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在“纸馅包子”出笼的同时楼兰故人

发表于-2007年08月09日 下午4:47评论-3条

最近,一则以“纸馅包子”为名的假新闻让国人大跌眼镜,原来新闻还有这样编造的。就在媒体口诛笔伐假新闻的同时,《南京晨报》的记者们却用“走近高温下的劳动者”的实际行动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他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为弱势群体鼓与呼,向社会展示了新闻记者应具有的良好精神风貌和职业道德。在这里,笔者摘取几个片段,以飨读者。

从七月下旬开始,号称“火炉子”的南京开始被37摄氏度左右的高温笼罩。高温下的普通劳动者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呢?为此,《南京晨报》派出记者跟踪报道,并亲身体验这些劳动者的辛劳。

7月26日,晨报以“大桥‘高烧’50摄氏度,1天热趴15辆车”为题,报道了高温下的南京交警严守岗位,维护长江大桥秩序的事迹。记者写道,上午11点半,他跟随交警九大队民警上桥巡逻。记者随手将带着的温度计搁在桥面上,水银柱飞快地冲到了56摄氏度。当天记者穿着薄底球鞋,站在桥面上不到十分钟,一抬脚,沥青都粘在鞋底上了。而交警却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不停的处理“热趴”的车辆,保证大桥畅通无阻。

7月31日,晨报记者来到扬子石化热电厂施工工地体验报道。记者写道,下午2点,焊工在烈日炙烤下的金属大烟囱里焊接。这时候金属烟囱就象一个巨大的闷罐子,最热时温度可达60摄氏度。焊工师傅脱下了劳保鞋,脚上布满了黑点,原来有些铁屑穿过鞋子,粘在脚上烫起了水泡。记者感慨的说,他们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作业,却说自己还不是最辛苦的人,这种工作热情值得我们学习。

8月1日下午1时,晨报记者在35摄氏度的气温下,跟随乡村邮递员骑车56公里,跑遍31个自然村,送出84封录取通知书,20份报刊、6份专递。记者写道,“出发前吃饱西瓜,下去没水喝”;“拧一把擦汗的毛巾,全是‘热水’”;“遇见清水塘,痛快地洗了一把”。记者最后感慨道,在高温下,每天骑五、六十公里的自行车跑31个自然村,这样的工作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

8月2日,南京平均温度36·6摄氏度。中午时分,晨报记者和苏宁电器售后维修部的维修工一同出门维修空调。半天下来,记者总结了四点:有人报修,就得大街小巷地跑;午饭没吃,拎起工具就去下一家;修空调,室内室外一样热;常年维修当惯蜘蛛侠。记者感叹道,空调维修工每天要接到十来户人家的维修任务,有时甚至超过20户。他们让空调转起来,自己却匆忙跑开,不能吹上一会儿凉风。清凉给了市民,炎热留给了自己。

8月3日9时至15时,《南京晨报》的两位记者来到南京殡仪馆尸体运输组,亲身体验了搬尸工高温下的工作。记者在而后的体验感受中动情的写道:进入高温以来,意外死亡、自然死亡者增多。从7月26日南京高温开始,殡仪馆每天要搬运四、五十具尸体。我们忙碌了6小时,抬走了3具尸体,我们深知这份工作的不易。但我们了解到,7月31日最高峰那天,四十岁的鲁师傅一天干了20小时,搬运了16具尸体。夏天炎热,尸体容易腐烂,为了更好的保存尸体,为了让死者家属们安心,搬尸工每天都象110一样赶现场。殡仪馆的搬尸工人们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

8月7日,《南京晨报》记者和市民代表跟随64路公交车跑了5个来回,体验高温中女司机的辛苦。记者这样记录:6:00室外温度28摄氏度。6:09车内温度36摄氏度,司机脚下温度46摄氏度。7:27车内温度37·5摄氏度,司机脚下48摄氏度。一个单程,司机师傅擦了23次汗。10:33车内温度38摄氏度,司机脚下温度超过48摄氏度。12:38司机脚下温度超过50摄氏度爆表。市民代表谈体会时说,呆在车上感觉身体就象要烧起来。

与此同时,《南京晨报》又把焦点对准了高温下的弱势群体,运用舆论的力量,号召社会上的好心人为他们送清凉。看看催人泪下的新闻标题吧:“一家4口3个残疾,为了省钱三伏天连电扇也舍不得开。能让孩子吹着风扇学习就好了”;“7旬老太独居小屋熬酷暑,睡觉不舍得开微风吊扇,常义务为孤寡老人烧饭”;“独居漏雨小屋,靠低保度日,每月还要省出钱来吃药,八旬老人一夏天没舍得吃西瓜”;“重病母亲与智残儿子相依为命,为省电电扇舍不得开,但他们再艰难也不主动给社区添麻烦”。

《南京晨报》记者的贴近采访在南京市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这些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是如此的艰苦;这些弱势群体是那样的急需救助。对于前者,相关部门加强了防暑降温工作。对于后者,已有好心人开始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笔者的感叹是,一个市的晨报记者能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政府部门才能起到的作用,真的是难能可贵。对这样的好媒体,难道我们不该为他们大声喝彩吗?那些声称关心民生的政府部门对此又做何感想呢?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楼兰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林林 | 荐/林林推荐:
☆ 编辑点评 ☆
林林点评:

如果新闻工作者把追星的热情用来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艰辛,“小康社会”何尝不能提前迈进呢!

文章评论共[3]个
十四少-评论

真正的水平,不在于用高深的语言,而在于晓畅明白。
  【楼兰故人 回复】:是的,如你所说。感谢关注。 [2007-8-10 11:04:14]
  【楼兰故人 回复】:是的,如你所说。感谢关注。 [2007-8-10 11:11:42]
  【楼兰故人 回复】:【楼兰故人 回复】:是的,如你所说。感谢关注。 [2007-8-10 11:04:14]
   [2007-8-10 16:09:38]at:2007年08月09日 晚上7:55

楼兰故人-评论

是的,如十四少所说。也同意林林的确点评。at:2007年08月10日 下午4:12

老白杨-评论

作者选材水平极高。这些故事让我深受感动。
  【楼兰故人 回复】:可能是众多媒体对花边新闻的关注度过高,忽视了被轻视为“草根”的老百姓。问好。 [2007-8-12 9:37:04]at:2007年08月11日 中午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