描述,事实上,这里的“张说”可指代处在孤单中的任何人,当然也包括诗人自己。人常说:“形单影只”,一般意义上,一个人的时候,即使不是内心真正的孤寂,他最起码是孤单的,而作为用文字生活的人来说,孤单恰恰是吟诗作赋的最佳时机。从内容上说,诗人只是在客观的描述了景物,但却在景中包含了诗人无尽的伤感和苦闷,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张说《幽州夜歌》后面赵丽华没有写出来的几句,据《新唐书·张说传》:“玄宗开元初,张说为中书令,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坐累徙岳州。后以右羽林将军检校幽州都督。都督府设在幽州范阳郡,即今河北蓟县。此诗就是他在幽州都督府所作。诗中描写了边城夜宴的情景,颇具凄婉悲壮之情,也委婉地流露出诗人对遣赴边地的不满。”“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的意思是正值秋深风凉之时 ,在幽州边城的夜晚,风雨交加,吹动树林,只听见一片凄凉动人的萧瑟之声 。赵丽华借此表达自己的内心,在诗歌艺术构造上是十分含蓄的。
再回过头来再赵丽华一诗,细心的人总会在诗中看出题目《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按常理来说,正确的排列方式是题目在“说”的后面,可诗人偏偏放在了前面,在诗歌的末尾留下一个豁大的空间,这,才是本诗最大的亮点。这种“文前正后”的写作手法虽然不是赵丽华独创,却还是足以撼动人心的。而这种题文之间的紧密结合几乎贯穿了她诗歌的始终,如《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刘又源睡觉的时候是个孩子》《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等等。
其次,自由意象与哲思的之间的融合。请看下面这首诗《事实胜于雄辩》:“一辆车和另一辆车追尾 / 不是一条公狗在嗅一条母狗 / 反过来也不是”这是一幅生动鲜活的画面,通过一辆车和另一辆车追尾这样一个自由意象想到的危险,很显然直接描写车辆的追尾并不能说明问题,诗人便在想象中构造了公狗嗅母狗的独特意象,本来两者是很相似的,但是人却说“不是一条公狗在嗅一条母狗”,这时候广大受众就应该想一想了,为什么不是?汽车追尾不是一件好事,追尾的后果可想而知,如果汽车追尾能像公狗嗅母狗一样,那么谁都不用担心了,诗歌最后一句 “反过来也不是”运用得更妙,有一种对现实生活反省的哲理意蕴:社会事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怎样构建这样一个工程不是说说就能了事的,任何事情反过来想想也就没事了,唯独这种事件反过来也不成,反过来只是不反的翻版,这就是事实,《事实胜于雄辩》(题目)。看看,赵丽华的诗歌就是这样,如果单纯的从字面意义上来解释,谁能解释出些什么?
说到意象,我不得不想到美国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早期的一首典型的意象诗《红色手推车》:“那么多东西/依靠//一辆红色/手推车//鱼水淋得它/晶亮//旁边是一群/白鸡”这首诗很具体很有质感,视觉上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立体效果。诗人直接处理并列了各种客观意象,并不作过多地说明,让广大受众来通过这些构造起来的意象,唤起某种审美情趣。而赵丽华的诗歌也一样,也是想通过某种意象来唤起受众对现实的思考,并有意无意的启发着某些人,悼念事件中受难的某些人。如果这种情思都不能被人理解,诗歌也就失去起码的审美情趣了。
【现实性裁判:理智与情感的复合】
作为诗人,赵丽华并没有脱离现实,只是她把现实的意识关注到主观情思中去了,总让人觉得她是在说疯话,甚至有些人把精神病院里的话整理整理也称之为“赵体诗”,我不想对此评论什么,我只是想在赵丽华的诗歌里找到较高的心灵的自由度,找到“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当代诗歌的蓝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赵丽华的诗歌能够表现一定的现实状态,也可以有个性化的情感倾诉和自由自在的内心独白。在诗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的时候,她说:“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全诗只用了短短的十三个字,就表现出诗人情深意浓的思乡情结。试想,诗人一个人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突然间产生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诗歌开头就用“毫无疑问”这样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语气是十分肯定的,到了最后两句“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更是强化深刻了主题。不管田纳西的馅饼多么好吃,她宁愿自己做,宁愿固执地认为只有出自家乡之手的馅饼是最好的,因为“馅饼”在这里象征了故里的情思,包含了诗人对亲人和家乡的思念和眷恋。综观全诗,诗人没有用一个华丽的词句,但却在平淡和朴素中深深地打动着读者,这,就是赵丽华诗歌背后很少有人去触摸的秘密。
【存在性裁判:赵丽华诗歌存在的可能性】
有人曾提出这个问题:“像赵丽华这样的诗歌到底有没有存在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保证赵丽华的诗歌一定会成为经典,但作为新兴题材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支持的。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一般说来都是要通过“可能”在转变为“现实”,最后才取得“结果”,在此期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繁复的审美接受过程。这种复合式结构的体验不单单体现在诗歌中,也体现在其他任何文体中。诗歌之所以需要敲击换行键,只是因为诗歌有自身的审美标准和艺术要求,单纯的把一句话“敲几下换行键就变成诗歌”的理论只能是荒谬和不可理喻的。
所以对于赵丽华的诗歌存在可能性,我们不用“唐•吉诃德”式的盲目追寻,也不必“一棍子打死”。事物如果不能适应自然规律的发展要求,到一定程度自然会消亡,但如果存在下来,也自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最后还是希望广大受众朋友们抛弃恶搞,以平和的心态对待新生事物,对待当代诗歌的发展历程,并用最清洁的语言,让我们的诗坛不断回到原始状态,把我们对生活最深的最基本的东西呈现出来,使我们共同感受到诗歌纯粹的执著朴素的质感,和美感。
赵丽华个人简介:赵丽华,当代女诗人,曾在《人民文学》《诗刊》《诗选刊》等各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作品收录各个诗歌选本。2001年先后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担任全国“柔刚诗歌奖”评委,担任《诗歌月刊》全国“爱情诗”大奖赛评委及全国“探索诗”大奖赛评委等。个人荣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河北省作家协会奖,中国诗歌学会奖,“诗神杯”全国新诗大赛金奖等。出版个人诗专集《赵丽华诗选》《我将侧身走过》,合集《九人诗选》《中国实力女诗人六人集》等。主编《中国诗选》《中国女诗人合集》等。
-全文完-
▷ 进入川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