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一年一度的七月七,我自然想起了杜牧的那首《秋夕》:“银烛秋光冷化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想那牛郎织女一年只能见一次面,真是可怜。
不过,我知道牛郎织女的故事,并不是从书上和老师那里,而是我的父母告诉我的。
那时候,我还住在乡下。好在乡里山高林密,夜晚的确凉爽得很。一家人吃罢晚饭,就一杯茶,一把蒲扇,一把木椅子,来到房前的土坪里,纳凉消夜。哥哥读过不少书,走过不少江湖,那样的夜晚,往往就是他神侃轶闻趣事的时候。渐渐地,繁星满天,父亲就给我们指认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母亲就给我们讲牛郎织女的故事。母亲虽然没读过书,却也讲得绘声绘色,我们也听得如痴如醉。那时候,心里真的觉得牛郎和织女不容易,居然就有些狠王母娘娘了。于是,每个晴朗的夜晚,我们都会看那一对苦命的鸳鸯星,投去几多同情的目光。可是,现在父母都已远去,那段乡下看星星的日子只能永远留在记忆里了。
后来,读了书,知道了更多有关牛郎织女的诗词,对他们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记忆最为深刻,“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简直就是微缩版的牛郎织女故事了。
白居易的《七夕》:“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一年一见,有多少话儿要说啊,怎么说得完呢?
宋朝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把离多聚少的感伤提升到心灵相溶,爱情忠贞的境界,真是一枝独秀。
其实,据刘宗迪先生研究,七夕并不是一个与爱情有关的日子。他说,织女为七月之星,作为秋天到来和女红开始的标志;牵牛为八月之星,作为视牲和祭献的标志,两者时间不同,事义亦别,毫不相干。只是当七月,织女星升上天顶并垂顾人间织妇之时,牵牛星就已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牵牛与织女之间,盈盈一水,原本相去不远。七月过后,当一度高悬天顶的织女离开天顶向西倾斜时,牵牛星就后来居上,升上最高点了,岁序也就随之进入仲秋八月了。多情的牵牛就是这样在织女身后紧追不舍,然而天命难违,这对生死冤家之间永远间隔着那段咫尺天涯的时、空距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因此,他还说,七夕情人节只是一个炒作,中国原本是有自己的情人节的,不过不在秋天,而在春天。在古代,包括春分、花朝、春社、清明、上巳等等在内的春天节日,除了其特有的与农事、祭祀有关的仪式内容之外,无一不是风情摇曳的爱情节日,且不说自古以来那些在春天节日上吟唱的诗篇中流露出来的无边风月,翻翻宋明话本、元人戏文,那些多情的才子佳人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清明上巳、踏青游春的游戏场上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的。说到底,万物盛开、摇荡性灵的春天才是滋生爱情的季节。
对于他的考证我是信服的,但是,我还是宁愿把七夕作为一个有情人表情达意的日子,毕竟,“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有什么不好呢?
2007年8月21日上海
-全文完-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