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是个俗人,生活中情趣少之又少,除了文学,几乎和风雅的事不沾边。以前不怎么喜欢音乐,不喜欢的原因是因为不懂,不想附庸风雅。因为我过去对音乐的理解,仅限于学校和工厂的广播喇叭里整天播放的歌曲。直至上世纪香港回归的那一年,出于写作的需要,我买了电脑。这时,我才知道电脑这个劳什子很神奇,除了能写作还能听音乐。就是从这时起,我才弄来一些mp3装进硬盘,戴上耳机,边写东西边听,居然感觉还不错,这才算与音乐有了正式接触。开始时听流行歌曲,听腻了便换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以后还有选择地听几首西洋名曲……
李娜的歌曲,我也听过,除了觉得这个演唱者除了嗓子特别好之外,当时没留下什么印象。后来,听说这个人出家了,出于好奇,又找出李娜的《青藏高原》反复听,似乎是想从她的声音里破译她的心灵密码。听久了,我居然能在李娜的歌声里品味出音乐之外的一些东西。她的声音有一种异常寻常的力量,那高亢嘹亮的嗓音极具张力,像是在挣脱什么;那几乎达到极致的高音,似乎要穿透尘世间的烦扰,直奔浩瀚的苍穹,去寻找什么……就这样,我喜欢上了李娜的歌声。我将其称之为天籁之音。
对于看破红尘皈依佛门的人,我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如过去的弘一法师李叔同,现在的昌圣法师李娜。我觉得这些人不同于一般祈求佛祖庇护的佛教信徒,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全超越了平凡人的状态,进入了高处不胜寒的境界。对于这样的智者,只能崇敬,而不能从俗人的角度去评价和理解。弘一法师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曾经说过:人的生活可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不满足于一二层的生活,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这才出家做了和尚。丰子恺先生曾经是李叔同的学生,想必他对老师的理解要比其他人更深一些吧。如果子恺先生所言不虚,那么李娜也应该是第三层生活的追寻者吧。
我对佛教算得上一无所知,但我对佛教音乐却情有独钟。它能让我除却浮躁,心灵获得安宁,让我能以相对平和的心态看待我所应对的一切。
我开始寻找李娜的歌,可是除了《青藏高原》,几乎是一无所获。
2006年9月的一天傍晚,我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在路过般若寺时,我忽然萌生一个念头,寻找佛教音乐,于是在一家经营佛教用品的店铺“请(女店主纠正我不能说买)”到了《大悲咒》,同时我也“请”到了昌圣法师李娜的《念佛仪规》。就这样,我与李娜的声音不期而遇。
也就是从聆听李娜开始,我喜欢上了佛教音乐。
去年10月初,我回辽宁老家返回时,再次绕道沈阳,在客运北站候车时,在车站旁边一家春饼店吃饭时,见到收银台旁边有一个年轻女人(后来我知道她是饭店的老板),盘腿坐在一只凳子上,表情端庄,旁若无人地手持一本书,默默诵读,在她的身旁有一只小录音机。就是在这时,我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这就是李娜的《念佛仪规》。
这熟悉的声音就从那小录音机里发出的。
那声音令我激动,令我痴迷,感到非常亲切。同时,我那颗因一路劳顿而烦躁的心,此刻获得了安宁。
在以后的时间里,除了李娜的《念佛仪规》,我还搜集了《观音心经》、《心中莲花》、《般若菠萝蜜多》、《慈航明灯》、《早课晚课》等几十首佛教音乐。每每感到心情烦躁时听一听,心中自然会清静许多。
去年10月中旬,我完成了长篇小说《扼腕叹息》的初稿,结尾部分有一个片断,就是与佛教音乐有关的,与其说与我的感觉相似,莫不如说就是我的真实感觉:
尘埃落定,万变归宗。
先说华英姿,现在已经是快六十岁的人了,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她依然是独身一人,而且皈依了佛门,成了俗家弟子,大觉寺的主持赐她法号为“妙音”。
她的大彻大悟纯属偶然。
有一天,华英姿正在家里闲坐。那天,是潘嘉骏忌日,她的心憋闷得不行,像是有许多棉絮填塞在胸中,一点儿缝隙也没有,有一种透不过气的感觉。
华英姿起身走近窗前,打开窗子。
这时,有一阵奇妙的歌声飘了进来。这歌声非常动听,似一缕清风,吹去了她心中的棉絮,霎时间周身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
被这歌声吸引,华英姿情不自禁地下了楼,走出门,去寻找这奇妙的歌声……她发现这歌声是从一楼的一个窗子里传出来的。这家住户的主人她认识,刚搬来不久,姓什么还不知道。华英姿向窗子里看了看,见一个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正端坐在在录音机前,那歌声就是从录音机里发出的。华英姿站在那窗前,微闭双目,入神地聆听那歌声……自此以后,每当华英姿听见这歌声,便忍不住去那窗前。听了几次,她与那个老太太认识了。老太太告诉她,这歌声叫《大悲咒》,也叫“千千眼无碍大悲陀罗尼”,是所有修习佛学者必修的观音法门,是济世度人、远离苦难获得欢乐的梵呗……自此以后,华英姿就经常与那个老太太去大觉寺,听法师讲经弘法,不久便皈依了佛门。
有一种声音,能使你的心灵获得安宁;
有一种声音,是对娑婆世界的呵护;
更给我们带来宏大智慧和吉祥,
让我们一起撒播慈悲、撒播爱。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在通往大觉寺的路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头发有些花白的妇女,衣着朴素,与马路上其他上了年纪的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她的身上斜背一个用黄布做成的布袋,里面装着经文。她白净面皮,神态平和,迈着不紧不慢的步子,跨进门楣上有“清净禅林”字样的庙门。
这个人就是过去的华英姿,如今的妙音居士。
2007-01-04
-全文完-
▷ 进入齐铁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