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即使衣柜里挂满了衣服,女人也会嚷嚷没衣服穿。同样,女人对首饰的欲望,也是无止境的。这从珠宝首饰店如雨后春笋般地频频开张,可窥见一斑。
我亦未能免俗,而且近乎痴狂。我的工作单位和寓所同处在闹市区,周围商场林立,首饰专卖店鳞次栉比。一般情况下,我几乎每天都能游逛几家首饰店,但因囊中羞涩,大多是只看不买。去的次数多了,和店员也就混了个脸熟,时常和她们探究首饰的材料、款式及命名的蕴意。有的时候,遇到爱不释手的款式,就挪用存款或生活费,咬牙买下,为此全家就要节衣缩食一段时间,所以招致家人的不满。每当这时,我会很心虚地低下头,保证下不为例,然后,劣习依旧不改。时日久了,他们也就无可奈何地认了。
我对首饰的痴迷,缘于十一、二岁的时候。那时因身体不好,常被禁足在家,无聊之余,就搜尽所有能读的书排遣寂寞。其中,一套四卷的简装《红楼梦》令我大开眼界。其实,全书的内容,我是懵懵懂懂,大部分是囫囵吞枣,但书中对通灵宝玉的叙述描写及围绕它发生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灵玉”是贾宝玉出生时口里衔着的一块美玉,上面刻有“通灵宝玉”四个字,它原是女娲补天时弃用的一块无才之石头,幻化美玉游历人间。此宝玉五色晶莹无暇,有着神灵效应,可以治愈着魔的凤姐、宝玉,怡红院的花开花凋也在它的得失之间,神奇极了,贾母等人视它为“命根子”。因了通灵玉,演绎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情爱纠缠,更是见证了“宝黛”凄美哀婉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中,除了写贾宝玉的“通灵宝玉”,还写了薛宝钗的“金锁”,史湘云的“金麒麟”等佩饰,无不具有传奇性。
从那时起,我对首饰有了浓厚的兴趣。不过,当时被定义为“封、资、修”的首饰根本没有市场,我只能把玩妈妈的戒指、耳环,幻编着各种故事。我也尝试着自制首饰,如用五颜六色的塑料头绳编织成各种形状的佩饰,至今我还保存有金鱼、知了、五角星、麦穗链等。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的首饰已小有规模。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是,我很少佩戴它们,只是在闲暇的时候,在心情郁闷的时候,在遇到难题的时候,我会把它们摊在桌子上或是床上,重新整理,赏玩。这时,一切烦恼不快就会抛置脑后,独享安宁。
我的首饰中,金银很少,也许是价位的问题,也许是自诩清高,总把它们和铜臭联系在一起,不愿理会。但也有例外。有一个十八k镶嵌水晶的吊坠我就很喜欢。上窄下宽的椭圆里一颗白色水晶球灵活的转动着,在阳光下,折射七彩的光芒,又像痛极而流的泪滴。设计者的意图应当是告诉人们,生活有痛有泪,但也有阳光有鲜花,事物都具有双面性,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
我最喜欢的是那些石头,尤其是美玉。人本来自尘土,归于尘土,而这些石头生生世世冷眼旁观俗尘之人的阴阳轮回,所以,懂玉之人会告诉你一个个玉通灵性的感人故事。《红楼梦》中对通灵玉的描述,固然是一个神话,但又何尝不是表现国人对玉的一种深深的崇拜。国人崇玉爱玉起始于八千年前的史前时代,它是深植于国人传统血脉里的图腾,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玉文化。
翻开史书,我们可了解到,从春秋时期开始,儒家将“玉”作为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提倡“君子比德于玉”,将玉道德化、人格化,大大提升了玉的文化内涵。过去通神的玉,变成了人格象征的一个重要符号。
到了汉代,汉代学者许慎提出玉有五德之说,将玉赋予了美和德两重性格。
古代词汇、诗词歌赋里有大量用玉的内容,来形容美好极致。
看到此,还有谁能说玉只是一块没有温度的石头呢?
所以,我喜欢玉。我想,每一块玉都会有属于她的动人传说。现在,摆在我眼前的是两块玉佩,一块是直径五公分的平安扣,一块是翡翠如意柱,它们通体透彻,光润晶莹。这是十多年前我在旧货摊上淘来的,当时是冒着买假货的风险的,只是不舍第一眼看到它时的悸动。还好,卖家是诚实的,事隔这么多年,我依然感激他让我拥有一个没有遗憾的美好。这些年来,每当看到它们,我的思绪都会漂浮在千年之间,万里之外,奢想它们承载的不为人知的许许多多。
或许有人认为,收藏首饰,非雄厚的经济实力不可,这是有道理的,但又不完全正确。高中低档的首饰比比皆是,我们可以量力而行,最重要的是,收藏首饰的过程,实际上是我们欣赏、珍藏美好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从经济价值或纯美学的角度去看待女人的首饰。女人的首饰里是有着大学问的。
-全文完-
▷ 进入黄心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