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场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其实本来不想看的,十多年来我一直抵制武功片,不过听说该片是李连杰的收山之作,故耐着性子看了。
电影的前半段严重地悖离了角色在人们心中的印象,把霍元甲塑造成一个旧时代好勇斗狠、拉帮结派的江湖人士,完全区别于霍在人们心中不畏豪强、扬我国威的大丈夫形象。而这些改动,也使得该片不出意料地遭到了霍家后人的起诉。
幸好后半段又回到了传统的情节上来,算是勉强沾了点谱。不过通观这上下两个半场霍大侠展示给我们的截然不同的面貌,不难发现这样的对比其实是为了说明一个浅得淹不住脚背的人生道理:化干戈为玉帛。为了揭示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真理,不惜篡改历史,得罪霍家后人,真是煞费苦心啊。
不过,新编撰的故事情节虽然可信度不高,却引起了我的深思。我们一直夸耀中国功夫最核心的理念是道和德的修炼。道是一种高深的武学修为,以静制动、以巧降力、无招胜有招等,都是武术之道的较高境界。而德,讲的则是修身更要修心,练武必先练德,武术最终的目的,绝不是用来杀人,而是用来救人甚至济世的。武术到了最高境界,那几乎已经抵达一种禅境了。
正因中国功夫涵盖了这些文化因素,完全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植根于科学的格斗术,所以我们向来蔑视拳击、泰拳等以击倒对手为目的的“野蛮”拳种,自豪于自己被灌注了大量文化底蕴的传统功夫,即使是在政治、军事、科学、文化全面落后并受制于西洋东洋时,依然可以挺起一颗不屈的头颅。
最能够体现这种精神的,莫过于从八十年代开始红遍全国波及全球的武功片。在这些电影中,我们可以忽略自己在战场上完败于侵略者,却满足于在擂台上取得胜利。因为输给坚船利炮属于文明暂时被野蛮压制,而赢得个人荣誉却关系到文化的优劣性。于是因事匆匆回国的奥皮音硬是远隔重洋输给了霍元甲,在小旅馆中只是试探性地与韩慕侠(东方旭)过了一招的江湖骗子被编剧蓄意冠以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俄国大力士称号。
其实这些都是很容易揭穿的谎言,比如打遍四十六国无敌手的俄国大力士,应当是个重量级的世界拳王吧。可是俄国拳击在国际上向来并不突出,百余年来,重量级一直被英、美、德等国牢牢把持住,第一个前苏联籍的世界重量级拳王,还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由乌克兰人弗拉基米尔·克里琴柯(即小克里琴柯)博士获得的,那个被中国武师打败的俄国大力士,又是哪门子的拳王呢?
方世玉、黄飞鸿、霍元甲、韩慕侠(东方旭)、大刀王五……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从全国观众的眼前走过,无数次地满足了我们羸弱的自尊和虚荣,但他们还不是被拔高得离谱的神话,他们顶多算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真正达到“广州雪花大如席”的化境者,无庸置疑非海灯莫属了。这个做梦都想当上少林寺住持的普通民间武术爱好者,积极响应中国的造神运动,与记者精心策划了一个除了当地人之外全国人民都深信不疑的惊天大谎,让这个干瘪老头一夜间成为当时中国最耀眼的明星。
中国功夫真有那么神奇吗?比真实功夫更炫的金庸小说,不是一直把无招胜有招奉为学武的最高境界吗?但是为什么直至如今,流传下来并被不同程度发扬了的中国各派功夫,都有着明明白白的招式,并都被赋予了一个个诗意盎然的名称,如“白鹤亮翅”、“雪花盖顶”、“枯树盘根”、“黑虎掏心”等等?为什么我们对于胜利的喜悦,总是来自影视作品,却从来无缘在直播节目中看到?为什么中国功夫如此厉害,却能够眼睁睁地任由近邻泰国的拳种——泰拳——雄霸世界拳坛五百年而不败呢?为什么拳击和包括在中国土地上产生却不被中国武术界承认的散打在内的各种技击术,只有几个看似简单的基本动作,却能够在擂台上打出令人叫绝、技战术含量极高、精彩纷呈的场面,而神乎其神的中国功夫永远只能停留在极端程式化的规定动作的表演上呢?为什么从电影《少林寺》开始迅速传遍世界的中国功夫不到二十年时间就已被习武者抛弃,被跆拳道、散打、拳击和空手道所淹没呢?
