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背后的文明拷问明镜亦非台

发表于-2007年07月30日 晚上9:40评论-1条

近日,北京电视台《透明度》栏目跟全国人民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先是“一惊”,透过偷拍的摄像镜头,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纸箱浸水后掺入肉中做成包子馅的整个过程,随后主持人称这是行内公开的秘密,言之凿凿,让人于反胃之余万分震惊;接着“一乍”,不久相关部门宣布,经多方调查了解,这是一则彻头彻尾的虚假新闻,随即一批责任人被处理;然后“一惑”,假事件真新闻,真事件假新闻,现在不知还能相信什么?

无独有偶,在江西鄱阳,“幼女丁香小慧被后母殴打吐血,住院病危”的消息在网络流传,随着小女孩一句“我的后母是魔鬼”,传统媒介、非传统媒介、现实世界、非现实世界,均掀起愤怒的声讨狂潮;但不久,又传来处于道德舆论漩涡中心的后母陈彩诗对传媒下跪喊冤的新闻;再后来,经公安机关调查取证,证实这还是一则假消息:丁香小慧的伤痕是自己跌撞所致,因其患有血友病,稍一碰撞便会留下青淤,与第一时间发布的后母虐待相去甚远。

为了某种或善意或猎奇的目的,电视、网络,传统、非传统,在“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事件的炮制上,各种力量表现出某种“殊途同归”的特性,让人不安。而公众在事件参与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社会心理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缺失,更为我们敲响了警钟。透过它,我们有必要进行系列文明拷问。

文明拷问一:信任危机何以根深蒂固

当“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的消息以逼真的面目示人的时候,人们表现出极大的参与热情,大家都相信这是真实的。点开相关网页,“禽兽不如的后母”、“丧尽天良”、“利欲熏心”、“无商不奸”等等激愤之言铺天盖地,形成了口诛笔伐的狂潮。人们按传统道德的是非评判标准,表达着自己的憎恶、担忧,自发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在大家看来,就目前这种社会环境、心理状态、文明操守,以及相关类似案例的佐证,“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等等,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与可信度,几乎很少有不同的怀疑意见。甚至当事后以上两则消息都被证明是伪命题的时候,相当多的公众仍然认为它是真实的,并煞有介事地与“美国、欧盟对中国的食品安全施加重大压力”、“十七大即将召开”等等联系起来。从一些知名网站的有关调查看,在假新闻被披露后,仍有52%的人认为丁香小慧是被后母虐待住院的,其理论支持为“后母血缘无亲论”,至于“纸馅包子”,认为其不是假新闻的人比例更高。对此,除了心理学意义上的“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外,是不是更应该从社会学意义上去思索这种有色眼镜、信任危机呢?

文明拷问二:安全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引发的轰动,某种意义上还在于人们对经济利益至上驱动下的各种安全环境的担忧:首先是对日益恶化的食品安全的忧惧。“民以食为天”,当生存的底线屡屡遭受冲撞,处于无奈状态下的广大受众自然会充满激愤,这也是宣泄的一种有效端口。近几年,关于问题食品的丑闻层出不穷,苏丹红、瘦肉精、淋巴包子、过期月饼等等,往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时牵扯着大众的敏感神经。“这年头,还能吃什么”,它于迷茫、辛酸中,折射出食品安全防护网脆弱的现状,以及人们对之充满疑惑不解的心理。其次是对越来越松散的传统伦理地位弱化的隐性担忧,若有若无间需要一种反面典型来维系、遏制传统道德不断弱化的趋势。在经济社会转型加速、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不断影响我们生活的背景下,传统的家庭结构模式逐渐异化,松散性、活跃性越来越明显,对惯性伦理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一定意义上,“后母虐女”是对农村千年流传的“继母血缘无亲”观念的翻版解读,是传统伦理依然深刻影响农村的例证。而各种鞭挞后母、同情继女的社会舆论,也恰恰表明了传统、道德、伦理在现今的不可或缺性。社会在转轨中变化,有关生理、伦理的安全危机也正逐渐逼近人们,其对生活的影响将越来越显著,值得大家深思。

文明拷问三:缺位危机怎样影响公信

在“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事件的起因和发展过程中,种种缺位暴露得异常明显,它或许可以为影响政府公信的原因解释作一点参考:首先是个体公民意识的缺失。刺眼的事件出炉之际,当大家都一边倒地或热情讴歌、或有力鞭挞时,到底有几个人在冷静地作些理性思考呢?又有几个人能跳出事件本身来看问题呢?缺乏独立的思辩能力,是公民意识缺乏的重要方面。对现状充满抱怨,对职能部门求全责备,对影响他人利益的不安全、不文明行为,基本视而不见,“谁吃得这么空”、“又不是对我”,往往成为推脱的经典。这,或许能够帮助理解无证小作坊、黑心小加工点、地下窝点得以在村民眼皮底下长期存在而安然无恙的原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切均围绕自我半径,这是公民意识缺乏的又一种表现。其次是职能缺位。很难想象,如此轰动的虚假新闻能够“过五关斩六将”,得以顺利传播。那么,其中的审核、复查等把关程序呢,不是形同虚设么?各新闻管理机关,又到哪里去了呢?再说工商、质监等市场监管部门,在公众需要食品安全保障的时刻,其位置在哪里,发言权在哪里?种种丑闻的出炉,总是与各个层次的监管缺位紧紧联系在一起。密度一旦大了,公众自然不会满意,公信力也就在这一过程中渐次下降。

文明拷问四:网络双刃为何演成暴力

网络传播媒介作为非传统模式,具有自发的草根性,一定意义上说,与民间的时空距离较短,是体察社情民意的良好途径。然而,它在同情弱者、愤世嫉俗的同时,又无法超脱猎奇的羁绊。当种种恶毒的咒骂夹带网络通缉令扑向“后母”陈彩诗的时候,其内心感受如何,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其悲怆地面向传媒下跪伸冤的图片里以及几欲自杀的转述中,不难发现种种无形压力对她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也许在旁观者看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竟然也有封建社会后母虐女的余孽,实在稀奇得紧,理当声讨之。但实际上,声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口舌之快。点滴谴责汇成滚滚洪流,于当事人而言,便是惊涛骇浪了,这就形成了“暴力”的另一新形式——“软暴力”、“网络暴力”。假使根据有关部门的鉴定,当事人是无辜的,则其所谓“强势地位”便不复存在。对“弱者”口诛笔伐,必要性便大打折扣。而对“纸馅包子”的愤怒,则与不久前的香蕉传言一样,遭受伤害最大的是众多合法经营的小商小贩,言“他人感冒我吃药”毫不为过。那么,雷霆万钧之势到底该挥向何方呢?这种变异的网络暴力,同样让人困惑。凝聚人心固然不错,可又怎能如同儿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纸馅包子”和“后母虐女”所引起的震荡终将渐渐消失,但因文明拷问而留给人揣摩的东西却会持续更长……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明镜亦非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千山我独行点评:

文章考证得翔实,有理有据,令人深思。

文章评论共[1]个
千山我独行-评论

欣赏~~at:2007年07月31日 早上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