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个和尚担水吃,二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以此讽喻人浮于事,互相攀比,互相推诿,互相指责,各自偷懒,宁可不吃水,也不去弄水。这虽然可笑,但很深刻,也很真实。
曾去一个大会议室开会,可进得门去,桌子上、椅子上厚厚一层尘土,地上走廊上烂纸团烟屁股已分不清个儿。我就纳闷儿,办公室正副主任一大串,工作人员一大帮,竟没一个头儿安排这活儿,更无一人主动去打扫。此正合乎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哲学”道理,难怪也哉!
近日读报,发现一篇儿为《吃水问题解决了……》的漫画,似乎给世人尤其给领导者指明了解决“吃水”问题的“阳关大道”,为“没水吃”这个社会顽症开了一方“良药”。
漫画画面共有两幅儿,第一幅儿上画有三个秃头和尚守着写有“工作”两字的两只空水桶,和一条扁担席地而坐。这显然是在等在靠。第二幅儿画面上,其中两位和尚手持“提升”牌,趾高气扬,俨然一副尊贵相,另一位未被提升的和尚担起水桶汗流浃背地去挑水,明然一副狼狈窝囊样儿。
看来,这寺院长老在解决吃水问题上,着实动了脑筋,下了一番功夫,对中国古今历史和现实研究个透。各级长官(现在叫领导干部)不干活儿,名曰“脱产”,可能也算做中国一大国粹。好歹带个“长”,就与不带“长”大不一样,带个“长”就有权指手画脚,就有资格指派“下属”。古代人就很知这个奥妙,所以有人体会曰:“宁当百户长,不当一书生”,可见百户长的分量。其实,即便当只管一个人的“长”也比当兵强。这不,三个和尚,有两个带“长”的,挑水的担子只有落在那唯一的当兵的肩上。不服气么,有怨言么,没用!想撂挑子么,欲辞职么,请便!不过失业流浪的滋味儿可不是好受的。若在想偷懒,等靠,推诿,攀比,那是没有门儿了,还是任劳任怨忍气吞声地好好干妙些,或许天长日久后媳妇熬成婆呢!
记得曾读过谢觉哉的《部长与抄写》的杂文,批评一个县委组织部的三位干事不在,四位部长谁也不愿抄写文件的事。还听说一位首长,到某地视察,当地领导请他个做指示讲话,只因秘书未带来而婉言谢绝。
请琢磨琢磨这做官带长的妙处。然而这妙处的背面就不见得很妙了。
先不说两位被提升的和尚靠何德何能提升的,也不究他们通过什么门道什么途径提拔的,单分析分析两位提升后的结果怎样。三位和尚当初同工同酬,地位相等,级别相同,待遇相当,谁也不愿多干活儿,互相攀比,这的确为事实,急需解决。提升两位,只剩一位,使他没有了攀比,不能等靠,吃水的问题暂时的确解决了。然而时间一长,官多兵少,兵有怨言不说,就两位长官终日无所事事,再来点争权夺利,明争暗斗,搞不团结,闹分裂,甚或大打出手,弄得乌烟瘴气,寺无宁日,看他长老如何收拾。再者说,一个将军一个令。一个兵,二个官,甲官命兵挑河水,乙官令兵担井水,甲官命兵挑泉水,乙官令兵担雨水,你说这兵该听谁的,又不该听谁的。如果甲乙两官工作上还是互相推诿,甲让乙安排兵去挑水,乙靠甲安排兵去担水,推来诿去,结果谁也不去安排,水厂照样没得吃。另一种情况,假如这唯一的兵或因病或因事请假了,这水由谁来挑呢?就如四位部长由谁来抄写文件呢?
我诚向长老进一言,是否可取,仅供参考。三个和尚只提升一人,或叫组长,或叫班长,即使叫股长,处长也未尝不可。然后进行工作纪律整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首先教育带“长”的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身先士卒,事务躬亲,劳动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制定和完善工作制度、纪律和措施。实行奖勤罚懒制度,鼓励协调合作,可以自找合作伙伴,或挑,或抬,灵活多样。
当然,解决吃水问题,还有其他很多办法。比如实行承包制,优胜劣汰;比如实行记“桶”制,工资拉开档次;比如实行精简制,把多余人员毫不留情地拿下来;比如实行分流制,把多余人员向其他寺院进行合理化分流。
总之,解决吃水问题的方法是有的,到底采取什么办法,还是请长老定夺。
-全文完-
▷ 进入李存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