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山岭上的鄂伦春运涛

发表于-2007年08月02日 上午10:05评论-0条

在我小时候,小镇上颇有几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人的。其中有一位“小梁子”,中年人,个头不高,总是红红的脸,满身酒气,普通话说得也不很标准,有些生硬,不知是喝酒的缘故,还是生来就这样,那时大家都悠闲没事,总逗他,觉得他就象侯宝林“醉酒”相声中的人物一样,见他在街道上晃悠,车来了也不知道躲避,就吓唬他说:“消防车来了!”他有时也配合地爬起来看看。但大家并没有讥笑小瞧他的意思,因为他是鄂伦春人,天生就是爱喝酒能喝酒的民族。

我们这里有个叫新生的鄂伦春民族乡,很多中外知名的大人物来了黑河都要去那里参观。我早有耳闻,早有游览的欲望,但真正到新生乡则是二oo四年的八月了。

坐汽车出黑河市区向西,沿s209省道黑洛公路的白色路面,走到19公里处,改走y004公里,从0公里开始,变成土路,汽车有些颠簸。16公里为上马厂乡达音炉村,开辟有法别拉河飘流的项目。38公里至纳金口子村,路旁的小河中停泊着几艘采金船,黑河是著名出产砂金的地方,原国家黄金设计院和武警黄金支队某部都设在黑河,如今一个搬迁到山东,一个搬迁到哈尔滨,尽管开采了几百年,在河床的沙子里仍然可以淘到黄澄澄的金子,采金船在别处也是难得一见的。中国第一艘采金船“瑷珲一号”就是一九六o年在黑河建成使用的,从原始的使用金镐、金锹、刮子、耙子、水舀子、溜槽等手工开采,过渡到有数十个间断式挖斗、总斗容达数百升、可上下升降、横向摆动、筒筛洗矿、皮带运输、机械排石等功能的机械化采金船作业。

64公里过了西峰山乡不远,就看到路边有醒目的彩色木雕,名为“图腾文化探秘”,都是信奉万物有灵的鄂伦春民族的神,有熊、鹿、虎、龟、蛇、貂、鹰、日、月和大力战神。

69公里就是新生乡了,乡政府驻地人不多,小村干净整洁,少见人烟,年轻的女乡长首先陪我们参观了岭上人展览馆,她形象的介绍全乡总面积一千七百四十九平方公里,比一千一百零三平方公里的香港还要大一些,人口为一千多一点,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比每平方公里密度达六千三百人的香港要冷清许多。

鄂伦春是南北朝时期鲜卑族一个支系室韦人的后裔,正史中记载其用“桦皮为屋”、“饶章鹿,射猎为务,食肉衣皮,凿冰没水中而网射鱼鳖,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我们一路上看到最多的树种就是白桦林,感觉这个民族与桦木的缘分太深了。“鄂伦春”之名最早见于一六四o年的朝廷奏报,名称含义一直有三种说法,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三是“归顺的人”,清代官方比较倾向于第三种解释,但他们族人自己更多的是认可“山岭上的人”一说,所以展览馆就命名为“岭上人展览馆”。

展览分概述篇、政治篇、经济篇、事业篇、风情篇、团结篇、人才篇和关怀篇等。 

抗击沙俄有功的鄂伦春民族一六九一年编入八旗建制,归布特哈总管管辖,享受八旗兵待遇,领受世袭薪俸,战时从军出征,称为摩凌阿鄂伦春,意为马上鄂伦春。后专设兴安城副都统总管管辖,但难以集中,一八九三年被黑龙江将军解散,分属为瑷珲、墨尔根、布特哈、呼伦贝尔四位副都统。平时散处山野缴纳貂皮、鹿茸的人称为雅发罕鄂伦春,意为无马步行的鄂伦春。

瑷珲设置库玛尔路、毕拉尔路协领公署,分驻霍尔沁和逊河,后来在民国时期都迁到了县城,一九一三年政府为巩固国防,防止沙俄入侵和对鄂伦春的利诱也采取了“改猎为农”的措施,开设鄂伦春族学校,但由于这个民族久居山林,以游猎为生,未能实现定居务农的目的。

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分化中国各民族,组织鄂伦春族山林队,发给枪支弹药和鸦片物资,为其巡山,防止抗日联军,“不开化其文化,持续其原始生活,不使其归农,当特殊民族实行隔离,构成其独立生活道路,排除其依存生活习惯”,使这一民族养成吸大烟、喝烈性酒的习惯。

一九五一年黑河专署成立鄂伦春协领公署(一九五六年改称民族事务委员会),终于在一九五三年使鄂伦春族实现了定居,地点就选择在小兴安岭北坡刺尔滨河与索尔及汗河的汇合处,所定居地命名新生村,一九五五年成立长年互助组,一九五六年成立一心农猎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建立新生人民公社,一九八四年成立新生鄂伦春族乡。

鄂伦春是我国六小民族之一,一八九五年有人口一万八千人,一九一七年锐减到四千一百人,一九三八年更减至三千人,一九五三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为二千二百五十一人,一九六四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二千七百零九人,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四千一百三十二人,一九九o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六千九百六十五人,二ooo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八千一百九十六人。 

