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以寥寥数语,形象地道出正值青春年少的人们那种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但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体验的情态。
是啊,青春像初升的旭日,燃烧着火一样的激情,蓬勃喷发,无所畏惧;像无字的白纸,可以任意挥洒恣意泼墨,憧憬未来美好的蓝图;像奔腾的大河,冲破一切束缚,一泻千里,摧枯拉朽;像无瑕的水晶,晶莹剔透,世俗与虚伪在它面前无可逃遁。没有什么能磨灭青春留下的印记。所以,我们不舍青春的离去,期望其与生命同存,即使芳华老去,我心依旧。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什么?
大地还在沉睡中,一个个高中学生推开被夜幕包围的家门,走在寂静的马路上。沉重的书包压在已初见弯曲的脊背上,脸上泛着暗晦,双眼朦胧,似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在空旷的公交车上,只有学生和司机的呼吸声交流着。学习吃力吗?废寝忘食,头悬梁,锥刺股,上天会为之感动。学习苦吗?想一想父母的殷切期望,想一想自己的未来。学习累吗?从幼儿园开始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已经习惯了,钢琴班、美术班、舞蹈班、电脑班、英语班、写字班……九九八十一拜都拜了,还差这一拜吗?此时的他们,心里还有多少青春的火花在迸射?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在办公室里,毕恭毕敬的聆听上司的教诲,虚心地接受领导的训斥,哪怕他们说的荒谬无理,却没有丝毫反驳的波动。因为这些年轻人,从小到大受的教育,就是要做听话的孩子,上班要循规蹈矩,做事要按既定计划。想创新?那是标新立异出风头。其实,就是允许自己独出心裁,恐怕脑筋已僵化。他们的人生之路早已被别人安排的妥妥帖帖,自己只管闷头走就行。曾有一篇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件事:电视台记者出了一道智力测验题,来检测谁最富有想象力。他们依次采访了幼儿园的孩子、中学生、大学生、政府机关的科员,结果是最富有想象力的是幼儿园的孩子,最没有想象力的是政府机关的科员。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科员面对问题,根本还没有思考,就把目光投向了科长,而科长则把目光投到了局长身上,局长则恼羞成怒的瞠视着秘书。此时的他们,忐忑的是能不能出错,还会想起他们曾经描绘的宏伟蓝图?
成家了,有孩子了,孩子上学了。曾经历尽沧海的家长们,又让孩子们重饰自己曾经扮演过的角色,而且愈演愈烈。幼儿园要上名园,小学、中学要上重点学校,大学要上“一”本。人生的起跑线,还在孩子稚龄之时就燃起硝烟。他们根本不关心孩子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只在意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出类拔萃的,是不是将来能做人上人。于是乎,他们容不得孩子有半点儿失误,哪怕是一次小考的失利。为了保证孩子的优异成绩,他们包揽了原本该由孩子做的大事小情,结果呢,他们成了学习上的高智商,生活上的低能儿,离开了书本,就不知所措。此时的他们,如孱弱溪流,如何还能掀起滔天巨浪,勇往直前?
更令人堪忧的是,面对各种压力,贴着青春标签的心灵得到了多少关注?离异后的父母,在寻找到自己幸福的同时,是否把阳光也撒到子女那灰暗的心田?过分溺爱孩子的家长,有没有意识到你耕耘的是荒草疯长的土壤?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是否走进学生的心灵,拨开他们初识世界的迷茫,用真、善、美搭起他们通向未来的桥梁?各级各类政府职能部门、教育机构,是否真正重视抓素质教育,给三亿青少年一个和谐、公正、机会均等的发展空间?笔者无意在这里说三道四,只是实在痛心疾首所见所闻,尽管不是普遍的,但青少年中,犯罪率上升而且年龄趋小化;难承压力心里不健康者增多,甚至有的走向极端自我了解生命;颓废、空虚,没有理想,没有目标,整天混迹于不良场所等等,不胜枚举。他们以另类的方式发泄心中的郁卒。他们的天空缺少阳光,他们的世界布满灰色,纯真自信还会伴随着他们吗?
缤纷的世界,没有青春的装扮,就会黯然失色。青春,正是生命之歌吟唱最激昂的一章;正是生命之花绽放最灿烂的一季;正是生命之泉喷涌最旺盛的一刻。而这些早逝的青春,使生命的交响曲不再和谐,我们为之哀伤。我们更没有理由任其凋零。
-全文完-
▷ 进入黄心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