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意为人生苦短。几十年的岁月,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一朵浪花。轰轰烈烈是一生,悄无声息也是一生,克己为人是一生,醉死梦生也是一生,端看你怎么个活法。如何活着?我想大多数人会赞同我的观点,人不仅仅是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要活出极致,这样,才能实现人的生命的充盈与提升。
当然,对于怎样才能活出极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所谓活出极致,不是指物质上的精品享受,更不是权高位重的显赫名声,它是对人生达到尽善尽美的一种追求。
活出极致,使生活“简单而不简约”。我平素喜欢搜集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把它们当作宝贝。一方菱形的画框里,镶嵌一幅立体逼真的山水画,它不是古玩名珍,而是用废弃的易拉罐剪成的,这是我在上海城隍庙只用几十元钱就买到的;几只用芦苇编成的蚂蚱、蝈蝈栩栩如生的站立枝头,虽然时间给它油绿的身躯染上了黄色,憔悴了许多,但我依然爱不释手;放在我书桌上的台灯,灯座是用贝壳和玻璃粘结而成的,孙悟空站在花果山上撩手眺望,在灯光的照射下,五光十色……这些用了很少的钞票淘来的东西,让我怡情悦色。我还自己动手装饰我的居所,把一些废弃不用的旧物制作成我喜欢的饰物,自得其乐。在这些价值低廉的物品面前,我可以忘记不开心的事,宣泄心中的郁闷,平复工作给我带来的起伏。我享受它们带来的情趣,这是一种极致生活的快乐。
活出极致,是一种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来对待世间的纷纭,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其实,生命中,我们有太多的莫可奈何,我们难以掌控生命轨迹中的不可预料。这时,我们该做的不是哀声连连,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去搏击。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可以说,一生不随顺,中年之后,过的是如他自嘲“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道出他凄惨的晚景。可是在他的笔下,我们听不到他的叹息声,看不到他的悲苦愁容,我们听到的是他为黎民百姓的呐喊,看到的是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对此,我们能说他活得不堪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道出了他身居陋屋心系天下的胸怀,我们能说他活得粗糙吗?他的不朽之作《三吏》、《三别》正是他活出极致的精髓所在。
活出极致,就是融个人之“小我”进社会之“大我”。战国时廉颇、蔺相如的将相和,是一段颂传千古的美谈。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不畏秦国的强权,甘冒生命危险,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和氏璧”完璧归赵,使赵王免于受辱。归国后,他因功封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是赵国大将,自认对赵国劳苦功高,不甘屈居蔺相如之下,愤愤不平溢于言表,数次侮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安危为重,以容忍谦让对待,终使廉颇愧疚悔悟,负荆请罪,二人遂成为至交。蔺相如的这种处事态度,是基于国家的利益,他这种“大我”的胸怀,诠释了活出极致的另一层面——舍私利求大义。
活出极致,体现的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哲学家冯友兰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们现阶段人生追求的是“舍利求义”的道德境界,进而达到“不再为人、为社会、事天、知天”的天地境界。而爱因斯坦就是活出这样一种境界的杰出典范。他说:“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悦的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这番话,道出了活出极致的深刻内涵。
每个人的阅历、生活背景的不同,对事物的认知、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也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追求“人在生存方面进入极为广大自由的境界,随心所欲,而行事无不合规矩合目的”,当是人类共同的目标。
-全文完-
▷ 进入黄心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