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舅父布衣丹心

发表于-2007年07月25日 中午12:19评论-1条

麦子下镰时,舅父殁了。接到这个噩耗,我十分悲伤,连夜搭了一辆便车,往舅家赶去,心中却怅然若失,想道:舅父真是个命苦人啊!劳苦一生,去时也在三夏大忙之中。这个季节,人们都要收获,谁有工夫来忙他的丧事?然而,我的耽心多余了,一进舅家的大门,院子里早已熙熙攘攘:搭灵堂的,盘锅灶的,借碗筷的,运冰棺的,你来他往……我在灵柩前哭了一场,舅母就说:“甭难过了,你舅殁得虽然不是时候,但乡亲们都停了手中的活路,前来帮忙。”一听这话,我便止了哭声,暗自寻思:人总归要有一死,舅父生前吃苦受累,受尽煎熬;死后有这么多人为他送行,也是“功到仙成”,心中便有一些安慰。

在乡村,举办丧事,最能体现一个人生前的德行,修行不好者,连抬丧的人也凑不够,无奈时,只能花钱雇人。这么来做,亲戚六人、儿女子孙便觉脸上无光,埋怨先祖生前为什么不积德行善,叫村人这样的下贱……舅父无职无权,只是一介农夫,人们放下手中的活路,来忙他的丧事,足以说明他在村人心中的德望。舅母还告诉我:舅父患病期间,村里一千多户人家,几乎都来看望过,乡亲们你十块,他八块地给舅父济钱,叫舅父好好调养身子。舅母说她坚决不收这些钱,乡亲们也不富裕。但乡亲们说:“我们就是再穷,也得有点心意,你怎能不收?”这使我十分感动,看来,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能秤出谁轻谁重。不管你生前为宦,不管你生前为民,只要德高望重,入土下葬,人们总要寄托一点哀思,总要来为你送行。而那些位高权重者,生前不为百姓谋利,只想着自己的位子、车子和帽子,一旦死去,能有几个人给他送行?怕还要招来一片骂声……富贵是一生,清贫也是一生,重要的是,当你离开这个人世时,能不能留下一点令人怀念的德行。

舅父是清贫一生的人,可他的人品却像冬月里的落雪,洁白晶莹。舅父出生时,正是中国社会积贫积弱的年月。五六岁时,便患了一场天花。那时候,医疗技术还很落后,天花自然是不治之症。舅父染上天花,先是高烧不退,昏迷不醒。以拧麻维持家计的姥爷,已经萌发了放弃的念头。但姥姥惜儿如命,将舅父抱在怀里坐了七天七夜,饲汤喂水,乞求神灵能使孩子起死回生……可能是姥姥的诚心感动了上苍,七天之后,舅父高烧退了,瀛弱的性命也就没有交给东风。然而,却落下一脸麻子。舅父姓周,奶名乱喜,村里的轻佻之徒就叫他“麻乱喜”。舅父倒也滑稽,指着自己的麻脸说:“麻子有什么不好?每一个麻点就是一盏明灯,能将天地照亮。”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子——“周世亮”。

不知是患过天花的缘故,还是周世亮这个名字的高深,舅父从此便有过目不忘的记性。那时侯,乡村里识文断字的人不多,舅父念过三年私塾,怕就是很有学问的人了。可舅父绝不做知识私有者,他常给乡亲们说《三国》,讲《水浒》……村头那棵歪脖子树下,就是舅父说书的场所。

舅家的村落叫罗局镇,是关中道岐山、眉县、扶风三县的交汇处,单日逢集。每到集日,人流络绎不绝。赶集的人购买了家常用品后,就到歪脖子树下听舅父讲书。当舅父讲到诸葛亮陨落五丈原时,听者便都纷纷落泪。舅父话头一转,吟出一首诗来:“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牙宝座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这是唐朝诗人温庭筠途经五丈原时留下的千古绝唱,这诗一吟,听者对诸葛武侯就更加怀念。

