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最近有点让人有点被边缘化了,散文可以是一种杂文,随笔也可以是一种杂文,小说也未尝不可,有的时候诗歌有一类也是一种杂文,这样看来杂文的这个字眼完全可以去掉,为何而又偏偏的存在呢?因为它或多或少透漏着一种批评精神。
俗话说:“人以群分,物以类聚。”此言不假,杂文圈子里永远都是那固定的一类人,杂文的白话样式从鲁迅的文章到现在也尽有百年了。什么样的文体时间一长,难免不僵化,需要自我革新,但是无论怎么样的变化,那骨子里的特点是不会改变的。这些特点若变了,那就不是杂文了,诗歌只是单纯的诗歌,散文也只是单纯的散文。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才惹的一类人反感,这类人似乎也是固定的一类人。
这类人大体对杂文的感觉是这样的:
“他没有一篇文章里不放几支冷箭,但是他自己又常常的说人‘放冷箭’,并且说‘放冷箭,是卑劣的行为。”
“他常常‘散布流言’和‘捏造事实’,如上面举出来的几个例,但是他自己又常常的骂人‘散布流言’‘捏造事实’,并且承认那样是‘下流’。”
“他常常的无故骂人,要是那人生气,他就说人家没有‘幽默’。可是要是有人侵犯了他一言半语,他就跳到半天空,骂得你体无完肤——还不肯罢休。”
(鲁迅《不是信》本篇最初发表1926年2月8日《语丝》周刊第六十五期)
写杂文注定就要承受别人善意的误解和恶意的党阀,就连鲁迅也不能例外。写杂文更是一项有着高度水准的文化事业,不仅仅需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而且还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敢与坚定。
一个人想获得人格全面发展的启示,就不能永远生活在吹捧的赞美之中,一个国家更是如此。一个不能接受批评的人,他的心里是脆弱的;一个不能接受批评的国家,他的文化必将老化。杂文更不是一种牢骚,它是文化迫切的需要。
批评不是肆意的谩骂,网络上为何涌现铺天盖地的暴语倾向,这个现象首先应该先让政府反思。网络造就是一个新型的虚拟平台,让更多的人有了发言的权利,打破了报纸书刊的垄断,本身就是一种民主的进步。
批评不是埋怨式的偏执狂,更不是固执类的纠缠党。它同样也是追求文雅,可以用借代、婉曲、比喻、双关等含蓄的风格修辞手段。
批评更是汉文化言语行为的道德再现,“言礼”、“言仁”、“言忠”、“言信”。有礼不失含蓄,有仁不失正义,有忠不失沉郁,有信不失严谨。可见杂文也是可以委婉曲折,温柔厚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更不是对大众口味的屈就迎合,这就是杂文。
鲁迅的《呐喊》是一种直言不讳的批评,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一种解构玩味的批评,卢梭的《忏悔录》自我颠覆的批评。杂文是一种内在活动,是一种心灵澎湃,是一种具有青春朝气的精神现象。
杂文其实就是一种批评。
(个人看法)
2007·8·1
-全文完-
▷ 进入宇の航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