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价总水平这些年是连年看涨。2005年涨了1·8%,2006年涨了1·5%,今年更是涨得离谱。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报告称,上半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涨了3·2%,其中6月份同比涨了4·4%。到了7月份,cpi同比则上涨了5·6%,其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4%。食品类中除鲜果价格下降了12·2%外,粮食价格上涨了6·0%,食用油价格上涨了30·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45·2%,鲜蛋价格上涨了30·6%,水产品价格上涨了5·4%,鲜菜价格上涨了18·7%,调味品价格上涨了4·5%。
国家发改委定性这轮涨价是农副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近些年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很高,都听得耳熟了。那么什么是“恢复性上涨”呢?说白了就是原先价格该涨时没涨起来,后来进行“补偿”性上涨;或者,是前一段物价较低,现在逐步提高,恢复到过去的水平了。比如该涨1·00元时只涨了0·5元,现在再补偿性的涨0·5元。这就是所谓的“恢复性上涨”。
在这样的上涨中,谁得到了好处呢?
在国家尽力解决“三农”问题的今天,我们首先希望农民能从“恢复性涨价”中得到好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生产周期中,农民从来就不是尝到“恢复性上涨”的甜头后才去组织生产的。他们在上一季生产的农副产品还没有享受到价格上涨的好处时,下一季生产伊始便迎头遭遇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燃油等基本生产资料价格暴涨的狙击。也就是说,农民手持这一季每斤小麦只有0·8元的收入,却要在下一季率先按照每斤小麦1元的“恢复性上涨”标准去购买生产资料,还要去购买同样水涨船高的生活日用必需品。因为农民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对农民来说,这种“恢复性上涨”和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主要农产品”价格长达十余年在“低水平运行”,而其间跟农业生产相关的商品价格飞涨已有多个轮回,以农副产品为加工原料的食品价格暴涨也已有多个轮回。这就是农副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并未给农民带来预期实惠的实证。
与此相反,一些商贩活跃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熟悉的市场流通渠道和城市信息,到田间地头、猪栏水塘,低价收高价卖。经二道、三道贩子以后,市场物价还不抬了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打着行业协会旗号的商人们活跃起来了。你到各大超市稍事调查就可发现,和农副产品相关的商品已经或正在酝酿涨价。而且理由都是那样的冠冕堂皇。货架上涨了价的许多商品,其实进店时在供货商那里并未涨起来。至少这些商品中的食品涨价,跟农民收入的“恢复性上涨”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目前,国家就这轮物价“恢复性上涨”采取了不少应对措施,如城市提高低保底线、提高退休养老金、给困难户发肉食补贴;农村给养猪户补贴、给可繁殖母猪上保险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抚老百姓,但不可能改变这种无休止的“恢复性上涨”带来的麻烦。以养猪为例,如何抵御市场风险是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否则价贱伤农或奇货可居的情况就无法避免。此外,要尽快以法律来规范市场。几年来,水、电、煤、气这些垄断行业都拿成本说事竟相涨价,谁也无法弄清他们是如何组织生产的。今年以来石油行业在图谋涨价,方便面行业违规集体涨价,日用化工品行业也在“涨潮”面前蠢蠢欲动……。这些都说明政府部门在监管市场方面是疲软的。如果谁想怎么涨就怎么涨,那结果只能是物价上了天,而民心落了地啊。
-全文完-
▷ 进入楼兰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