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
日子像一张蛛网在南方的冬天晃晃悠悠。
十二月的江南。十二月的水乡。风很美水很美村庄也很美。
万树千山,宁静高远。
鸟群,这时候总是成群结队、朴素友好地飞过乌镇,它们之中有一些会在这里停下来生活。
乌镇是一个小地方,地图上没有它的影子。
但是在很多乌镇人的眼里,乌镇却可能是世界上最适于恋爱和抒情的地方。
十二月的乌镇酷似美人,典雅、精致、温和、端庄、玲珑而且剔透,完全符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古典韵致;乌镇的十二月也类似诗歌,细润绵长,甜美芬芳,花好月圆,终日沉醉在小桥流水、夕阳烟波深处,如同大梦一场……
日复一日,年华似水,乌镇就这样无尘无埃地停泊在中国南方水乡。
光阴流转,白驹过隙,乌镇已经借取了太多的少年梦,暗香浮动,散发光芒。
尤其当晨曦渐渐在天边亮起的时候,微风轻拂着杨柳岸,浅浅的雾气氤氲在流水边,就连水草和鱼儿的呼吸也变得像丝绸一般柔软,一波一波地荡漾开来……
“不管人事怎么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又如晨光中一枝摇曳的蔷薇……”
如果说浪漫是一种病,我宁愿一病不起。
小桥、流水,摇橹女的小舟在长满青苔的石板缓缓而过。淳朴的乌镇人就在这屋顶白墙与雕花门扇间过着自己恬静、悠然的生活。
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住了几百年。
乌镇是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古风犹存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这里的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街道两旁保存有大量明清建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
乌镇是一座保存得相当完整的江南水乡古镇,依河而建的清代建筑,是乌镇的特色。乌镇古民居的墙上常常涂有类似于黑色的油漆,据说这种涂料可以保护墙面,而黑色在江南桐乡一带被称为“乌”,也许乌镇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的吧。
走在乌镇的老街上,两旁林立的店面还残留着过去的旧貌,茶馆里虽然坐着南来北往的游客,但在落座的瞬间已把繁杂抛弃,静静地喝壶茶,让心情慢慢融入古镇。廊棚是典型的江南古镇建筑,走在廊棚里风吹雨打都不怕的情感由然而生。坐在长廊边上,看着小船从身边划过,听着“哗……哗……哗……”的有节奏的划桨声,让人都不想走了,只想这样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滞,眼前只是船过河面荡开的一圈圈水晕。
乌镇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古朴的石板路,厚厚的旧门板,街道两旁的大药房、大当铺……乌镇据称是江南古镇中最原汁原味的。最令我难忘的是大当铺,进的厅堂,碰到的却是一堵大墙,在昏暗的光线下适应好一会儿才发现一道高高的有着木珊栏的柜台,我踮起脚,把手举的高高的才够的着柜台面,要想把当的东西递上去,必须把脚尖垫得高高的举起手才够得着。怎么要这样才能递得上去呢,进了柜台后面,才发现柜台前面还有两级台阶。上到上面,只见要当东西的人在好低的地方。可见当铺是没有公平的了。
乌镇有一条宽约1米的青石板路贯穿全镇。进镇后,迎面见到的是街北一片作坊群,这些作坊如今仍按传统方式生产,并向游人出售产品。路旁一家名为“公生糟房”的造酒作坊,远远地就能闻到浓浓的酒香。穿过店堂,只见几个赤膊汉子正围着大木槽在劳作,不远处的一口大缸,储存着新酿出来的酒,用木勺舀来品尝,味道醇厚甘甜。
走进蓝印花布馆,只见屋前宽阔的晒场上搭着六七米高的木架。木架上垂挂着刚染好的蓝印花布。时而风起,那蓝印花布便随风扬起,如千船竞发。据作坊主介绍,蓝印花布用的染料是用板栏根的径制作出来的,可保用不褪色。染坊的蓝印花布高高地垂挂在架子上晾晒,风吹动,轻轻飘扬,阳光下摇曳如梦中的纱幔,一个江南的旧梦。
往前走,进入了一个床的世界,题为“百床馆”,为旧时的富家大院,现有上百架雕花描金的宁式大床静卧着。那些有着三进门格的红木大床,更是让人唧唧称奇。推开一进描龙雕凤的床门,这是换鞋的地方。跨进第二进门格,两旁是衣箱,是就寝前更衣的地方。再上第三进门格,一边是马桶箱,一边是浴盆箱。再靠里,帐幔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床了。
雇一条小船,橹声咿呀的往回摇。这可以让我们看见那些民居的后门,沿岸的“乌镇水阁”即“水上吊脚楼”,水阁三面有窗,窗旁有门,门外有石阶,可以临河打水,洗衣洗菜;可以吊一只竹篮下来,向过往船只买菱买藕买鱼买虾。“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阵阵飘然而过”。好生让人羡慕的枕河人家……
上得岸去,暮色已临,细雨微湿,只见雨巷寂寞,一把江南的伞,屋后流水,一条微醉的船……
-全文完-
▷ 进入潇湘泪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