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内有两处最值得称道的文化遗迹,一是武侯祠,一是杜甫草堂。我本人更爱后者。草堂面积很大,环境很清幽,当然更重要的是它是纪念诗圣杜甫的。
其实杜甫不是四川人,他在四川也只呆了3年多,在成都的时间就更少了,但他很多重要的诗作却是在这段时间完成的。所以全国有很多纪念杜甫的地方,都没有成都的这一处鼎鼎有名。
我游草堂已不下三次了。这次主要是带儿子来的,因为之前我让他背过好些杜诗,我想让他更真切地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诗人。
从正门进去,首先出现的是大廨,这里有一个瘦瘦的诗人的雕像,实在瘦得出奇。再是“诗史堂”,“柴门”“工部祠”等。随后走入了茅屋。自然这茅屋搭得再粗糙,也比杜甫当年的好多了。我让儿子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是背了,可没有情感,也难怪,他那样小的年龄,如何能体会“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不仅如此,他更是把兴趣转到水里的鱼儿那里去了。那鱼大约是锦鲤吧,色彩斑斓,很是好看。很多的人都在观鱼,其他人陆陆续续进各间茅屋瞅瞅,瞅完了,再拍照,也就是把老杜的茅屋欣赏了。
还有一处热闹的地方就是有“草堂”二字的影壁。门楣上有“花径”二字,来自于杜甫的《客至》诗“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儿子问,为什么没有花呢?他还是不能将诗与眼前景联系起来。旁边对联是郭沫若的“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大草体,内容和形式就更是夸张了。不过,这里也该不种花的,因为杜甫毕竟不是李白,他的生活似乎从来就与浪漫无缘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纷纷在此留影。
每次来我都会在“杜诗木刻廊”多呆一会儿。在这里,既可以欣赏杜诗,也可以欣赏书法。每一次来,我认的字都会比上次多一些。最难的篆书,由于练过一段时间,也算认得几个字了。这里是人烟稀少的地方,我慢慢叫儿子读诗,可他马上就不耐烦了,视线又跑到别处的蜻蜓蝴蝶什么的去了。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的这副对联给了杜甫以最崇高的评价。每年的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日”,都会在此举行纪念杜甫的活动,吟诗作画也好,只是来看看也好,都是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怀念。这时,一位身着红裙的女子在“大雅堂”外弹起了韵味深长的古琴。琴音袅袅,仿佛从唐代而来,仿佛随杜甫而来。以前,我常慨叹杜甫命运的多舛,一生仕途的坎坷,但现在看来,宇宙无穷,盈虚有数,造就出他那样的人才,一定是需要不同凡响的遭遇的。他那沉郁顿挫的诗风,岂是泛泛之人所能领会的?
郭老还说: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若还在,可还会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歌永在,诗人永在,草堂永在。
2007-8-9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