舅父除了讲书,还常常给红男靓女“喝礼”。那时侯的喝礼者就是现在的司仪,可现在的司仪有点浅薄,少了一些文化。舅父喝礼,总能即兴发辉,将传统的文化渗透进去。比如说,他上周公庙给人喝礼,即兴吟出这么一段:“周公庙,在岐山,山青水秀好景观。两个新人来相配,都是周公做的媒。庙内有眼润德泉,清澈亮底水味甜。新娘喝了甜味水,养龙育凤终生贵。”当然,舅父有时候也搞点笑料,那是对伴娘,我们那里把伴娘叫送女客。舅父有一段词这么喝:“众位的,都来看,这个送女客不见蛋(简单)。拿了一把手帕子,藏在她的裤腰里。送女客,甭作做,快将手帕往出掏。”送女客见舅父数落她,就掏出一只手帕送舅父。但舅父还想给其他人搞一些,接着唱:“送女客,样儿好,这个手帕太糟糕。这么多人在观看,给我一只咋个办……”舅父这么一唱,观者便捂着肚子大笑,送女客也就不再匿藏手帕了,很开通地散发每人一条。婚典本来就是个热闹的场所,舅父总能使这个热闹的场所凭添更多的欢乐!

舅父不仅出口成章,还作得一手好画。小时候,我在姥姥身边长大。总见舅父在墙壁上作画:有林冲雪夜上梁山,周瑜赤壁破曹操,穆桂英打破天门阵……我曾问过舅父:“舅,你为什么不在纸上画?”舅父说:“咱没钱,买不起纸!”恐怕就是家庭的贫寒,才埋没了舅父的艺术才能。若是稍微殷实一点,或者能有一点什么关系,舅父怕早就吃了公家饭,怕早就成了作家、画家。但福薄命浅,艰苦的环境,最终使舅父滞留在黄土地上,做了一个的的道道的农民。做了农民,便意味着受苦,可舅父从来也没为做了农民而懊悔,他的一生似乎都是在快乐中度过!他曾对我说过:“吃苦是一种福分,当你真正理喻了这个道理,就是半个圣人!”

由于舅父的文才出众,村里有什么不平事,他都能编出一些段子,进行讽刺,抑或警示。周家门里有个虐待孩子的后娘,舅父编了一段《石榴花》:“石榴花儿开得红,后娘打娃心不疼,白日打,晚上拧,不是鞭杆就是绳,还说把娃没打成。”段子叫小孩当童谣唱了,羞得那个后娘无地自容,后来,终于醒悟,改了虐待孩子的毛病。

南街贾家,有好吃懒做不孝顺父母的小伙子,舅父又编了一段:“有个小伙缺德性,对待老人太绝情。三伏六月父出工,他怕天热躺屋中。数九寒天父劳动,他睡热炕还嫌冷。老父常年忙不停,他领媳妇逛县城。提起吃穿赶时兴,提起下苦发火性,这样下去成习惯,儿孙看样会报应。”

舅父的诙谐、疾俗,博得全村人的尊敬。可他生不逢时,艰辛的生活总使他捉襟见肘。一九六零年以后,他的四个孩子先后出世,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起乡下最苦的活路——打胡基。打胡基这种大苦大累的活儿,“文革”时是“四类分子”的专利,不属“四类分子”的人操作,也是两人搭档。可舅父为多挣工分,总是单练——四五十斤重的石夯提在手中,每天要跳几千次,打出一摞胡基(500块),可挣10分工。就是这样的强体力劳动,使他过早地弯了腰。但腰弯之后的舅父,一直没有停止在黄土地上耕耘。

一九八三年,年过花甲的舅父劲头似乎更足。他承包了村上一座荒壕,清理出十几亩好地,在里面种上桃树、杏树、梨树、蔬菜、花草,还养了鸡,喂了羊,圈了猪。白日里,他在地里给植物松土、施肥、浇水;一到晚上,点一盏油灯,戴一副花镜,读《史记》,念《大学》……有时候,就给前来拉闲的人讲书。舅父一生读了多少书,无从而知,但他临终时留下的书籍,足够祖孙受用数代。

那时侯,我去看舅父,劝他不要太劳累,年纪大了,该歇一歇。舅父却始终是个乐天派,说:“人是动物,不动,怎么能叫物?劳累不会使人死亡,疾病才能剥夺人的性命。”这就是舅父的境界。舅父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识渊博,一生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从来没有失落过;也从来没有抱怨过……劳动在他的心目中,是一种崇高的追求;吃苦在他的意念里,是修身养性的良药。我想:一个人若能修炼到这种地步,恐怕就是神仙了吧!

