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到一篇文章《怀才不遇者》。对“怀有才者,竟然不遇,不被重用”“实有不解”,作者“带着这个问题,借去北京出差之际,特地拜访了一位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老干部。”于是找到了答案:第一“能否被选拔得上决定于一个人能否善于表现自己,譬如在本职工作上干出成绩,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社会得以承认,当权者得以认可……”第二,“应该想方设法与当权者建立关系……”因而,作者“从北京回来,也改变了对怀才不遇者的看法,他们如果整日怨天尤人,自嘲嘲人……唯一的出路就是靠自己的刻苦自励,弥补自己的怀‘名’不足,怀‘德’不够,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此篇妙文我精读三遍,越读越不敢苟同其观点。如今也试着谈谈个人的观点与其商榷商榷。
据我所知,自古以来是对“怀才不遇者”们的遭遇持同情态度的居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认为“怀才不遇”责任不在“怀才不遇者”本身,而在于“怀才不遇者”之外。而现在有人却对“怀才不遇者”持批评态度,把“怀才不遇”的根源归咎在“怀才不遇”者本身,认为其怀名不足,怀德不够,未能得到社会和当权者的承认和认可,认为其没有想方设法与当权者建立关系,我十分钦佩其反传统精神和勇气。
首先让我们从“怀才不遇”的词语本身来分析一下。“才”者,才干,才能也,它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渊博的知识,二是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经验阅历。“遇”者,当然是遭遇、相遇、遇到之义了。“才”者也正式文中指出的“在本职工作上干出成绩,从而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使社会得以承认,当权者得以认可”之人。没有做到这些的人,又如何称得上“才”者呢?没有被承认认可的自名曰“才”者,只不过是自做多情而已,其不得志,绝与“怀才不遇”无缘。在本职工作上干出突出成绩,具有很高的知名度,社会承认,当权者也认可,而偏偏得不到重用,甚至被妒贤嫉能的当权者压制迫害,有才华不能施展,有才能无用武之地,空有满腹经纶,而无法发挥,徒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这才是真正“怀才不遇”呢!然后,让我们再翻翻历史,诸葛亮是历史上“怀才有遇”的典型,文中例举的韩信就是一个由在项羽军中的“怀才不遇”,到刘邦军中的“怀才有遇”的两面典型,而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等则是“怀才不遇”的典型了。
由此可见,“怀才不遇者”是自己的运气不好,没有遇到明主,没有遇到圣君,没有遇上好领导,没有遇上好上级。怨天尤人有何用,还是怨己生不逢时吧。
至于“应该想方设法与当权者建立关系”似乎与“怀才不遇”没有什么联系。工作关系也好,私人关系也好,金钱关系也好,帮派关系也好,不管与当权者有什么关系,只要被提拔重用,都免不了任人唯亲的嫌疑,这虽与文中例举的古语曰“内举不避亲”相一致,但毕竟与“外举不避仇”相违背。再者与当权者无缘无故的拉关系,总免不了阿谀奉承溜须献媚拍马抬轿的闲言。这偏偏又是德才者所不齿的。
最后文中对“怀才不遇者”指出的“唯一的出路”还有什么用,“杯名不足,怀德不够”的人,即使再“刻苦自励”,如若遇不上真正重才重德的好当权者也白搭,照样继续“怀才不遇”,只用来世再去碰碰运气了。不过,还有种办法,考察一下当权者是否是个不重德才只重感情关系之人,若是倒应好好听话,去想方设法与其拉上关系,许能飞黄腾达。
所谈不知当否,还请北京的老干部及诸位同志多多指教。
-全文完-
▷ 进入李存章的文集继续阅读喔!