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的来历如何我想不用我多说,文清大姐的《穿个马甲我也认识你》一文已经有过简略的减少。“商周时期,马甲是保护驾车的辕马。秦汉以来,马甲是保护骑兵的乘马。东汉时期,马甲是保护马前胸的皮质“当胸”。三国时期,文献中已记载有全副马铠。宋、辽、金之间的战争中,交战各方都使用过装备马铠的骑兵。明、清时期,骑兵的战马一般不再披这种笨重的马甲。”而现在“马甲”不再那样定义了,“在茫茫的网络世界里,没有古代那笨重的马甲,却成了网民们在网海里遨游的不同服饰。”
从现实生活中的“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往往很难,论文章有骨气大多人都会说鲁迅,可是鲁迅先生的马甲多的几乎数不过来,鲁迅一生所用笔名发表的文章大致如下:
戛剑生(1898年作《戛剑生杂记》,发表于1936·11·16日《宇宙风》半月刊第29期。 )
树 人 (1903·6·8日诗《题照赠仲弟》。收入《集外集拾遗》附录一。
庚 辰( 《译哀尘》,发表于1903年6月15日《浙江潮》第5期。)
自 树(《斯巴达之魂》小说,发表于1903·6月和11月《浙江潮》月刊第5、9期。)
索 子 (1903年作《中国地质略论》,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浙江潮》月刊第8期。 )
索 士 (1903年译《地底旅行》,发表于同年12月《浙江潮》月刊期第10期。 )
令 飞 (1907年作《人之历史》一文,发表于同年12月《河南》月刊期第1号。 )
迅 行( 1907年作《文化编至论》,发表于1908年8月《河南》月刊第7号。 )
树 (1910年8月15日《致许寿裳函》。 )
黄 棘 (1912年作《〈越铎〉出世辞》,发表于1912年1月3日《越铎日报》创刊号。 )
周豫(1912年2月19日《越铎月报·告白》。)
周树(1913年11月17日作《〈嵇康集〉跋》,收入《鲁迅全集》1938年6月版第9卷。 )
……
这只是鳞毛凤角,他的马甲之多,恐怕也令其网络里那么频繁换马甲的人士都难以望其项背。据细心人士统计,鲁迅一生先后用过的笔名大约有180多个,这里不能有一个例举。
鲁迅的笔名都有着一定的寓意,不是表达着“希望、鼓励、奋飞”等意义,就是就要一股燃烧着讽刺的烈火。
为什么用这么多马甲我想大致有点文学底子的人都能有自己的见解。19世纪初的白色恐怖和残酷的斗争环境中,不断地变换笔是一种保护自己的一种方法,也是为了以后的继续战斗。也可以在气势上壮大了新思想的被大众的任何,形成了强大的革命舆论氛围。
而当时代已经改变按理说用不到那么人在网络上频繁的更换的自己的马甲,与生死也无多大关系?
我想首先一面保持他的君子形象,另一如果张口的粗言秽语喷很容易叫人认出来,对自己的形象不太好。但是又要向对方挑衅,怎么办呢?只能借助网络的技术性质把自己藏了起来,谁知道我是谁呢?
往往这这样人士偏偏认为自己是那是快言直语者,其实我看不过是一个懦夫。来本应该能有些辩论的精彩,但最后还是被一些莫名其妙的马甲叫骂倒了胃口。马甲一出,谁与争锋。正所谓“明枪一躲,暗箭难防”,行同犹如鬼魅。
网络怎么得也要自己的一个马甲,但一个也就够了,也并非是活在白色恐怖之中。而网络的频繁的更换马甲不是为了讲个什么道理,而是要演化一个别人不熟悉的名字隐身,他不敢正视对方,把骂中自己藏起来,接着杀将起来,骂的天昏地暗。如果现实这样的我想一定会照成打斗,因为明摆的人在那呢?敢于通名报姓,酣畅淋漓地骂了一番,也失为一条汉字。但是良性构件的文章唤醒读者一定比野蛮漫骂的文字征服读者强。不要一语不合,面红筋跳,暴躁如雷,不是谁的功夫高便算谁占理,同理“不是谁骂得势猛便算谁赢” 。
一面装的面合心善谦谦君子,另一面骂的七窍流血,谁也不知道他的是谁。何苦来哉?讨论的意义道来在于维持交往的可持续性,有一面假装君子维持,一面又兴风作浪破坏了这种可能性。
网络的言论平台成了什么?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