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市场开始流行以“本”字号开头的农副产品。什么“本”韭菜、“本”菠菜、“本”蒜苗、“本”黄瓜;什么“本”橙子、“本”香蕉、“本”甘蔗、“本”葡萄;什么“本”鸡鸭、“本”鱼虾、“本”猪肉、“本”禽蛋等等不一而足。似乎只有带上个“本”字,这蔬菜瓜果、鸡鱼肉蛋才是正宗货。
仔细想来,时下国人的口味呈“本”字化也不奇怪。你看温饱问题解决了,生活质量也要提高吧?那本土产的“本”猪肉就是比外来的洋猪肉香。那窄叶短茎的“本”韭菜就是比阔叶长茎的“洋”韭菜可口。此外讲究环保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据说“本”字号的蔬菜瓜果都是施用农家肥,没有农药残留的担忧。“本”字号的猪和鸡鸭也不用富含生长激素的饲料喂养,除口感好外,不用担心激素传递到人的身体里。当然,一分货一分价钱。农贸市场内凡带“本”字的东西价钱也都贵的多。
“本”字号好处很多,但也带来了不少烦恼。本来,我每天下班经过农贸市场顺便买些蔬菜肉蛋就可以了。自从市场流行了“本”字号后,我的采买任务变的有些艰巨了。一是要买“环保”的也即“本”的;二是要买便宜的,不能脱离工薪阶层的实际。最大的烦恼就是对众多打着“本”字旗号的东西无法鉴别。比如别人告诉我“本”鸡就是那小脚黑爪的。这很重要。因为洋鸡现价六元左右一斤,“本”鸡十二元左右一斤。一笼挂“本”字号的鸡脚是比较小,可鸡脚的颜色有黑有黄,这是正宗的“本”鸡吗?再比如内行人说“本”鲫鱼(也有说野生鲫鱼)是平肚子,细肠子。可是如果这样的“本”鲫鱼二十多条大小差不多,这“本”字号的可信度又有多大呢?不仅如此,一些蔬菜瓜果都“本”出邪来了。连马铃薯和西红柿也有“本”的。这小学生都知道,马铃薯和西红柿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本土没有这东西。面对小贩的信誓旦旦,我只有报以苦笑。这不是见利忘义吗?
也许,市场流行“本”字号是一种时髦?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中国推出的化纤产品“的确良”风靡一时,抢购者众。因为它颜色鲜艳,挺刮、耐穿。棉织品反而走了下坡路。若干年后的今天,棉织品又被奉为上品了。人们的生活实践证明,还是棉织品穿着舒服,环保。真是风水轮流转啊。
也许,市场流行“本”字号体现了国人的民族情结?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还管煤油叫“洋油”;肥皂叫“洋胰子”;棉布叫“洋布”;香烟叫“洋烟”等。这些都反映了当时中国工业的落后。面对国外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和禁运政策,新中国喊出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口号。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艰苦努力,中国把力量放在自己的基点上,因此发展了,壮大了。以至于胜利进军联合国安理会,取得了国际政坛的发言权。
也许,市场流行“本”字号反映了一种自主精神?记得改革开放初期,国外家电象潮水一般涌向中国市场,中国的老百姓很长一段时间都以拥有国外品牌的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洗衣机为荣。“有路就有丰田车”就是当时很出名的广告用语。现在吸收了国外先进技术的国产家电和汽车正逐渐取代国外的品牌产品。“自主创新”正成为中国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方针。
也许,市场流行“本”字号是中国人自信的表现。从历史上看,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是能融合一切外来文化的。反过来说,外国的东西必须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站的住脚。但融合不是盲目嫁接。比如,西方的经济管理学说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如果照办照套就必然会出问题。在反腐败实践中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些公有制企业的高管把自己当成了私企的老板,随心所欲的处理公有财产,肆无忌惮的为个人和小集团谋利益,出现了公权私有的怪现象。这就是盲目嫁接的结果。可见,对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要善于消化吸收,而不能生吞活剥,照办照套。
市场流行“本”字号带给了我们很多的联想和启迪。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警惕,市场上那些吆喝“本”字号最起劲的人,也许正是要把自己的假货、次货推销出去。
-全文完-
▷ 进入楼兰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