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很偶然吧,我走进了晋祠。
去的时候已是五月。
那天正好无事,在太原的旅馆里呆烦了,有人提议出去走走。向服务小姐打听去处的时候晓得了晋祠。到的时候,一下车就被导游包围,你争我抢的场面让人一时无所适从。或曰:看,我们也享受首长待遇了。说过就笑。
最终,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力排众人,争得了为我们导游。
在我的印像中,北方空气干燥,尘土飞扬。在太原城里就已经得到了印证。山西出煤,几锄下去就能挖出煤来。黑金虽然给人带来富裕,但是严重污染环境。太原城里的浮尘差不多有百分之五十应该是煤吧。所以,我想像所有的北方都应该不是尘土就是煤。走进晋祠的时候,我才惊呀自己的可笑与无知:原来别有洞天,晋祠竟然是一派江南园林!
绿树、芳草、水流、加上独具特色的亭台楼阁,构成了晋祠独有的美丽。一走进去,就被那雄伟的气魄镇住。大多的园林以假山、亭台、曲径组合,小巧而别致。晋祠却把楼宇、古木、流水巧妙地融在一起,使得整个园子恢宏而磅礴,深沉而厚重。
绿树是晋祠的衣服。进大门后,眼前便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大树,一两人合围粗细的树干,高大得令人震撼。哎呀,这树可真大!朋友高兴得大叫。这都是新树,也就百十两百年树龄,算不得啥,真正的大树在后边呢。导游说。我们惊讶。
一两百年的树还是新树?这黄土岭上的园林,有那么夸张么?导游见我们一副怀疑神色,滔滔起来:这晋祠是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的祠堂。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诵封姬虞为唐国诸侯。因为姬虞是次子,史称唐叔虞。叔虞在唐国励精图治,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政绩辉煌,深受人民爱戴和拥护。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政绩卓著的叔虞,便在晋水的源头建起这座祠堂,为其造像。最初叫唐叔虞祠。后来,他的儿子燮父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是晋国第一代诸侯,叔虞祠也被叫做晋祠。现存最早的树是周代时栽的,比如齐年柏,比如长龄柏------
真的假的,三千年柏树还活着?
左转右转后,来到圣母殿前,导游一指,一左一右两棵参天古树赫然立于眼前。这就是齐年柏,周代所栽,距今已3000多年。左边龙头柏,右边是凤尾柏。
古柏根深叶茂,苍劲浓郁,庞大的树冠超过了祠内所有树木。左边一棵树顶向下勾曲,酷似虬龙仰首凌空,还依依不舍地俯瞰大地。右边一株树根蔓延于地,枝繁叶茂,仿佛是美丽的凤凰展开一身漂亮的羽毛。我被参天古树的生命力所折服。与之相比,人的生命是何等的短暂与渺小!
树下,五颜六色的花衣服,像成群翻飞的彩蝶,在缠绕着。我轻轻的走过去,轻轻的伸出手,轻轻的抚摸那壮硕的虬干。我屏住呼吸,脚下无声。一切都是静默的。我怕惊扰了三千年的生命。树干下有个眼,摸了能长寿。龙头柏前,导游的突然发话,震我吃一吓,我鼓鼓眼,无语。
这样的美景前,面对长者,就不能静悄悄的么?人啊,为什么要这样吵闹,为什么要滋扰宁静!要知道,三千年可不是一个小数。经历三千年沧桑后还能风姿绰约地站在这里的,不是长者就是智者。我没作声,依然在树下静默着。渐渐地,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黄土。大风起兮尘土扬。飞天的黄尘,肆虐地袭卷着悬瓮山下。一大群人,不,确切的说应该是一大群奴隶——在黄尘中忙碌着。他们驮来砖石,肩挑灰沙,搅拌出一座座亭台楼榭的轮廓。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黄尘袭击后,有一天,一个人——也许是两个人绕着园子看走了一遍。来到圣母殿前,偏着脑袋看了半天,总觉得这园子里少了点啥。忽地一阵风,吹来几片树叶。他望望漫天的黄尘,突然明白了缺少的是啥。于是,挖来树苗,栽下了这树。
三千年古柏,绿荫了一个晋祠。这树,承载了太多的岁月沉淀与年轮沧桑!
