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守望者
每当夜幕降临,小亮总是静静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托着腮望着遥远的南方。
小亮今年九岁,读小学三年级。自记事那天起,小亮眼里看到的总是年迈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是一个好听的词语。小亮的爸爸十五岁就南下打工,在广州认识了妈妈,后来就有了他。妈妈生下小亮三个月就把他扔给爷爷奶奶,和爸爸一路去了南方。以后的岁月里,小亮只见过妈妈几次,并且是短暂的相聚。
小亮的记忆中,妈妈是如此陌生,有时甚至连面目都模糊不清。当其它小朋友牵着妈妈的手亲妮地走过他身边时,小亮嫉妒得想哭,妈妈呀,你为什么那么绝情地抛下我?
小亮三个月就断了奶,靠着爷爷奶奶买来的廉价奶粉和熬得浓浓的玉米糊糊养大。农家的孩子命贱,象养小猫小狗一样,不费多少气力也就长大了。小亮虽然黑黑瘦瘦,却也很少生病。
爷爷奶奶农活多,早出晚归做也做不完。除了温饱,他们很少能顾及孩子的其它需求。
当农忙的时候,小亮常常一个人在田间地头滚爬,或是一个人在漆黑的夜里哭得声音嘶哑,直到爷爷奶奶从地里回来。
小亮入学前基本上是在自家屋前房后孤独地度过的。虽然有时候也有邻家孩子一起玩耍,但现在每家都是老带小,不会让孩子在别人家不见得太久。小亮没什么玩具,仅有的是爸爸妈妈几年前带回来的一个布娃娃和几个塑料模型小车。布娃娃已由白色变成深黑,玩具小车也已支离破碎。爷爷奶奶心疼钱,不愿把钱浪费在小孩的玩具上面。
小亮小时候遇过几次大厄。三岁时一个人在池塘边玩水,不小心掉了下去,幸好路过的邻家大婶看见了,把他从水里抓上来才捡得一条小命。还有一次,小亮用一根铁丝去捅电路插孔,被当场击昏,虽然命大福大,却在手上留下一道黑黑的疤痕。
小亮七岁时,入村小读书。村小建在山顶上,上学都要爬三四里山路,不过小亮很快就一个人去上学了。每天一大早,小亮胡乱吃几口奶奶做的早饭,就背起书包约了附近的小孩一起去上学。中午一顿是自己带米带菜在学校蒸来吃。小亮年纪小,自己蒸饭不是水多就是水少,常常难以下咽,带的钱也多半是腌制的咸菜,所以小亮常常饿肚皮。这种情况在他们学校里经常发生。
小亮是个聪明懂事的孩子,学习上能够自觉。但遇到难题他就没有办法了,爸妈不在,爷爷奶奶大字不识一个,小亮除了在学校问问老师,其它就只能马马虎虎。
每当爸妈打电话的时候,小亮总是哭叫着问:“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我好想你们。”而爸妈也总是那句话:“乖幺儿,听爷爷奶奶的话,爸妈在外面挣钱,有了钱以后好送你读书啊。”每次来电话,小亮总是带着极大的希冀,可最后总是失望地放下话筒。不过小亮很满足,毕竟听到爸妈的声音了。接完电话,小亮总喜欢在别的小朋友面前炫耀:“我爸妈今天给我打电话了,他们要回来看我,还要给我买许多玩具的好吃的呢!”尽管这些愿望很多时候是一种幻想,其它小朋友却很羡慕地看着小亮。因为他们大多数情况和小亮一样。
在浩浩荡荡的南下东进淘金大潮冲击下,在贫穷落后的中国西部的农村,很少能看见青壮年男子,甚至大部分青壮年女性都加入打工队伍,留下的全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和不谙世事的孩童,组成一支庞大的留守大军。老人们承担全部的农活,还要抚养一个甚至几个孙辈。他们盼着儿女们在外能多挣钱来改善生活条件,因为仅靠农业收入再也难以维持生计。而那些幼小的孩子们,从小缺失父母的关爱,缺失正常的家庭教育,在他们的心灵上印下了太多的孤独和冷漠,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和父母常呆在一起。
可怜乎!可悲乎!这些大山里的守望者。这一代人,在他们的长大成人后,不知对社会对亲情是怎样的看法,如果不把这些缺失的东西补回来,那么将来留给社会的将不是什么好的结果,为人父母,为人父母官者,应该多多关注这些人群,应该多多思考解决留守问题的方法,让那些老人孩子们过上正常快乐的生活!
本文已被编辑[仅有余温]于2007-7-27 14:10:0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巴山老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