舅父虽属一介农人,但对书籍的珍爱,比那些学院派的知识分子还要痴迷。舅父少年时就开始藏书。那时侯,他是一个卖干糖的小贩,有了几个利钱,便瞒着姥姥,全都买了书。为此,姥姥吵过他好多回,但他的成性就是不改,一有点钱,便换成书背回来。他将自己的书打成一包一包的,挂在屋梁上,说是怕虫螋鼠毁,其实真正的目的,是怕像我这样的“贼外甥”偷拿。舅父这样的举做总使人忍俊不禁,我们便都叫他“老顽童”。

舅父藏书,爱书,书籍也时常给舅父排解一些困难。一九六二年那阵子,人们的生活都很难,舅父的日子更是举步为艰。为了生计,他在罗局镇摆了个书摊,一本连环画收取2分钱的租金,一天下来,能收入一两块钱,靠这些微薄的租金,他和全家人度过了饥荒。这件事后来成了舅父炫耀的资本。其实,这只是泰山一石,书籍真正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体现在他的后代身上——舅父培养了一个本科生,一个研究生,他的几个孙子,从目前的情况看,都能进入大学的学堂。常言道:读书之人荫泽九代,这样的话看来没错。

舅父爱惜他的书,对别人的书,同样爱惜。所借之书,有借有还,绝不失信。有一年,他来家中看望我母亲,凑巧我们都不在,他想看那套《红楼梦》,拿走时便留下一张借条,上面还写了一段话:“红楼一书,舅父去观,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们回家后见到这张借条,都觉得可笑,但也敬服舅舅的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人,虽然能风光一时,但却难能风光一世!

舅父在土壕的那些年,是他的最后时日,他将那座土壕绿化得如同水乡江南。然而,树木、花草生长期间,需要大量的养料,舅父坚持不用化肥,承包了中学的厕所。每天早晨,他要起个大早,将茅厕中的粪尿,一担一担担到土壕里去,浇灌他的花草树木。在中学当老师的表妹面子上挂不住,说这样做太让她丢人,不叫舅父担,说每月给舅父三百元,叫他别干这种事了。舅父笑着说:“孩子,你虽然是个教师,却如此的肤浅?担大粪有什么丢人?看来,你还没有修练到家!”

这是舅父留给儿女最珍贵的语言,也是儿女受用终生的语言,每当提起这句话,表妹定要痛哭流涕。在舅父的灵柩前,她哭得最伤心,她似乎在为自己不能理解舅父而懊悔,也可能是读懂了舅父的人生轨迹,才这样的动情……

安葬舅父那天,罗局镇的人都来送行。我给舅父致了悼词,人们的痛哭之声经久不绝。舅父虽是一介农夫,逝去之后却有这么多人自发地前来悼念,那种场面,那种悲情,使我久久难以忘怀。舅父去了,他没有留下金银财富,但却留下一个农夫乃至一个读书之人以清苦为乐,以清苦为荣,勤劳正直,与邻里和睦相处,从无算计,光明磊落的一生,这恐怕是一些做官为宦者难能比拟的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布衣丹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奔月 | 荐/奔月推荐:
☆ 编辑点评 ☆
奔月点评:

通过对舅父的怀念,把一个有优秀品德的人物刻画了出来。推荐了!

文章评论共[1]个
青瓷-评论

些许笔墨勾勒了一位德者。令人感慨。at:2007年07月29日 下午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