我们在树荫下行进,从脚下铺路的砖石到满眼的红墙碧瓦,无一不令人感奋。导游说,在这园子里,随便捡一粒石子都是古董。这话听起来着实夸张,不过,这里的亭台楼宇的确不凡。来自黄土地上的人们,把历史的轮回全写在了亭台楼宇上。所以,这些楼宇亭台不仅做工精细造型别致,更积淀着久远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这,才是整个园子的精华所在。
祠内大大小小的亭台楼宇有几十个吧,走一遍下来,很难记住几个。不过,我记住了圣母殿。因为,在所有的亭台楼榭中,圣母殿最负盛名。导游说,圣母殿是晋祠最古老的建筑,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是重檐歇山式建筑。殿高19米,面宽7间,进深6间,殿内极为宽敞。殿依山崖而筑,正好建在晋祠的第二泉上。大殿四周有围廊,并有木雕盘龙柱,据说这种结构是古代最早的实例。殿内没有一根柱子,殿顶屋架全靠廊柱和檐柱承托。殿身四周的柱子微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增强了大殿的稳定性和曲线美感。殿顶为黄绿色琉璃相间。琉璃和脊饰的形状色泽都很精致。远看飞阁流丹,构成整个殿宇富丽庄重的气势。重要的是,圣母殿表现了北宋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识,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国宝。
我在导游的滔滔述说中,用一颗景仰的心,仔细体察着一瓦一木。因为已是下午6点,祠内游人多已散去,走廊上显得很清静。连来时还有不少人的十字桥上,也已经空落落的没有了一个人。圣母殿静静的,通往圣母殿的十字桥上也静静的。
那桥是我们刚才进殿必经的通道。来时并没注意,这时回头再看,十字桥下是悄悄流淌的泉水,桥的两端一头连着这圣母殿,一头是来路。但左右各又生出一个通道,成十字型横跨在泉水之上,这样从两边也可上桥,来到圣母殿。十字桥的功能很像现代的立交桥。据说,这十字桥也是我国最早的立交式桥梁。
从十字桥走上圣母殿,又从圣母殿的走廊上回到十字桥,我的脚步都很慢。我慢慢的移动着,我要尽可能地多看一眼这古老的工艺品,尽可能地多感悟一下这从远古走来的文化。桥下的流水好像很懂得我的心,竟轻声哼起了歌。听,歌声!我打断朋友的喧哗,俯身去倾听。那是水声,白痴!朋友骂道。我投去一笑,没理会,仍旧听着。渐渐地,我听到了沉重的脚步声,听到了搬砖运石的号子声------忽地,我领悟了文化的内核——人类创造!
这不仅在圣母殿和它的石桥。走进晋祠不久,眼前出现一组雕像,铜铸的——李世明和他的大臣们。那像造很雄伟,栩栩如生。李世明居中,蔟拥他的是房玄令、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看见他们,就仿佛看见两千多年前铁马金戈,叱咤风云的一代风流。不过,面对塑像时产生了几个疑问:第一,唐朝开国黄帝是李渊,为什么塑像不是李渊而是李世明?第二,为什么要在晋祠为李世明造像;第三,群塑中为什么不见秦叔宝等。导游是这样给我解释的:他说晋祠是李世明起兵反隋的地方,李渊不在晋祠,而是在太原。至于秦叔宝,因为不是山西人,就不在塑像之列。我听了鄂然。我想,时隔两千多年的现代,在晋祠塑造那么一群人的雕像,出发点并不是为了什么纪念,而是商业的需要吧。这就是文化,人类创造的文化。
是太原人的创造。
早先的太原人在晋祠创造了三千年文化,现代的太原人又在试图将现代文化植入其中。再过千年,这现代雕塑不又成了远古文化么!