人口增长的一个因素是“团结户”家庭的增加,所谓“团结户”就是对鄂伦春与汉族人通婚的称呼。

鄂伦春原来生活在黑龙江北岸,以驯鹿为主要役畜,因沙俄的入侵,逼迫他们到了黑龙江南岸,驯鹿没有赖以生存的苔藓,不得不改为骑马,早期使用的工具为弓箭和扎枪,迁入黑龙江南岸后,开始使用火绳枪和老洋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使用了单响枪、连珠枪、套筒枪、三八式等。解放后政府依然对他们实行特殊政策,发给半自动步枪,但加强了枪支管理,虽然每家都有枪,但平常是集中管理,狩猎季节才把枪发给个人,而且发枪不发充足的子弹,我们事先做了实弹射击的准备,自带数百发子弹。参观了展览馆之后,拿了许多空酒瓶子,就去村外的靶场射击,由他们给我们上子弹,每次弹匣装五发,瞄准草丛中闪着亮光的酒瓶子,一枪枪点射,打到土里,发出“噗”的响声,打中目标,则“银瓶乍破水浆迸”,发出清脆动听,即使是民族乡的鄂伦春人,实弹射击的机会也不是常有的,也会趁机过几下瘾的。男士的五发子弹,基本都可以击中几个目标的,也就适可而止,女士们一般怕射击的后座力,或对武器兴趣不大,或趴在地上觉得不雅,拿枪射击的不多。

射击后去看饲养的野兽,在早期,鄂伦春人的猎物地上有马鹿、黑熊、野猪、猂、虎、狍子、狼、猞猁、獾子、貉子、貂、水獭、狐狸、獐子、灰鼠、香鼠、黄鼠狼、野兔,天上的飞禽有天鹅、飞龙、大雁、野鸭、野鸡、乌鸡、树鸡、沙半鸡等,现在随着野生动物减少,国家对他们打的猎物实行限制政策,每年允许猎取一定数量的野兽和飞禽,但不可能满足需要,所以他们就把野生的动物进行人工饲养,我们看到的有野猪、熊和狍子,野猪的野性最大,便让它们与家猪杂交,据说这样繁殖的猪肉最适合我们的口味。

其中熊是鄂伦春的图腾之一,传说很早以前,一位猎人被一只母熊抓走,被关在山洞里过了几年同居生活,生了一只幼熊。猎人一次趁母熊与幼熊外出找食的机会逃跑,恰好有木排从河上流过,就上了木排,母熊回来,不见猎人,顺江去找,发现了他,挥动前肢招呼他,他不予理睬,母熊一怒之下将幼熊撕为两半,一半扔给猎人,一半留给自己。这样一母所生而又被撕成两半的幼熊分居人兽之间,随母者为熊,随父者为鄂伦春人。熊为鄂伦春人的祖先,被叫做“阿玛哈”(舅父)、“雅亚”(祖父)或“太帖”(祖母)。老虎为“乌塔其”(太爷或老头的意思),太阳神为“得勒钦”,月亮为“别亚”,司仓库的北斗七星为“奥伦”,风神为“阿丁博尔”,雨神为“莫都儿”,雷神“阿克的思都力”,等等。鄂伦春人信奉萨满教,萨满是通古斯-满语“激动不安或狂怒之人”的意思,也就是说成为萨满要有几个条件。一是婴儿出生后,胎胞完整不破,需要割开取出,这样的人长大后可做萨满;二是身然重病,请萨满跳神,许愿在病好后当萨满;三是平常人突然得了癫痫病,咬牙切齿,乱跳乱闹,病好后也可当萨满。新萨满必须由老萨满传授,所谓学会就是能掌握跳神的一整套程序,能说出自己以前本氏族所有萨满的名称,并且能在跳神中进入无我境界。

萨满有两种,一个是代表本氏族祖先的正神“穆昆萨满”,一种代表流浪之神的“多尼萨满”,萨满有专用的神器,神帽、神衣、手鼓、档士,其仪式现在见过的人不是太多,会的人更少。记得小时见过跳大神,却不知是哪一个民族的,我们玩时,就会学唱“东门开,西门开,妖魔鬼怪快离开”等。

少数民族都有歌舞,鄂伦春也不例外,分占达仁(山歌体)、吕日格仁(舞蹈歌曲)和萨满调。可惜我们来非其时,没有歌舞表演。

在这里吃饭没有饭店,只能在政府的食堂,餐桌上有些野味,野菜,也有一些家不在这里的乡干部在食堂就餐,他们都会豪放地上来敬酒。即使素不相识的几桌人,在这里也似乎象相交多年的老朋友一样,都会互相敬酒,沾染上鄂伦春族的豪爽。

带着醉意我们坐上回程的车,看着起起伏伏的山岭,穿行郁郁葱葱的树林,忽然就记得一首鄂伦春人爱唱的关于树与爱情的叙事歌:

杨树是乌里鸟栖息的地方, 

为什么把我许配给缺心眼的人?

榆树是卡鲁鸟栖息的地方, 

为什么把我许配给无缘的人? 

落叶松是鹞鹰栖息的地方,

为什么没有把我许配给可心的人? 

桦树是喜鹊栖息的地方, 

为什么没有把我许配给聪明的人? 

红松是郭丽鸟栖息的地方, 

为什么没有把我许配给健美的人?

本文已被编辑[恋尘叶子]于2007-8-2 12:16:56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恋尘叶子点评:

质朴自然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鄂伦春的历史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