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带着一本名家名篇的散文集子,书中有池莉的一篇《人生三境界》的文章,认真地读了读;也仔细地想了想。
池莉在文中写道:“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我之理解:第一重境界是纯洁而无知;第二重界是有知而无奈;第三重境界是深悟而回归。这大抵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运行轨迹的三个阶段。
每一个人在人生之初总是纯洁无瑕的。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对一切都是好奇的,在懵懂无知的年龄时,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人家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但是,世界上除了弱智与低智以外,不可能有人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会发现是与非,曲与直,黑与白等经常交织,混淆以至颠倒。人在这个阶段往往会产生激愤,不平,忧虑,疑问。因此,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是单纯的山,水也自然不是单纯的水了。如果人能在这二重境界上通过修炼,把自己提升到第三重人生境界,就会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到了这个时候便会心安理得,没有计较。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月朗朗,专心致致,聚精会神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你便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我想,人是不可能永远在第一重境界中生存的,大多数人也许生活在第二重境界中。如果把生活在第二重境界中的人称之为“小人”似乎过份;若称之为“凡夫俗子”也许恰恰如其分。如果把生活在第三重境界中的人称之为“圣人”,也许有些拔高;若称之为“君子”也许正好。
当谈及“君子”,我不仅想到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孔老夫子,在一部《论语》中对君子的极力推崇。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于丹在其《论语》心得中做出如下读解: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大概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
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
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司马牛曾经问过孔夫子,什么样的人才能够称为君子呢?
孔子答:“君子不忧不惧。”
司马牛又问:“不忧不惧,就可以叫君子吗?”
他可能觉得这个标准太低了。
孔子说:“反躬自省,无所愧疚,当然没有什么可忧可惧的。”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孔子在给学生讲课的时候曾经很认真地跟他们讨论过君子的问题,他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孔子一上来很谦虚,说“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自己做不到。
什么叫“仁者不忧”?
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
什么叫“知(智)者不惑”?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这是一个繁荣时代带给我们的迷惑。
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知者不惑”。
什么叫“勇者不惧”?
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孔子说这三条我做不到。子贡说“夫子自道也”,您说的不就是您自己嘛!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
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
因此,只有真君子才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既不抱怨老天爷不给我机会,也不抱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了解我。
一个人内心没有了“忧”、“惑”、“惧”,自然就减少了对外界的抱怨和指责,也就增强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我想池莉的人生第三重境界也就大概是孔老夫子所言的“君子”。对号入座,我是不够池莉文中人生第三重境界的,连孔老夫子自己都说达不到“不忧,不惑,不惧”这三点,我自然也就达不到孔老夫子“君子”的标准。充其量我就滞留在池莉文中的人生第二重境界之中。因此,也就注定命苦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终难以达到自己的理想,也许要抱恨终生。回想平生,虽然自己不乏仁义之心,也常对人施之以仁爱,但当施之以仁,获之乃怨时,也难免计较而忧之。我不是智者,面对人生许多困惑,我无力破解,只有在困惑中挣扎,因而苦之;面对红尘许多诱惑,我无法惩之,只有逃离躲避,因而烦之。我更不是勇者,虽然很多时候也敢仗义执言,但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面对上司,也就只有观点阐明,原则服从,何勇之有,亦为惧之。
我已到了知天命之年,竟然仍滞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到现在还没有彻悟到这个世界原来就是一个圆的的道理;还没有明白人生从生到死不过就是一个圆的定律;还没有懂得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循环往复,绿水长流的现实。这不能不说是我的一种悲哀。
池莉在她文中最后写道:人一旦达到了人生的第三重境界,“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就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多么好的人生境界啊!我想达到;但我能达到么?
本文已被编辑[鲁速]于2007-7-22 15:48:39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一缕晨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