在过去的时代里,我们总在说西方资本主义如何腐败、黑暗、冷酷、不人道,其中有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拳击这种“非人”的运动。也许很多不懂拳击的朋友也会持这种观点,但是只要你真正懂得了拳击的精神,了解了拳击的规则,你就不会再有这样滑稽的看法了。我们从中国功夫片上经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点到为止”,这句话在武功片中几乎是一个公开的谎言,反倒在西方的拳台上屡试不爽。其实,只要我们主观上不持偏见,就应当明白这样一个事实:作为一种正规竞技项目的拳击,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各种规则已殝完善,绳圈、拳套、体重级别、资格赛、禁击部位、及时中止比赛……这些都证明了拳击是一种纯粹的、健康的、公平的、文明的体育运动,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败不骄气不馁的拼搏精神,场上激烈争斗的双方在锣声响起后立即热烈拥抱的场面更体现出一种台上是对手台下是朋友的职业道德。
我们再来反观功夫。功夫施展的场合,擂台比赛固然是其一,但不是经常性的,并且规则从来不完善:赛前立生死状是必须的、赛中施放暗器是可能的,比赛以一方毙命为结束标志也是观众习以为常的。功夫更大的用途,还是体现在黑社会团体的打家劫舍中、地方豪强争夺地盘的血拼中、行走江湖时一语不合的拔刀相向中。暗藏着国人永不磨灭的情结的武侠小说,固然是过分神话了功夫的力量,极端化了武林人物的性格和品行,却无处不在揭示出这是一个流氓化了的社会和群体。事实上随着功夫电影特别是港台录像在八九十年代对各个频道的承包完成后,打架斗殴凶杀伤残等恶性事件在中国街头暴增,功夫文化的大力传播有着不可推卸的直接责任。
其实西方人永远把拳击定格在擂台上而中国人永远把功夫撒播于社会上,这本身就体现出东西方人对于格斗截然不同的理解。拳击被圈定在七米见方的擂台上,有效地遏止了它对于社会可能造成的不文明影响,功夫遍撒于民间,恰恰是在张扬被自己所否定的暴力。西方人从不把个人力量当成推动历史车轮的重要因素,拳击就是一种运动,除了带给人们力量、技巧和战略战术的美感之外,它别无用途,不可能替代蒸汽机,不可能替代电灯,更不可能由拳手组成国会。但中国人往往把功夫当成保家卫国或者实现野心的重要砝码,义和团可以刀枪不入,满清军队可以用梭标抗击大炮,任我行妄图一统江湖,我的一位政治老师更是代表了一个阶层宣称:同是遭受到西方殖民者侵略的中国和印第安之所以最终命运截然不同,正是因为中国人会武功。
再回到电影《霍元甲》中来。影片的主题肯定是在宣扬锄强扶弱的武德,提出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命题,但这个命题恰恰透露出在功夫的世界里,弱肉强食是一种本能,好勇斗狠是一种习惯,在这个世界里,没有法律的惩戒,没有制度的约束,只要力量足够强大,谁都可以为所欲为。霍大侠最终固然悟到了这个道理,并因此成就了美名,但是千千万万始终散不去戾气放不下屠刀的武林中人呢?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能掩盖这一切吗?
由此我想到了中国的奥运情结。这种情结肯定还是在赌一百年前被洋人讥为“东亚病夫”的气,因此国家不惜以成亿人民币打造一个奥运冠军的代价来“超英赶美”,结果奥运成绩是出来了,我们甚至超过了传统体育大国俄罗斯,完全可以自豪地宣称揭掉了那顶不光彩的帽子,但当亿万平民看到自己欢欣鼓舞着的玉米杆胳膊时,我们还有胆量跟西方人比身体吗?
所以打仗可以打输,国土可以割让,白花花的银子可以一箱箱送出去,只要我们能够在擂台上一番龙争虎斗后依然站立,我们还是可以自豪地傲立于世界之林,因为“胜负乃兵家常事”,因为靠科技打胜仗是胜之不武,因为国人是强调意志不倒精神不灭的,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哪怕是这种精神的胜利,也只能在银幕和荧屏上出现。
但阿q一下还不是最要紧的,如果所有普通公民都怀揣着一个游剑江湖、快意恩仇的豪侠之梦,如果“武林高手”们必须靠个人悟性来完成自我道德的完善,靠个人修为来担负任何人都该担起的社会责任,那这个政府就完全失去了公信力,它的法律也完全失去了约束力,社会也彻底失去了安全保障,一个流氓社会,一个刁民世界,一个专治政体,何德何能敢言文明?
事实上梁羽生小说中凡官府中人必为贪慕荣华、欺压良民的大奸巨恶的论断,金庸小说有意无意间回避接触到政治和官场(除了《笑傲江湖》对文革的影射),无不体现出这种游离于制度与法律之外的江湖思维惯性,这类文艺作品中的角色们动辄杀人的举动更是一种对生命权力的极端蔑视。这些敢于向人类文明挑战的武侠文化,对于素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国人来说,无疑具有一种明确的道德指向性。中国人的武侠梦,不但是被压迫者精心编织的黄梁一梦,同时也是压迫者企图攫取最大权力以便长久压制人民的人生理想,所以功夫被神话在中国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是不足为奇的,只是我没有想到,这种向来用于窝里斗的文化,居然还可以支撑起我们被列强压弯的脊梁骨,那可真是一场意外之喜了。
8月8日凌晨3点40
-全文完-
▷ 进入水妖的绿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