在晋祠,如果古建筑是躯干,古树是鲜衣,那么泉水就是灵魂。
晋祠建在晋水的源头,水当然地主宰着整个园林。一个地方有了水,也就有了灵性。何况晋祠的水都是从地底涌出来的泉水。最有名的一个泉叫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泉源。
对晋祠虽然陌生,但难老泉却熟悉。很早的时候,就在“潺湲作波远,湍急知下就。源源去又来,滚滚夜复昼”一首诗中知道了难老泉,好像是一个叫扬二酉的题《难老泉》。可惜我这个人读书浑浑噩噩,向来不记出处,也鲜去深探字义。也就造成了晓得那水,却不知道地方。可笑的是,以为喝了那水就“难老”,所以总想有一天能喝上一口那水就好了。更为可笑的是,因为山东的济南号称泉城,那儿的泉很多,像瀑突泉等,一直以来,都以为这个难老泉是在山东的济南市。当导游口中传出难老泉三个字的时候,心里着实一喜。
我脚下开始急走,开始飞奔。我急切地想亲眼看看那熟知的泉水,亲口尝一尝那渴盼的甘露。在圣母殿前时,我就以为桥下的泉水就是难老泉。导游说,别急,还在那边呢。我顾不得圣母殿的挽留,也不再被古石桥的深情吸引,慌慌急急的直扑那泉水。
终于,我看到了那一泓清水——一泓从山底断层岩石中喯涌而出的清水。那水像被什么东西挤压着似的,在洞口形成一根粗壮的水柱,哗啦啦一个劲的往外涌。出洞的水成喷射状,白花花的撒向水池。虽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没有玉珠粒粒悬九霄那种华美,但表现出恒久的勇力。我想,那种敢于冲破任何阻挡勇往直前的意志和毅力,是高高落下的瀑布无论如何也比不了的。生命的勇猛,生命的鲜活及永恒,被泉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就是难老泉!千百年了,泉水一直都这么大小,不枯也不荣。晓得不,这泉说养活了三晋的人!导游的解说中满含感情。我听着,也默默地思考着。
出水的崖面用青石砌起来,形成了九十度的垂直陡壁。陡壁不高,也就三五米。泉水是从陡壁的半空中喷出来的。泉下立一石像,顶部有点像庙里和尚的头,磨得溜溜的闪着亮光。那是摸的。传说,那头摸了能带来好运。来这儿的人,无有不伸手摸的。久而久之,那头就成了这个样子了。导游说。说完怂恿我们去摸。
我没有完全尊从导游的教唆,但也没有脱俗。我伸出双手,先掬起一捧冰冰凉凉的泉水送进嘴里,那种长久以来的对甘露般的渴终于得解,心,顿时有了透透彻彻的爽!人在旅途,时时有渴,水就成了整个生命过程不可或缺的灵物。我生且长在长江边上,生命中从没缺过水。但长江水比之晋祠的水,却有着太多的不同来。因为,我喝到的是难老泉水,是解我由来已久之渴望的水。喝过水,我也伸手在石像的头顶摸了一下。是不是能带来好运太玄,当时的心理还是入乡随俗。
泉下三五步远修有一个凉亭,专供游人观泉赏景。以前人们在什么地方观泉我不知道,反正现在看难老泉的人都去亭里。人在亭内刚好与泉水齐眉。现代人除了观泉赏景外,又多了一项乐趣——拍照。我喝过泉水,在亭里拍过照,便低头看泉下的小溪。溪水已经没有了从泉眼里刚涌出来时那种白花花的色彩,不过清澈得没有半点杂质。稍远,青青的水草渐茂,有小鱼儿由草丛中出——
这就是难老!啊,我终于弄明白了:难老泉不仅是说它自身奔流不息,也是说它延续着生命,让泉水所及的生命生生不息!
离开时,我用手中喝空了的矿泉水瓶,汲了满满一壶清水——
本文已被编辑[chen红叶]于2007-8-16 17:03:5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三河汉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