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老邻居,姓赵,安徽人,身材矮墩墩的,因为头顶光秃秃的,我们这些孩子在背后都叫他“赵秃子”。其实我们应该叫他赵叔,因为听大人在背后都这么叫,我们也这样叫。
关于赵叔的故事,具体时间应该是一九六六年,那时我十五岁。赵叔也就是四十岁出头。
赵叔是粮食学校的炊事员,他上下班都穿一件炊事员的白色工作服。我们住的都是粮食学校的职工宿舍,因此我们成了邻居。
赵叔家孩子多,老婆是农村人,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
赵叔家在农村,要经常给农村的父母寄钱,如果寄得迟了,老家的人就会来信向他要钱。有一年,赵婶刚生完孩子,还没来得及给孩子起名,老家就来信要钱了,赵叔灵机一动,就给他的孩子起了个名,就叫“家要”,意思是老家来要钱了。估计这个“赵家要”现在能有四十多岁了。
赵叔没文化,给孩子起名的随意性很大,比如他的另一个儿子就叫“家庭”。
因为赵叔是炊事员,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颠大马勺的,住在一大堆干部和教员之间,其社会地位是不言而喻的,莫说大人,就连我们这些半大孩子都不待见他。受大人的影响,我们管赵叔叫“赵秃子”还不算,还管他那个最小的儿子叫“小秃子”。
像所有的孩子一样,我们非常羡慕军人,崇拜战斗英雄。我们万万没想到,这个赵叔也当过兵,据说他曾经参加过什么四保临江战役,还去过朝鲜打过美国鬼子,身上有枪伤还立过功。还有人说,如果不是没文化,以赵叔的资格,让他在学校当科长都委屈他了。尽管有人这样说,但我们根本不相信,我们怎么也不能把这个秃脑壳的大师傅与电影《英雄儿女》里的王成联系在一起。直到我们在他家墙上的相框里看见到他穿军装的照片和立功喜报,才不得不相信这个事实。我们想,这样的人就算他上过战场,顶多也就是跟在部队后面背行军锅的角色。
总而言之,赵叔在我们这些孩子的眼里和军人一点儿挨不上边。
后来,有一件事,让我们改变了对赵叔的看法。
我说过,赵叔家生活困难,为了贴补生活,赵婶养了两只奶羊。赵叔下班后,经常去粮食学校操场旁边去放羊。操场附近有一片空地,杂草丛生,羊可以在那里填饱肚子。
有一天,赵叔把羊放在草地上,他去一边割羊草。
我们几个孩子,在操场上玩“抓特务”的游戏。
操场上,放着两大堆白菜,这是学校食堂准备下到菜窖里的。
赵叔的两只奶羊趁主人不备,跑到白菜堆上去了。
白菜肯定要比已经快枯萎的草可口,我是羊,也会这么选择的。
啪——突然操场上响起了枪声。那枪声与我们在电影里听到的完全不同。我们听到的枪声要比电影里的大许多倍,声音锐利、短促,还有很大的回声,远比电影里的枪声令人感到恐惧。我们全被吓傻了,不知如何是好……
我忘记了说一下时代背景。此时正是全城武斗最激烈的时候,粮食学校的学生分成了两大派,一派是“造大”,另一派是“色团”。“色团”是“保皇派”。已经被“造大”赶出了学校。操场正面是粮食学校的教学楼,一共有四层,全被“造大”的人占领了。那些日子,我们在大楼附近,经常可以看着荷枪实弹的“造大战士”出出进进。
父母们怕出事,经常告诫我们不要去粮校操场去玩,可是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有什么危险,依然去那个操场附近去玩。
枪声响过后,我们缓过神来,看见在教学楼顶有三四个手持长枪的学生,其中一人正在瞄准。我们马上反应过来了,他们是把赵叔的羊当成了练射击的靶子。那两只羊和我们一样,也呆住了,一动不动地站在白菜堆旁。
就在我们准备往家跑时,啪!又一声枪响,吓得我们的腿都软了,根本迈不动步。
正在这时,随着一阵叫骂声,我们看见赵叔气势汹汹地朝白菜堆走过来,然后在两只羊前面站定,毫无畏惧地冲着教学楼上几个持枪的学生骂了起来。因为他的家乡方言很重,有些话我们听不明白。
楼顶的学生显然是被骂恼了,又开了一枪,但这一枪是冲天上开的。
让我们惊讶的是,赵叔丝毫没有退却,猛的扯开衣襟,拍着赤luo的胸膛冲教学楼走了过去。
“老子见过这个,你们有本事朝这儿打,是你娘养的你就朝这儿打……”赵叔边走边喊,这句话我们听清了。
楼上的那几个“造大战士”竟然没有再敢开枪,一闪身就不见了踪影。
就是在这一瞬,我们觉得赵叔像个军人,像个英雄,开始对他产生了敬佩。
在以后,我们在玩战斗游戏时,经常会情不自禁地添加这样一个环节,当“敌人”的“炮火”猛烈时,我们这一方就会有人挺身而出,扯开衣襟,迎着“炮火”走过去,而且还喊着:“你们有本事就朝这儿打!”
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因为衣服上的纽扣不全遭到父母的责骂……
-全文完-
▷ 进入齐铁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